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閱讀是我們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一生最常用的語文技能,其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大有可觀。閱讀理解能力不管是在日常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中還是在考試中都是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一個主要方面,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必須立足課堂,開展大量的閱讀實踐,才能有效提高語文能力。語文閱讀理解側重于考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從字里行間中獲取信息進而思考、判斷的能力,需要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一環,大量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在學生由于缺乏語言積累、閱讀技巧、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深感閱讀疲勞的情況下,教師的有效性指導應該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做好準備,營造環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要獲得成功,就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起始階段各項工作順暢,后面的事情就更加容易。在課前準備工作中,教師要對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準確把握,對教學內容充分了解,教學方法要適宜,包括教學課堂上需要的工具以及教學設計等都要做好。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文的內容要豐富,用有趣的方式體現出來,對學生展示導語的時候,內容要引人入勝,要能將小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使學生逐漸對語文課產生興趣,并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小學生普遍有很強的好奇心,而且好玩好動,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出發,設計創新教學模式,將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來,促使小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主動思考,還能與教師和同學充分互動。所以,導入教學內容的時候用小學生喜歡的方式非常重要,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順利展開的關鍵。
做好準備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小學生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小學生在濃厚的閱讀氛圍中受到感染,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重點知識準確把握,而且對文章的內涵有深刻領會。比如,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圖畫附加音樂的方式營造語境氛圍,促使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思考,由此培養小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如果按照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一味地在教師的帶領下被動學習,就是對學生進行哺育模式教學。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強調自己的見解并傳遞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生的主體性無法得到凸顯。通常而言,小學生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會讓他們認為教師永遠是正確的,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由此抹殺了小學生的積極思考意識,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課前對這方面的問題要進行充分思考,為了激發小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意識,要創設有效的閱讀環境。比如,教師在課前設計詩歌教學的時候,為了吸引小學生集中注意力,可以采用多媒體播放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情境,用適當的背景音樂感染學生,讓小學生感受到詩境的美感,使小學生逐漸沉浸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可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聲朗讀詩歌,并讓學生小聲跟讀。在這種情境的感染下,小學生會對詩歌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并深刻了解詩歌的內涵。
二、高度重視,有效訓練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高度重視。尤其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訓練,并給學生以藝術美感,引導小學生積極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語文任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好素質教育工作,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往往被忽視,需要語文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學中注重閱讀能力的訓練。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學生的語文閱讀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課前要認真解讀文本,挖掘教學時的訓練點,采用引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性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自主查找閱讀素材,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促使小學生的智力得以發展。此外,小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可以使語文閱讀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隨著閱讀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小語文知識面也得以拓展。教師引導小學生大量閱讀,并對其閱讀能力進行訓練,還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學習語言運用方法,這對提高其寫作能力也非常有利,由此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寫作水平也會大大提高。
三、授之以漁,提高思維
一般情況下,閱讀過程中用于思維的時間遠遠大于眼睛瀏覽的時間,可見閱讀和思維密不可分。小學生雖然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這一特點在學習中,尤其是薄弱環節中,往往顯得并不主動,只有通過多問、多刺激、多鼓勵才能表現出來。值得強調的是,閱讀和思維的有效結合確實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持之有效的手段,閱讀和思考兼顧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閱讀理解的解答體驗,只要掌握了閱讀方法,即具備了有效的思維工具,觸類旁通,學法的遷移自然就輕而易舉了。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一)整體認知,形成總攬習慣
文字是文章即閱讀文的最小單位,幾乎所有小學生在讀文時,都習慣于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似認真研磨,實則漫不經心,眉毛胡子一把抓,走馬觀花,一遍看下來沒有整理出任何有效信息。而采用對文章結構的整體把握,既能加快閱讀速度,又能提高理解能力。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默讀,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還可教授學生如何做到長文速度、跳躍讀,快速瀏覽,部分掃視。當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更需要貫徹到日常。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訓練學生通過通讀找出文章中心句,或出示語段章節引導學生快速瀏覽且圈出關鍵詞,這樣的導向作用可以督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所側重,學會沙里淘金,把握整體。教師也可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讀一篇短文,鼓勵學生概括主要內容或說說人物特點,教師自行掌握難度,可漸次提升。課外閱讀中,閱讀記錄卡的推廣不僅便于教師核查學生自主閱讀的實際情況,更助于學生形成高效閱讀的系統性,能夠逐步形成總攬習慣。
(二)先看文題,帶疑讀文
