孫彥峰,張馨予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154007)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在強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新出現的教育理念,它以構建全科、全過程的育人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和高校學生的德育教育緊密相連,它的出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不斷向前發展的表現。現階段對課程思政的論述很多,如課程思政的邏輯價值、實現路徑、實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如何在教學管理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還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著重探索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創建一個管理機制、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各要素在教學運行中都涵容課程思政的人本教學管理模式。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德育教育也可以叫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也就是說,課程思政是將社會主義價值觀等主流價值觀融入各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進行德育教育,使高校學生的政治觀念、思想觀念受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領,潛移默化地修正學生的道德、品行、人格,達到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趨于一致的一種思想教育方式。它與思想政治專業課所要達成的目標一致,互為補充。課程思政尋求各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的關聯性,并將思政的主流價值觀融入專業課程中,通過隱性的滋潤、滲透的表達方式,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思政課程具有顯性和直接教育的特點,而課程思政具有隱性教育的特點,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容易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價值觀的隱性影響。可以說,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的有益補充,在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上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當然,在“課程”與“思政”的關系上我們還應該清楚,課程是本,思政是魂。只有傳授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融會貫通,做到本固魂清,課程思政才容易成功,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課程思政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產生,有著社會意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是具有先進性優勢的新時代高校育人理念。課程思政有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依據,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引領意義。高校推進課程思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對學生接受各類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對學生的心靈家園的塑造和道德品格的培養變得更加緊迫。無論社會怎樣紛繁復雜,學生的心靈家園必須有人守護。只抓思政課程已不足以承擔如此的重任,使得課程思政顯得十分必要。
課程思政在一定意義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教育理念的進一步延展,有其內生動力。人本教育理念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尊嚴,重視人的個性,以因材施教、身教勝言教等教育方式和方法來培養人才。而課程思政在人本理念的基礎上,更充分考慮受教客體的情緒、感受和接受度,講求因勢利導、潤物無聲的滲透式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尊重和了解受教客體以及在使受教客體領悟、信服的手段上更為進步。可以說,人本教育理念和課程思政是相融相通的。同時,課程思政的出現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要求。它一經出現,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體現,和思政課同向同行,共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也需隨之改進。人本教學管理模式重視人的自由個性,給予人以充分發展空間,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創造性。它通過解決傳統教學管理模式中人性化缺失的問題,使人才素質得到提升。高校構建人本教學管理模式,是教學模式創新的結果。人本教學管理模式在加強人性化、發揮人的潛能等方面的特點十分突出,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注重平衡管理者、教師、學生三者間的關系,注重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環節的各項制度,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使教師的教學得到學生的尊重,使學生的個體性發展受到教師重視。
在構建人本教學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人是教學管理的出發點與歸結點。在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確立符合學生發展的科學理念。要注重教學管理方式的改進,強化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學生思想的多元化、性格的差異化,需要將人性化人才培養方式融入課程思政。傳統的思政課程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增加對學生心靈及精神塑造有積極影響的課程思政內容。
“課程思政承載的是一種教育責任”[2]。它使學生自覺地接受主流價值觀,和人本教學理念相通,甚至可以說是人本理念上的升華。學校的教學管理是以育人為中心的管理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優秀的社會人才是人本教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3]。課程思政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世界觀培養和人格塑造,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自覺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應該滲透在人本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教學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教師教案的編寫、授課的內容及教學過程的評價、學生接受課程思政的效果檢測都應有課程思政的痕跡。課程思政應服務于人本教學管理,人本教學管理的全過程也應體現課程思政。
教學管理機制是保證教學工作得以順利展開的基礎,把課程思政融入人本教學管理是新時代高校發展的時代要求。首先,學校在人本教學管理上應有正確的教育觀。在教學制度的制定實施和各環節的設定上,要有課程思政的底色,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人才培養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之中,體現人本教學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課程思政使人才培養有正確的價值觀走向,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其次,學校在人本教學管理的各環節要充分體現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要考慮師生的正當訴求,在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教師培訓制度、教材編寫要求、教學方案設計環節等方面都要考慮課程思政的因素。管理者要搭建協同教育平臺,把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各類課程有機結合,構建課程思政的新格局,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完善課程設計,把握各類課程的思政特點,進而保證學生的思想意識不產生偏差。學校從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評價、外界事物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對人對事的態度來判斷學生的受教效果,檢驗教學管理機制。最后,學校要使管理者的素質得到提高。人本教學模式下的管理者應具有科學管理的能力和善于學習的人格魅力。一是理論聯系實際,把理論上的人本教學管理模式在實踐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不斷探索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在服務意識上提高認識,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理解和支持廣大師生對教學管理各方面提出的正確訴求,增強服務本領。
教師的素養和專業能力影響著課程思政的目標引領程度。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不同,發揮的作用也就不同。強化教師的素質和專業能力建設,可以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進而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觀引領作用。首先,強化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培養。教師的素養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課程思政的推進效果。人本教學管理模式主張應給予教師精神上的關懷和物質上的保障,包括自主的教學空間、應然的物質保障、必要的專業培訓和人本的精神關懷,使教師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研究中。其次,整合課程思政資源。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開展時間短,同一專業開展的課程思政差別較大。管理者應推進專業的資源整合,推進每個學科和思政課、共識課、教育課、心理課等的整合,使課程思政資源更為豐富。最后,深挖課程思政潛力。教師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以德服人的基礎上,深挖德育教育資源,在傳授本專業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用德育教育材料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的品行和心靈,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行為體驗上形成共振共鳴。教師都應有家國情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以春風化雨、由淺及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誘、潤物無聲的方式達成課程思政的目標。
課程思政在專業課教學中起著校正學生價值觀的重要作用,所以各類課程在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過程的實施和教學效果的體現中都應融入課程思政的要素。首先,專業課程改革應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必須緊密結合人的天性和自然發展規律。”[4]這需要教師在教材編寫、課程設計和實施中系統地挖掘課程中帶有主流價值觀的情感、意蘊、較直觀的表述,以此吸引學生,達到價值生成的目標。推進課程思政,把課程內容、結構、模式推向有利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狀態是新時代教育的發展方向。課堂上專業教師精深的學術積淀結合情感意蘊的表述,必將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在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下,學生對專業知識和主流價值觀的理解和掌握更牢固,主動受教的積極性更高漲。其次,德育教育的課外延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生活的周圍環境對其追求人生價值目標有重要的影響。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也不能忽視課程思政。“德育過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種價值性的環境或影響,但這一環境或影響起作用的先決條件,乃是德育對象具備接受這一影響的內因。德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德育對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斷建構的過程。”[5]最后,隱性教育形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高校學生不自覺地接受了多元文化,其價值取向也向多元化發展。顯性的教育表達方式容易使有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使課程設置的宗旨不能完全實現。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使其充滿獲得感。它填補了顯性教育不能滿足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
課程思政融入人本教學管理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融入課程思政的人本教學管理模式,符合教學管理模式的發展規律,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推進課程思政資源整合,是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大學、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所需要的教學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