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晉 劉露 劉鐵民
摘 要: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在獲得了巨大經濟利益、改善人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礦產、林木資源,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生態安全。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的提出,循環經濟逐漸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其中,綠色物流是物流行業的一種發展方向,能夠有效解決我國物流行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然而當前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我國的綠色物流發展不盡如人意。文章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的相關概念進行了闡述,結合制約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因素,提出了綠色物流發展的對策與思路,為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物流;循環經濟;物流行業
中圖分類號:F2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22)07-0013-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7.013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全球的生態環境都面臨著惡化的風險,各國的生態資源都出現了短缺。針對這一問題,世界各國政府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解決環境污染的難題。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物流行業的發展對我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損害。因此,發展綠色物流不僅是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物流行業實現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從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的概念出發,闡述綠色物流發展的重要性。
1 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質
循環經濟是20世紀80年代為了緩解人類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所提出的一種經濟發展策略。具體來說,循環經濟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盡量將物品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中產生的消耗進行再利用,進而促進資源回收與重復利用的一種經濟模式,有助于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循環經濟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表現,強調以循環發展模式取代傳統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打破資源一次性利用的固有經濟模式,創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模式,對地球上的現有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在發展的同時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為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可能。
從本質上說,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在堅持低排放、低消耗原則的基礎上,實現高效率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生產活動。
2 發展循環經濟中綠色物流的重要性
物流活動會對資源與環境健康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具體來說,物流的本質是滿足客戶要求,更加快速地實現資源在兩地之間的運輸。也就是說,運輸效率是物流行業的根本要求與價值所在,這就要求物流行業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加大運載工具的承載能力與運輸速度,由此就會極大地提升資源消耗速度,在運輸過程中也會排放各種有害氣體,危害環境。此外,在實踐中,物流行業往往依附于眾多實體行業,連接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運輸商品泄漏、運輸過程導致道路損耗都會對環境產生危害,種種因素綜合下,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較為惡劣的影響。
綠色物流是物流行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與必然走向。從概念上講,綠色物流指的是通過一系列手段,對物流過程中的環節進行控制,進而降低物流行業對環境的危害,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發展路徑,能夠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水平。從這一角度看,綠色物流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必要性。
從國外發展的角度講,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早在十余年前就開展了物流行業的革新工作,且工作成效十分顯著。以日本為例,與綠色物流普及前相比,綠色物流的發展使得物流行業的資源成本消耗水平降低了10%,在實踐中,日本政府采用了多種政策促進物流行業固體廢物收集,最終導致資源重復利用率達到了驚人的98%。通過這種方式,日本物流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減輕了物流運輸、打包等環節造成的環境污染,而且還顯著降低了物流行業的成本損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企業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兩者的共贏。從這一角度看,綠色物流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且具備較高的可行性。
3 我國綠色物流投資體系現狀
當前,我國的綠色物流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已經有了奮起直追西方發達國家的苗頭與趨勢。具體來說,近年來我國綠色物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生了重要變化:①投資增長速度提升。在1980年之前,由于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引進資金的能力差,當時的環境保護主要是由國家財政撥款進行治理,其總體金額非常小,根本無法滿足環境治理方面的種種需求,更別提思想較為先進的綠色物流發展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與國際層面對于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加深,我國也開始重視綠色物流發展的重要性。由國家牽頭,以政府信用作為背書,積極引進相關領域的投資,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綠色物流領域吸納了充足的資金,并且投資增長速度還在持續提升。②投資主體多元化。綠色物流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吸引了包括政府財政在內的多種投資,其投資主體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
