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林
[摘? ?要]文章以《沁園春·雪》的教學為例,提出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古詩詞教學的路徑,即“結合背景,激發學習興趣;立足誦讀,體會詩詞韻律;深入語言,理解文體特征;體悟情感,推動主體建構”。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3-0007-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欣賞和理解作品的能力。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師研究的重點之一。當前,一些初中詩詞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雙基教學”層面,沒有真正體現“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因此,探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詩詞教學策略,既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積極響應,又是新時代語文教學的內在要求。
《沁園春·雪》是一首氣勢磅礴、韻律優美、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的現當代詩歌,它被選入不同時期的語文教材,現被編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九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詞學習基礎,要理解這首詞所表達的內容并沒有太大的難度,但還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主旨句的含義”作為教學重點,將“厘清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詠史抒懷的關系”作為教學難點,并指導詩詞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背景認知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誦讀中感知詩歌優美的韻律,在語言探究中體會詩歌深遠的意境,在情感辨析中推動主體建構。
一、結合背景,激發學習興趣
詩詞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它以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結構獨特、富有韻律而見長。初中學生的認知經驗不足,且詩詞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沒有自然易懂的語言,沒有明晰了然的觀點,這些因素使得學生對含蓄雋永、言簡義豐的詩詞難以進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學生對詩詞學習缺乏興趣,這導致詩詞教學的實效性不強。知人論世是文本解讀的傳統方法,也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其對于詩詞教學尤為適用。因此,在初中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妨通過創作背景的介紹落實知人論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知人論世環節引導學生打開閱讀視野,形成閱讀期待。首先,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的詩詞積累及閱讀體驗,提出任務:請介紹你心中偉大的詩人。任務提出后,學生溯古追今。大多數學生首推蘇東坡、李清照、李煜等。接著,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展示柳亞子對《沁園春·雪》的評價:“嘆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手,況余子乎?”并且詳細介紹這首詞的創作背景:1936年,毛澤東等率領紅軍東征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后,踏雪沿官道山前行,順利到達山西石樓縣留村,并以石樓為戰略支點展開了一系列重要活動。這期間,毛澤東有感而發,揮筆寫下這首詞。至1945年,重慶談判后,這首詞首次發表,引起了巨大反響,從柳亞子的評論中便可窺知一二。最后,教師設疑:這首詞究竟有什么魅力?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便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閱讀這首詞,一睹這首詞的“廬山真面目”。與此同時,學生的詩詞積累被調動、閱讀體驗被激活。有效了解了創作背景及詞作相關評價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這首詞與蘇、辛所作的豪放詞作比較,以感受創作風格的異同。
教師將知人論世與教學導入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設置有層次性的問題,將知人論世的層次不斷深化。首先,教師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心中偉大的詩人。然后,教師引入相關評價,介紹創作背景,使學生對《沁園春·雪》形成初步的感知。這樣做既讓學生了解了創作背景,又創造性地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使學生對《沁園春·雪》所寫內容產生畫面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這首詞的創作風格形成初步印象。最后,教師通過設疑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及誦讀涵泳,從而為學生深度理解詞作奠定基礎。
二、立足誦讀,體會詩詞韻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將誦讀貫穿于教學的各個階段。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詩詞教學,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誦讀。教師要關注誦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感受與有效的知識體系建構。在學生產生將閱讀興趣轉化為閱讀行動的想法后,教師可創設誦讀情境,指導誦讀方法,使學生能通過誦讀這一方式,感受到詩詞的韻律之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能夠多層次地品味詩詞,感其節奏、通其聲律、知其韻味,實現主體的精神世界與詩詞的“言、象、意、境”的交融統一,進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
如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讓學生結合已有的詩詞誦讀經驗,自主制定誦讀標準:讀對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情感。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他們已具備相當數量的詞語積累,所以讀對字音并不難。節奏與韻味關乎詩詞韻律的表達,因此讀出韻味、讀準節奏應為誦讀的重點。至于要落實“讀出情感”,則需要對詩詞進行全面賞析及深度探究,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厘清了誦讀標準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同桌對照誦讀的方式完成基礎目標任務,彼此正音并明確節奏。最后,教師明確“沁園春”這一詞牌的平仄要求,讓學生找出詞的上闋的韻腳及下闋的韻腳,明確押的是什么韻。在誦讀上闋時,要讀出“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魄;在誦讀下闋時,要讀出作者點評古代帝王時的惋惜,要讀出作者的豪邁自信。
在讀詩詞時,學生可將韻律、語氣與相關的平仄要求相結合,或配樂誦讀,或自由誦讀,或分角色讀,或跟讀名家范讀。這樣做既能夠有效把握詩詞的韻律,又能夠深化對詩詞文化的理解。
教師應抓住突破詩詞教學難點的關鍵——誦讀,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聲韻、體會情感,進而進入詩歌的意境和作者進行深度對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誦讀經驗自主制定誦讀標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結合自身能力和特點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后,教師根據“沁園春”這一詞牌的格律要求及相關實際對學生制定的誦讀標準進行規范,引導學生更好地品讀詞作。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尋找韻腳的方式,體會聲韻和情感之間的關系,進而在誦讀時賦予聲音情感。這樣做既實現了誦讀技能的提升,又在有情感的誦讀中體會到了《沁園春·雪》所展現的氣韻和境界,推動閱讀進一步走向深入。
