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昶 張惠國 洪學鹍
摘? ?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以常熟理工學院在推動產學研合作方面做出的探索與實踐為例,提出了教師企業研修、開展定向研發、校企共建研發機構、產學研項目成果報獎等四個方面的改革路徑。實踐結果表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可充分激發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熱情,提高高??萍挤漳芰?,實現高校和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3-0084-03
近年來,在新工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無論是課程體系建設還是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都在不斷完善、持續改進,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高校在新時代推進內涵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現狀
應用型本科教育實現其內涵式發展是當前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要完成此任務,產教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必由之路。作為立足點在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高
校,積極探索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產學研合作路徑,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內涵建設的要求,具有積極意義。以往高校產學研合作經常采用的模式有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共建實習基地等,近幾年,各高校根據自身辦學特色,主動出擊,積極探索校企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然而,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還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教師層面:近幾年,大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人才引進激勵政策的出臺,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博士和教授的加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科研實力,為高校的高質量科研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提升了高校整體的科研水平。然而,部分教師開展的研究都是與自己的興趣相關的自由探索研究,雖然這其中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比較前沿,但是與市場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差較遠;同時,由于欠缺實際應用導向,與企業的應用需求偏差較多,一些科研成果只能展示,并沒有實際的效用,更沒有市場前景和競爭力。高校的科研成果,無法吸引企業的眼球,科研成果成了科研“陳”果,造成了科研資源和科技成果的巨大浪費。
高校層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其辦學層次和辦學定位決定了其科研平臺和科研隊伍與國內“雙一流”高校和大院大所相比,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存在較大差距。與此同時,在長三角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對密集的地區,面對競爭,更加務實高效地開展產學研合作,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面臨的一個難題。
企業層面:企業,尤其是以蘇州地區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中小型企業,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是極其旺盛的。企業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制造、維護等環節確實有很多技術性的或者非技術性的問題需要高?;蛘呖蒲性核鶇f同解決。但是這類問題,大多數是面向產品、面向客戶的,問題突出明了。然而,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與企業真實需求的匹配度相對較低,大多數情況下,高校高大上的科研成果,無助于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
綜上所述,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與企業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方面存在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對稱、資源不共享等一系列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嚴重阻礙了校企產學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轉移、轉讓、轉化等工作[1-3]。
二、產學研合作的改革與實踐路徑
針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與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常熟理工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促進和促成產學研合作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以下就常熟理工學院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政策,結合教師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具體實踐來探討產學研合作改革和實踐路徑。
(一)教師企業研修
近年來,常熟理工學院為了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和文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鼓勵教師以脫產的方式去企業參加企業研修。企業研修的周期為半年或者一年不等,研修的所有工作需要在企業完成,學校人事部門對于在企業研修的教師開展過程監督管理和考核,以確保企業研修的效果。企業研修的方式不同于以往只是到企業交流,“蜻蜓點水”式的合作,而是要求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從一線中提升自我工程實踐能力。
為了提高教師參與企業研修的積極性,常熟理工學院從政策上給予了保障。政策規定,教師研修期間的基本工資和基礎性績效工資,按標準正常發放,消除了教師的顧慮。學校人事部門專門成立企業研修工作小組,負責研修任務的制定、研修期間考勤、研修過程管理和研修期滿考核工作等,旨在提高企業研修過程的管理及服務,保障工作質量。學校每年對教師企業研修工作進行總結,并將教師企業研修工作納入二級學院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師資隊伍建設考核項目。
企業研修政策落實以來,常熟理工學院累計有近百位教師申請去企業研修,這對于提升常熟理工學院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利用脫產的方式開展企業研修,可以極大地提升教師的科研服務能力。以2017—2018年常熟理工學院教師在某公司開展企業研修為例。教師在研修期間,深入企業一線,迅速融入企業研發團隊,參與新產品的研發。以常熟理工學院教師企業研修期間與公司研發團隊聯合攻關健康照明技術為例。該研發團隊對常規光源封裝技術方案進行改進與完善,通過對光譜進行調試、優化、驗證,最終研發出了具有專利保護的行業領先的全光譜調制技術。該技術在通過驗證及認證后迅速產業化,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企業研修過程中,除了鍛煉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之外,也把教師的科研內容具體化。教師在深入了解行業的“痛點”和“癢點”之后,可以從中挖掘關鍵科學問題,更好地提煉面向問題的科研項目,提高科研項目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另外,從教學方面來看,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部分知識點的講解和企業研發項目的具體問題有機結合,借助生動的項目案例,豐富教學素材,最大化實現項目化、情境式教學,讓學生沉浸在課堂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極大地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開展定向研發
長期以來,教師的科研項目往往是根據個人的研究興趣開展的自由探索,這樣的研究模式大多數情況下是教師的“單打獨斗”,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方式是可以產生創新成果的。而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科研資源相對有限,如果再分散,就很難使出合力,無法做出特色和亮點工作?;谝陨系木置?,常熟理工學院和二級學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教師在科研活動中逐步凝練科研方向形成科研團隊,以團隊的形式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對接??蒲袌F隊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進行定向研究,引導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助力教師和科研人員解決產業關鍵技術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團隊通過與企業開展定向研發,建立起長期的項目跟蹤反饋機制,不間斷地給企業提供定向科技服務。這樣的科技服務模式,不但鍛煉了科研團隊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打消了企業的顧慮,使得企業從開始的試探性投入到之后的敢投入、想投入、愿意投入,實現校企雙贏。