4 制約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因素
4.1 物流行業起步較晚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物流行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我國才從日本引進物流這一行業理念,物流行業本身的發展也才只有40年左右的歷史,這就導致物流行業在制度建設、行業規模、專業化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成熟,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并不高,大多數企業仍舊停留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層面,對于綠色物流的認識程度并不高。此外,在不成熟的物流行業中推廣綠色物流難度很大,本身也是不切合實際的[1]。
4.2 綠色物流概念仍未普及
綠色物流只靠物流行業自身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多個行業之間達成共識。當前,綠色物流這一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社會各界對于綠色物流的認識程度與認識水平并不一致,部分產業的經營者沒有樹立充分的社會責任意識,認為綠色物流只與政府有關,由政府制定政策,企業照做。而且綠色物流前期的鋪設過程只會消耗大量成本,并不會帶來過多的利益,這也打消了企業參與綠色物流的積極性。這種思想理念與觀點嚴重阻礙了綠色物流的發展與普及[2]。
4.3 物流行業缺乏相關政策
在政府層面,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牽頭制定了大量的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規,對于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但是在綠色物流層面,國家尚未出臺行之有效的指導性政策。在這一背景下,由于沒有相關政策扶持,如綠色物流企業污染費減免等,企業自然不會主動進行綠色物流層面的改革。
4.4 基礎設施水平較低
綠色物流需要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持,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提升物流運輸的效率,削減運輸過程中不必要環節,大大減少人力與資源成本的浪費。當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此外,企業的信息技術管理水平較為落后,無法為物流運行提供充足的數據處理支持[3]。
5 綠色物流發展的對策與思路
5.1 倡導綠色物流發展理念
針對綠色物流理念普及程度較低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通過以下措施進行解決:①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國家領導者的作用,加強輿論引導,在教育、宣傳等層面進行綠色物流理念的傳播,提升廣大民眾物流領域環保意識。②在進行企業管理時開展綠色物流教育,提升企業對于綠色物流的認識水平,為綠色物流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4]。
5.2 制定綠色物流制度
針對綠色物流缺乏政策引導的問題,政府部門應該通過以下措施進行綠色物流政策的制定:第一,吸取歐美發達國家在綠色物流建設領域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綠色物流發展政策;第二,從政府層面發力,對物流行業發展亂象進行統籌整合,改變無序的市場狀態,通過增強合作提高物流效率;第三,建立政府協調機制,統籌管理綠色物流發展的獨立機構;第四,對于支持綠色物流的企業給予適當補貼[5]。
5.3 綜合加強行業引導
在推進綠色物流發展層面,除了從政府層面進行政策制定與統籌管理之外,由社會機構自身積極探索綠色物流的發展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物流行業協會應該積極發揮自身領導作用,推廣、宣傳綠色物流發展理念,并制定相應的綠色物流行業標準,在實踐中支持企業轉型;第二,物流企業要積極學習綠色物流知識,在嚴格遵循國家政策與行業標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綠色物流新發展方向,勇于承擔綠色環保的社會責任[6]。
5.4 推動企業積極進行物流轉型
綠色物流不僅能夠保護環境,也能減小資源消耗,有助于企業提升自身行業競爭力,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實踐中,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轉型:第一,在物流系統中進行全面改良,推進采購、倉儲、運輸、信息、營銷等物流產業鏈的綠色發展,綜合降低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第二,重視對物流廢棄物進行回收的重要性,鼓勵社會企業開展廢棄資源回收方面的業務,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這也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內涵。
6 結語
當前我國在工業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層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物流行業所造成的污染,對民眾的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不利于經濟的循環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政府認識到了綠色物流的重要性并積極進行革新。文章認為,相關單位與企業在進行綠色物流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對制約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因素具有清晰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倡導綠色物流發展理念、建設綠色物流制度、制定綠色物流發展政策、推動企業積極進行物流轉型。這樣才能真正促進綠色物流的落實,進而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永明,林威.基于綠色物流與循環經濟中的污泥管理問題[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9):64-66,69.
[2]王東生.循環經濟下區域綠色物流發展的基本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6):69,73.
[3]李丹.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下甩掛運輸的發展研究[J].商情,2019(3):101.
[4]王丹荔.我國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0(6):51-52.
[5]呂成城.綠色物流發展的障礙與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9(10):60-61.
[6]高博俊.中國發展綠色物流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當代旅游,2019(12):233,235.
[作者簡介]宋佳晉(1995—),女,漢族,遼寧朝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劉露(1992—),女,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劉鐵民(1977—),男,漢族,黑龍江大慶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371150058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