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閱讀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閱讀教學的細節方面高度重視,注重掌握和控制技巧,根據閱讀內容的不同采用合適的閱讀方法,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教師在設置閱讀教學目標的時候,要考慮到閱讀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狀況,據此將教學方案制定出來。如果閱讀文章的篇幅比較長,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先看目錄,以對閱讀內容初步了解,之后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閱讀。當熟悉了文章的內容之后,進入精度階段,對每一個章節的內容快速閱讀,逐漸對文章的核心予以把握。在進行詩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由于詩歌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將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視頻或者圖片播放出來,讓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深刻理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的樂趣,同時使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有效把握。在語文閱讀中先看文題,學生自然會產生疑問,通過閱讀解答疑問,此時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先看題目,再讀正文是讀文的自然順序,題為文眼,文章的主題一般緊扣題目。以課文為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用三個事例說明周恩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前因后果。
此外,每篇文意都隱藏著解題所需的關鍵信息,但篇幅越長,越不利于捕捉關鍵。對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先看習題,帶著疑問有針對性地再次全文掃讀,快速定位,提高答題準確率的同時,節省了反復找尋答案的時間。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在初讀課文階段,筆者提出了問題:“小興安嶺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一遍課文,并提示他們利用課文中的語句來回答,而這句話便是文章的中心句。教師也可在預課時,巧設疑難,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課堂上反饋自主預習的情況,也不失為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好方法。如教學《燕子》前,筆者布置給學生如下預習任務:讀通讀順課文,不會的地方反復讀;在課文中找出課后生字,圈出并注音組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思考課后習題。寫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不懂的地方做標記,如此學生才能心中有數,知道從何入手閱讀課文
四、共同質疑,眾人獲益
有的小學生覺得閱讀課程太單調乏味,沒有意思,也很難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不是很好。小學生有這種感受,是因為他沒有從中體驗到閱讀的快樂。教師對小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要有所理解,同時也要認識到通過調整教學模式糾正學生這種消極狀態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塑造學習氛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解答,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更準確地領悟文章的內容,進而透徹地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質疑是發現問題后提出問題,學生如果沒有對文章有足夠的理解,是提不出切合文章的問題的。換個角度,教師從學生提出的一個個鮮活的問題也可以判斷出他們對文章的把握程度。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后發現和提出質疑,好與不好,教師不做評論,把權利交給學生,學生之間共同質疑,共同參與思考,這個由不知到知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在閱讀中創造,在創造中閱讀,激發了學生靈活多樣的思維,也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為今后的閱讀理解打下了基礎和找到方法。
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文時,有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介紹小女孩貝蒂怎么找尋燕子?省略掉可以嗎?大部分學生只知道回答不可以卻說不出所以然,有的學生想要說明卻苦于組織不好語言,只有個別學生表達出從一個小女孩的行為可以反映出瑞士大多數人保護燕子的愛心。如此變課堂單項學習為多元訓練,合理設置矛盾,產生思考困惑,吸引了學生努力思考,激發學習欲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相互釋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既培養了讀書的濃厚興趣,又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語言能力得到訓練的同時,閱讀理解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一舉多得。部分拓展性問題,如對話作者,續編故事等,不但沒有難倒學生,反而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學源于疑,無論是自己的問題得到了合理的解釋,還是幫助別人解開了疑團,都會讓學生成就感十足,在輕松的課題氛圍中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思想。
五、贊許鼓勵,培養興趣
暫時的理解困難或是解題挫敗會成為學生進行閱讀體驗的攔路虎,令其產生對閱讀的抵觸心理,堵塞到一定程度,學生會難以建立缺乏閱讀自信,談文色變,退避三舍,主動棄權。因此,被動的閱讀是不可持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發掘他們潛藏的閃光點,甚至是微小的進步都要注意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滿足他們的自尊心與好勝心。學生從心理上消除閱讀顧慮和障礙,才能鼓足勇氣,興致勃勃地投入自主閱讀。比如,教師引領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段落具備的特點,讓學生分析不同段落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明確整個文章結構的布局。無論學生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都要持有肯定的態度,對錯誤的回答,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予以引導,使學生以正確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對閱讀文章的結構內容更加清晰,并準確把握,由此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快速、準確捕捉,明確文章的主旨,并引導學生正確發現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情感。
在對學生的引導中,要考慮到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所采用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用制作閱讀記錄卡的方式展開學習。剛開始要求學生做閱讀記錄卡時,學生不是愁眉苦臉,就是唉聲嘆氣,十分不樂意,對他們而言,帶著任務閱讀,倍感壓力,完全提不起興致。為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利用閱讀記錄卡,筆者專門開展了閱讀交流和展示課,分小組交流閱讀記錄卡并推選優秀作品上臺展示,有點學生字跡工整很加分,有的學生心得體會深刻,有些學生還會給記錄卡面些精美圖案作為裝飾……這樣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將各自的小精彩當眾亮相,讓他們在同學們的稱贊中全面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嘗到閱讀的甜頭,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閱讀。
通過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確,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必須做好課前準備,營造濃厚的讀書環境,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采用引導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設計科學有層次的訓練,在訓練中獲取閱讀方法,還要從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做到訓練藝術化,提高閱讀活動對小學生的吸引力,使小學生積極主動配合,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宋行軍)
129350052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