三、深入語言,理解文體特征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詩詞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解讀語言文字,還要發展學生的語言素養,深化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使學生由單純的語言欣賞逐步轉變為深入探究詩詞的“言、象、意、境”,理解作者對意象的妙用及作者所用的意境創設方法,進而從多個角度理解詩詞的文體特征。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當回歸語文的本質,圍繞文體特征開展語言訓練活動,或品析詞語,或探究寫法,或仿寫句子,從而將語言的特征感知與運用探究貫穿課堂教學始終。
如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教師呈現詞作的上闋,讓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式,邊讀邊做標記,找出上闋所寫之景——長城、大河、山、原,然后讓學生思考:作者以哪一個字統領寫景部分的內容?學生明確:以“望”字統領寫景部分的內容。教師補充相關的文學知識,并引導學生思考:所謂“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長城”“大河”“山”“原”為這首詞中的意象,那么這些意象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概括出“開闊、大氣、壯美”等特點。教師順勢啟發:作者在創作時,內心是開闊的,情感是豪邁的。意象由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景物結合而成,而由意象構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情與景的交融是意境的最大特點,因此意境的創設與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等寫作手法有密切的關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意境,教師讓他們品析具體的語句:請找出寫“山”“原”的句子,從煉字或修辭的角度來談談你的理解。學生通過探討,明確:“舞”“馳”為動詞,這里用來修飾靜景“山”“原”,化靜為動,還通過比喻的運用,將山河描繪得富有動感、充滿生機。面對大好河山,作者不禁發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贊嘆,并由此順勢轉入下闋的評古論今。
立足文體,走進意境。教師抓住關鍵字詞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煉字的精妙性。學生借助關鍵字詞分析,尋找詞作中的意象。與此同時,教師基于詞的文體特征,對上下闋的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引導學生打通壁壘,體會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的手法,探究意象所構建的意境,體會作者在《沁園春·雪》中所展現的胸襟,領略詞作意境的高遠。
四、體悟情感,推動主體建構
語文閱讀教學是多元對象對話的過程。文學作品中寄寓著作者豐富的情感,讓學生探究作者情感并生成個人情感,是閱讀教學的本然。詩詞的情感包含個體獨特的審美個性、生命感悟等。詩詞賞析重在抓住詩詞表達之情來深入文本,探究主旨及寫作特色,從而還原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詩詞教學中,教師不能把教參中的解讀或自我的解讀強行灌輸給學生。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理解,不能以教師的感受代替學生的理解。因此,要充分激活學生的閱讀潛能,通過聽、說、讀、悟等途徑,讓學生發現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情感及其動態變化,感受作者對自然、生命、事理等的看法,從中汲取營養以豐富情感和思想,進而構建個性化的精神世界。
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體會上下闋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使學生實現與文本的多元對話。
作者將自己的情懷、斗志融入詞作,上闋寫北國風光,融豪情于壯景,下闋論歷史人物,抒壯志豪情。教師以“情”統領詞作的探究,讓學生結合詞作內容發揮想象,探討問題:面對壯美的北國風光,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談及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請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上闋寫景部分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沁園春·雪》的下闋縱論歷史人物,作者的壯志豪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間,“惜”字展現了作者對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的評價。“惜”字的使用十分講究。具體來說,“惜”字表現出作者對秦皇漢武的肯定,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有杰出的歷史貢獻,而同時又表現出作者委婉的批判之意——秦皇漢武等人“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在學生探究了依“情”而設計的主問題之后,教師這樣啟發學生:這首詞僅靠上闋對壯美風景的描述及下闋對古代英雄人物的評價,似乎不能擔起柳亞子如此高的評價。這首詞描述的不僅有對“江山多嬌”的贊嘆及“惜”“無數英雄”的情感,還有表現“情”升華的內容,請大家找出相關的句子。學生圍繞“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進行分析:這句緊跟評古句之后,最能體現詞作主旨,表達了后來者居上的氣概,抒發了革命者的壯志豪情。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詞的上、下闋所表現的不同情感,體會其思想意蘊。學生結合詞作內容,在探究詞作意境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多元情感。學生在對話作者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作者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以及作為民族領袖的胸襟與氣魄。學生在“觸碰”偉人的過程中,受到精神洗禮和思想教育。這能有效促進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踐行課改理念,實現全面育人。在課改的推動下,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教育理念的發展脈絡來看,當前教學的重心正逐漸向“以學生為主”轉移。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詩詞教學,應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系統性的過程。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樹立生本思想,深度鉆研課標,準確把握課改風向,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將生活融入課堂,拓展閱讀的內涵與外延,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切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朱年強,陳琳.江山多嬌“看今朝”: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審美教學[J].山東教育,2020(Z2):112-113.
[2]? 謝志強.在閱讀教學中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以《沁園春·雪》為例[J].語文建設,2018(29):22-24.
[3]? 俞萬所,馮美娟.《沁園春·雪》教學設計與反思[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2):84-85.
(責任編輯? ? 農越華)
255850052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