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潭,劉穎慧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批注式閱讀是熱點話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批注式閱讀教學越來越成為備受推崇的教學方法。批注式閱讀教學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必要提高批注式閱讀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新課改要求要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批注式閱讀教學使學生養成邊讀邊動筆的習慣,進而使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符號標記系統,例如:橫線標記重點詞句,波浪線標記優美語句,重點號標記背誦段落等。這是一種快捷并有效的閱讀方式,使文章中的重、難點能夠被學生迅速鎖定,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效率。學生在每次接觸到文本時,會習慣性進行批注,切實感受到批注式閱讀帶來的快樂,養成邊讀邊思考、邊動筆、邊表達的習慣。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不敢質疑和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批注式閱讀教學則構建了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能動性,使學生在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中深刻解讀文本,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批注式閱讀教學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不再是教師思維的復制品,而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地走進文本,對文章的字詞、結構以及主旨等多方面的問題或見解進行圈點勾畫,或在空白處寫上批語。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或者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有效地解決疑難問題。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感悟和創造。
一些教師對批注式閱讀教學的了解不夠深刻,導致課堂教學過于膚淺。如有的教師只針對如何批注進行講解,對學生最需要掌握的批注緣由、批注位置、批注方法卻未予以深入講解。造成上述問題的緣由有很多。首先,部分教師專業水平不高,不能對文章進行多元化、深層次的解讀,不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其次,部分教師未能完全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脫離出來,仍然主要采取灌輸式教學,使學生單純地接受講解,缺乏獨立思考。最后,一些教師備課不夠充分,不能以最佳的方式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傳達給學生,導致課堂效果不佳。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閱讀教學要打破傳統模式。批注式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個性的批注。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是師生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是可以進行互相溝通、交流和學習的共同體。但是,在實際的批注式教學中,一些教師仍然利用準備好的教案進行照本宣科,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減少了學生的閱讀意愿,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層次和多元化的理解。有的教師雖然帶領學生進行批注訓練,但在課堂上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缺乏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和大膽質疑。
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閱讀課文并反復鉆研,對文本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但是,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沒有做到依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教學。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和展示新的教學方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大量展示教學成果,對學生的想法和表現進行規范和約束,即使在教學中安排了討論和交流等環節,也只是淺嘗輒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流于形式,而要注重實際,并結合學情組織教學。
“知其所寫,不知其如何寫”式的閱讀課堂是低效的。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寫作以閱讀過程中的所見所得為根據,寫作訓練也是檢驗閱讀最好的辦法。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重點內容進行批注,能夠為學生的寫作做好準備。然而,在批注式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了讀寫分家的現象,教師只注重對文本的解讀以及學生能力的提升,不重視學生的寫作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將閱讀和寫作割裂開來,不能自覺地從閱讀中發現和提煉精華。學生在閱讀中的積累無法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會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大打折扣。
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要轉變觀念,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質。每位教師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從教經驗,但怎樣在已有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高才是順應教學新形勢的關鍵。批注式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引導也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語言是文章構成的要素之一,教師在批注式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語言,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之中,嘗試適應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改變教師主講與分析、學生順應教師思維去學習的課堂模式。教師要與學生互動、交流,多傾聽學生的聲音。同時,教師不能閉門造車,要向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學習或定期參加培訓,把別人的優點引進自己的課堂,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在課堂結束后,教師要從課程安排、學生參與度以及教師的表現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反思,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價、教師互評等方法,找到教學的缺點和不足,使批注式閱讀教學更加完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批注式閱讀教學必須遵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主體觀和人文發展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為激發學生對批注式閱讀的興趣,要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允許學生選擇任意體裁和類型的文章去做批注式閱讀,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感受批注式閱讀的優點。在課程準備階段,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批注式閱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建立學生的批注信心。教師在初步的指導后,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避開直接給出要求、直接分析課文的形式,讓學生分享經驗或提出疑問,培養學生邊讀邊動筆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黃厚江老師在名師優課網絡學院講授《貓》時,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課堂的開始,黃老師以獨特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分析貓的特點,并指導學生要根據貓的外貌、性格以及形狀給貓取名。學生迅速回歸文本,對三只貓的特點進行批注,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隨后給三只貓取了十分可愛的名字,分別是“小花球”“皮皮黃”“小憂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被黃老師調動起來,真正地投入到課堂之中,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使閱讀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式批注,圍繞文本展開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是課堂的引領者,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要適當地進行指導,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教授給學生的是閱讀方法,學生根據學到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大部分初中生在自行預習時,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因此,教師在講述新課文之前,要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指明學習方向和目標。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自由批注,把在預習階段產生的困惑和感受記錄下來。“帶著問題去聽課”,會更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提高學生的批注意識,使批注成為一種習慣。教師依據學情及課標明確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對重點批注內容進行解讀。
如在《背影》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眾多寫父愛的文章中,為什么朱自清的這篇文章脫穎而出?隨后,多數學生把關注焦點放在父親為作者買橘子的背影描寫上。學生采用基礎性批注的方式對能突出父親特點的形容詞和動詞進行圈點勾畫,抓住了“攀”“縮”“傾”三個動詞進行鑒賞式批注,從動作描寫中抓住人物形象的特點。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掌握了閱讀技巧,同時開拓了思維,使情感得以升華。在課程結束后,教師要督促學生重視批注,使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教師也要做課后反思和總結,向學生搜集有關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建議,使批注式閱讀教學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批注式閱讀的目的是發現和記錄文章的精彩之處,做到會讀、會說、會理解。在批注的過程中可以將文章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在感受作品中人物經歷的同時附上自己主觀的感受,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批注在文章的空白處。教師可以適當地布置仿寫和練筆等任務,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到提升。
批注式閱讀不能只局限在課內文本,也適用于課外閱讀。學生在讀課外讀物時,可以按照老師的指導方法進行批注,自覺養成良好的批注習慣。批注式閱讀教學可以彌補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讀書時不進行思考,就會使自己的思維受文章作者的約束,讀再多的書也是紙上談兵。教師要通過批注式閱讀教學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讓學生創造性地理解文章,并學會靈活運用。
批注式閱讀教學是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應該重視批注式閱讀教學,并將之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提高。同時,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