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中國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戰(zhàn)斗中所孕育的偉大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偉大抗疫精神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意蘊,不僅豐富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內容,堅定了青年大學生的“四個自信”,還強化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認同教育,創(chuàng)新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實踐教育。
關鍵詞:偉大抗疫精神;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3-0011-03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人們安定有序的生活,其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是世所罕見的,給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面對這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和部署下,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決勝疫情。“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1]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偉大抗疫精神生動地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是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因此,要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當中去,講好抗疫感人故事,用歷史的厚度、理論的高度和現(xiàn)實的廣度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理解和弘揚中國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激發(fā)擔當使命,堅定“四個自信”,使偉大抗疫精神體現(xiàn)出豐富的內涵和時代價值。
一、偉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2]。偉大抗疫精神就是當下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最為鮮明和亮麗的精神標識,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成長進步的航向標。只有深入學習和深刻理解偉大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才能指引青年大學生迎難而上扛起時代的重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生命至上。在重大危機面前,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檢驗一個政黨的道德良知和價值取向的標準。疫情期間,新冠肺炎患者不花一分錢,國家本著“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不計成本,不計得失”的原則,不遺漏一位感染者,不放棄一位患者,每個生命都給予平等對待的態(tài)度和全力以赴的救治。此次疫情淬煉出的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價值豐碑,將永遠成為指導青年大學生成長的價值導向和行動指南。
舉國同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全國各族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積極參與了這場疫情防控戰(zhàn),繪就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時代畫卷。家國情懷正是實現(xiàn)舉國同心最根本的精神底色。從黨中央果斷作出關閉離漢、離鄂通道的決策,到346支國家醫(yī)療隊、超4.2萬名醫(yī)護人員馳援湖北,到中國最頂尖的10個院士團隊奮戰(zhàn)一線,全國近十分之一的重癥醫(yī)學骨干接力上陣,再到廣大的公安民警、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社區(qū)工作人員等都堅守一線,形成了萬眾一心、合力抗疫的必勝力量,正是這種家國情懷中護佑生命的大愛,為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舍生忘死。舍生忘死所彰顯出來的是一種敢于擔當、舍我其誰的使命精神;是一種迎難而上、不怕困難的獻身精神;是一種中華民族歷經(jīng)風雨、勇往直前的民族品格。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死鏖戰(zhàn)中,廣大醫(yī)護人員以生命赴使命,挺立在疫情的風口,為病人撐起生命的藍天;眾多90后、00后不畏艱險、請戰(zhàn)逆行湖北,展現(xiàn)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和中華民族的希望;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和工作人員堅守一線,筑起一座座阻擊疫情的堅強堡壘;14億中華兒女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zhàn)士,都在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平凡鑄就不平凡。在這場特殊而艱難的偉大戰(zhàn)疫中,彰顯了中華民族最為鮮明的民族品格。
尊重科學。抗擊疫情需要的不僅是勇氣和擔當,更重要的是科學。首先,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黨中央秉持科學的態(tài)度,做出了科學的決策。武漢“封城”、建立“方艙醫(yī)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和群防群控等都是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做出的決策,最終控制了病毒的擴散和疫情的蔓延。其次,此次疫情的防控是由科學家領軍的偉大戰(zhàn)
役。鐘南山、李蘭娟、陳薇、王辰等一大批科學家奮戰(zhàn)在一線,他們?yōu)橐咔榈姆揽刈龀隽送怀龅呢暙I。最后,這場戰(zhàn)役也是一場科技創(chuàng)新之戰(zhàn)。在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5G、大數(shù)據(jù)等在數(shù)字治堵、治城、治疫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增強了5G應用創(chuàng)新、生命健康和新材料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的新動能。
命運與共。“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3],病毒沒有國界和種族之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人類休戚與共,必須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疫”中,中國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人類命運與共的大國情懷。中國第一時間發(fā)布疫情信息,第一時間與國際社會分享疫情研究成果和抗擊疫情經(jīng)驗,有效遏制了中國的疫情擴散,盡最大努力向國際社會派出醫(yī)療援助團隊,提供抗疫物資援助,體現(xiàn)出大國的擔當和責任,為世界抗疫做出重要貢獻。
二、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當前我國社會處于一個新的歷史方位即新時代,新時代是屬于每個人的,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他們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也就是說,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要途徑。但是,在當前全球化、市場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滲透、意識形態(tài)沖突和網(wǎng)絡思維的顛覆都時刻沖擊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沖擊。
(一)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加劇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
目前,大學生群體主要是95后和00后,他們正處于逐漸成熟和完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出現(xiàn)了“世界離不開我們,我們也離不開世界”的局面,但是,大變局也充滿著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由于社會制度和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合作與交流也存在著各種競爭與沖突。在這樣多元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下,如何指導青年大學生將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統(tǒng)一起來,如何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如何樹立國家安全觀,抵制各種錯誤文化思潮的侵擾,如何立足本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已經(jīng)成為當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和難題。
