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是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發散思維的重要方式,也是完善學生人格的關鍵途徑??茖W、完善的藝術教育體系,對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個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大數據、虛擬技術等新技術助力下,當前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傳播生態。因此,為全面提升藝術教育質量,要積極融入新的藝術傳播生態,重塑藝術教育理念,通過豐富藝術教育素材創新藝術教育形式,構建具有現代審美特質的藝術教育體系,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程明太、陳怡倩合著的《中外藝術教育研究新趨勢》一書,通過五個議題的詳細論述,具體反思了全新語境下藝術教育的新變化與新策略,詳細匯總了美術教育的相關規律,并從核心素養、可視化教學、教育創新、科藝融合發展與上海美術教育發展等多個維度,系統化建構了全新育人導向下、全新藝術傳播生態下藝術教育的創新路徑。
面對新的藝術傳播生態,創新藝術教育體系時,應把握以下要求:一是要堅守弘揚本土文化藝術的價值使命。通過堅守藝術自主品格,挖掘有深度、有內涵的藝術歷史,為藝術教育提供文化力量。二是要積極擁抱新的藝術傳播環境。通過融入智慧化的藝術傳播生態,為藝術教育探索全新方向。三是要注重面向未來人才需求。通過構建面向未來的藝術教育生態,全面提升人才藝術品質。
在藝術教育的反思研究方面,該書從全球化的社會責任、可視化的教學趨勢和藝術領域的探索研究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第一,該書通過對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思路、基礎美術教育和美術教育實踐工作坊等內容進行研究,對藝術教育的文化內涵進行解讀,使讀者對美術教育形成了新的完整認識。在新的藝術傳播生態下,核心素養成為驅動藝術教育創新的核心動力,通過深度挖掘藝術教育彰顯的文化本質、提取藝術蘊含的傳統“中和”思想,推動核心素養與藝術教育有機融合,滿足新的藝術教育要求。第二,該書綜合論述了可視化的教學趨勢,通過從可視化的內涵認識出發,綜合數據可視化場景下藝術教育的實踐、教學方案,具體展望了大數據時代美術教育的新趨勢。數字化語境下,藝術傳播呈現全新生態。為更好地開展藝術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智慧技術,積極融入新的藝術傳播生態,關注全新技術環境下的審美理念,通過構建個性化、智能化的藝術教育生態,真正實現審美思維的自由跨越。第三,該書對藝術領域的新變化進行詳細解讀,通過論述邁向藝術教育的新框架、美術教學評價、突破傳統的水墨教學和創意版畫教學等內容,為適應新的藝術傳播環境、重構藝術教育體系提供了明確指引。在智慧技術、智能媒體驅動下,藝術傳播呈現新的開放性與復雜性、跨媒介等特征。為實現藝術教育的理想成效,需要以學生為核心,通過融合優質育人資源,創新藝術教育方法,積極探索基于深度學習的藝術教育體系。
在藝術教育的實踐研究方面,該書通過對藝術教育的功能效用、科藝融合等內容進行分析,結合上海美術教育的發展思路、實踐方法,為全新藝術傳播環境下做好藝術教育提供了相對明確的實踐指引。在“環境育人”理念指引下,為更好開展藝術教育工作,需要將“以美育人”理念合理分解、融入其中,通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審美素養,引導學生獲得良好、獨特的精神體驗,切實破解傳統藝術教育難題。該書以上?;A教育美術課程的教學思路為基礎,提出從育人價值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實踐策略,為回歸藝術教育的育人本質提供了科學指引。創新藝術教育實踐,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遵循自主、自發的創作理念,在汲取傳統文化、時代審美等內容的基礎上,全面提升了藝術教育的育人質量。該書提出了“走進生活”的育人理念,為創新藝術教育提供了全新指引。做好藝術教育,需要以回歸生活、彰顯特色為指引,通過融入新的藝術傳播環境,構建“立體美育”機制,充分彰顯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力、創新動力。做好藝術教育,需要充分汲取傳統文化內涵,積極彰顯時代特色,通過關注社會現實,構建新奇、鮮活的藝術審美體系,形成面向時代、面向未來的藝術教育格局。
面對新的藝術傳播生態,藝術教育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技術主導育人格局,通過汲取傳統文化智慧,觀照社會現實,以必要的哲學思辨精神,創作有生命力、有深度的藝術作品。在新的藝術傳播生態環境下,為真正做好藝術教育工作,需要以新的時代環境為基礎,以藝術審美新趨向為重點,通過明確藝術教育的發展愿景,充分把握核心素養的內在要義,積極超越傳統藝術教育的“技能化”傾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積極探索符合全新傳播生態的藝術教育思路。筆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認真閱讀《中外藝術教育研究新趨勢》一書,從中汲取了具有啟示意義且極為實用的觀點,為當前充分做好藝術教育工作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借鑒。
該書立足新的藝術傳播生態,重點研究了全球語境下的藝術教育功能、模式與實踐策略,為充分適應新的藝術生態,開展自發、自主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提供了全新支持,值得教師、學生及相關學者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