為了更好地推動對接企業開展校企產學研合作,常熟理工學院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中心,不斷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相繼推出以企業項目需求為導向的“學生+導師+項目”的“項目導向”模式,從多維度解決企業遇到的科研技術難題,提升學校科研隊伍水平。近年來,常熟理工學院的定向科研服務團隊與本地及周邊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建了一系列“教學實習基地”“科研平臺”“教授工作室”等新型校企合作機構,在為企業提供人才及科技服務的同時也為常熟理工學院構建了新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常熟理工學院與本地及周邊企業從產業需求出發,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真誠合作、務實求效、共同發展”為基本原則,共同開展定向研發工作,已經取得了互利共贏的豐碩成果。作者所在的科研團隊,通過與企業的長期合作,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科研梯隊,在研發過程中也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其中多個科研團隊入選了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同時也為本地及周邊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三)共建研發機構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平臺和資源相對有限,但是通過和企業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短板。為此,常熟理工學院瞄準本地區特色產業,不斷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和創新產學研互動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學校從政策層面鼓勵有條件的二級學院和相關企業開展聯合共建,符合條件的二級學院,學校會給予一定比例的經費支持。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常熟理工學院服務本地及周邊企業近千余家,與多家單位共建了校企研發機構。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并在企業、行業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為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政策的指引下,常熟理工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批科研平臺,如常熟理工學院—中利騰暉微納結構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蘇州市先進照明與顯示重點實驗室等。
常熟理工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的蘇州市先進照明與顯示重點實驗室是校企產學研合作的典型成果。該實驗室瞄準蘇州市第三代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發展需求,圍繞LED先進封裝及應用技術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通過校企聯合、資源互補,為企業發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活力,引領相關產業的發展,助推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經濟的優化布局。
常熟理工學院與企業共建的燈具照明檢測實驗室,擁有行業高規格配置的燈具產品安規認證實驗設備,以及LED照明的光強配光、光色顯色、光譜光效等光源性能測試設備,可為周邊LED照明及燈具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安規、能效、電磁兼容、可靠性等檢測服務。另外,該實驗室正在積極申請相關行業資質認證,不斷優化和提升檢測服務能力。
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的科研平臺,在開展相關實驗教學、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能力的同時,也積極為企業提供科研平臺支撐,為企業的轉型升級賦能。
(四)合作成果報獎
通過校企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部分科研成果經過產業化后,已經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高校和企業可以各自發揮優勢,聯合申報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項。產品的科技成果獎項不僅僅是榮譽,更多是對產學研合作成果的認可和肯定。對企業而言,通過獲得科技成果獎項可以進一步推廣企業產品,鞏固企業在行業或者領域的地位,提升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常熟理工學院多項校企合作創新成果成功實現轉化和轉讓,其中部分成果已經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如常熟理工學院與企業聯合申報的項目“大跨度高可靠性智能斜行電梯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廢舊汽車高效資源化拆解回收關鍵技術及自動化成套裝備”同時獲得2019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校企合作成果“阻燃抗侵復合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獲得2020年“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以常熟理工學院教師參與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白光LED芯片級封裝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為例,該項目的核心技術及其創新成果先后實現驗證與投產,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技術創新成果,促進了我國先進照明與顯示的研發與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谠擁椖康漠a學研成果已經先后獲得2019年江蘇省輕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中國商業聯合會服務業科技創新三等獎。
三、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效果
文章旨在研究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探索與實踐,就常熟理工學院在推動產學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并結合常熟理工學院教師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具體實踐來探討創新和實踐路徑。實踐結果表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可充分激發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熱情,讓教師走出舒適區,讓科研成果不僅要落在紙上,更要落在企業的產品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常熟理工學院在推動產學研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近幾年,常熟理工學院每年都有相當一批專業課教師積極申請參加企業研修,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產學研合作搭建了多個聯合實驗室,改善了科研條件,提高了科研質量;通過產學研合作每年有相當一批科研成果獲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項,有效地提升了學校的科技服務能力。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職能。然而,區別于“雙一流”高校的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設和發展要更貼近地方、更貼近行業、更貼近企業。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通過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不但可以鍛煉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而且能為企業提供針對性的科技服務,實現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校企雙方通過共建研發機構等途徑,不僅可以解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蒲衅脚_稀缺的問題,更可以作為校企合作的紐帶,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轉移、轉讓,助推高校和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景萍.應用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態機制探究[J].高教學刊,2020(20):57.
[2]? 陳倩,王一濤.地方應用型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研究——以無錫太湖學院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0(5):80.
[3]? 李康舉,梁爽,趙元.應用型本科校企多方協同新工科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沈陽工學院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1):135.
■ 編輯∕陳晶
358350058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