(二)信息網(wǎng)絡化弱化了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能電子設備普及,青年大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和獲取海量的信息,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可能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認識造成誤導,特別是西方的一些國家利用其在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主導話語權,經(jīng)常發(fā)布一些“中國威脅論”“人權民主”等話題,質疑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試圖干擾廣大青年大學生的認識和判斷。毋庸置疑,這種現(xiàn)狀和手段對于正處在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青年大學生而言是非常危險的,也影響和弱化了青年大學生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三)多元文化思想沖擊了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堅守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故而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但是,多元文化中也有許多消極和負面的因素,影響著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堅守。身處全球化、信息化洪流當中的青年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文化載體了解和接觸多樣文化思潮,導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不斷下滑,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信息網(wǎng)絡平臺和渠道在中國肆意傳播一些錯誤的觀念,來擾亂青年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導向,使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正面文化的選擇產生迷茫,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產生質疑。
因此,必須要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要途徑,是傳承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題中之義,是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方式,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文化國防建設的基礎保障,任何時期都不能放松愛國主義教育。
三、偉大抗疫精神蘊含的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
偉大斗爭淬煉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激勵偉大斗爭。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戰(zhàn)“疫”是一次生動而鮮活的愛國主義實踐。在這場偉大實踐中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意蘊,不僅豐富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內容,堅定了青年大學生的“四個自信”,還強化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認同教育,創(chuàng)新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實踐教育。
(一)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內容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求青年大學生要將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統(tǒng)一起來,要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要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未來。偉大抗疫精神根植于中國偉大的抗疫實踐,偉大的愛國主義實踐鑄就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體現(xiàn)了時代的訴求、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是時代精神的拓展。青年大學生是這次抗疫斗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親身經(jīng)歷和實踐后,廣大青年大學生才能將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統(tǒng)一起來,才能厚植家國情懷和具備命運與共的視野胸懷。因此,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內容。
(二)偉大抗疫精神堅定了青年大學生的“四個自信”
從根本上來說,“四個自信”來源于實踐。這場全體中國人民參與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斗是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也是一次時代大考。面對這場艱難的時代大考,相較于其他國家,中國的抗疫工作呈現(xiàn)出高效指揮、全民參與、上下協(xié)同、科學防治、重點突出、公開透明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恰恰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與新冠肺炎疫情殊死搏斗中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所彰顯的正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偉大抗疫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yǎng),也是中國強大精神文化力量的生動展現(xiàn)。中國舉世瞻目的抗疫斗爭,既彰顯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法制、綜合方面的制度優(yōu)勢,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經(jīng)過這場大考,廣大青年大學生對偉大抗疫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悟,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充滿信心和力量。
(三)偉大抗疫精神強化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認同教育
愛國主義認同教育是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偉大抗疫精神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認同教育具有強化作用。第一,強化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在大災大難面前,個人的命運都與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祖國強大才能保證個人的安樂幸福。第
二,強化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創(chuàng)造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抗疫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參與的一次全民保衛(wèi)戰(zhàn),只有各民族團結一致、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時艱,舉步向前。第三,強化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偉大抗疫精神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其中忠誠、愛國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第四,強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偉大抗疫斗爭中彰顯出的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優(yōu)勢更加堅定了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偉大抗疫精神創(chuàng)新了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實踐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人們在價值認同基礎上進行多種多樣的愛國主義實踐,因此,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教育是幫助他們將愛國主義情懷外化于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偉大抗疫精神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具有引導和規(guī)范的創(chuàng)新價值。首先,規(guī)范教育方面。偉大抗疫精神為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踐行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秉持這一方向,才不會偏離愛國主義實踐的方向,才能將愛國行為與個人的崇高理想相結合。同時,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青年大學生必須具備法治意識,在法律規(guī)范內踐行愛國主義實踐。其次,引導教育方面。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青年大學生以兩種完全不同的實踐狀態(tài)抗擊疫情,一種是“動”,一種是“不動”。這兩種狀態(tài)都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出了青年大學生的愛國行為。通過這兩種實踐方式啟示我們,既要重視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的“動”,也不能忽視愛國主義實踐中“不動”的價值,在一定條件下,安心居家也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踐行方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2).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396.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4]?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 編輯∕李夢迪
收稿日期:2021-03-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5-08
作者簡介:李明瓊(1980—),女,甘肅會寧人,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甘肅中醫(yī)藥大學中青年基金項目“新媒體背景下醫(y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ZQ2015-16)
391250058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