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亮,王曉磊,李江琳,段文飛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一科,河南 開封 475000)
急性闌尾炎是較常見的外科急腹癥[1],患病人群遍及不同年齡段[2],常因闌尾管腔阻塞而發病。治療首選手術切除闌尾,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是常用策略[3],但術后常發生腹腔膿腫等并發癥。隨著外科手術治療策略與微創內鏡診療技術的持續發展、優化,發展出了內鏡逆行闌尾炎治療術(ERAT),其不僅能根治闌尾炎,而且能較好地維持闌尾結構功能完整[4],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5-6]。本研究對比了ERAT與LA在急性闌尾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75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ERAT組(37例)和LA組(38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至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1.2納入標準 (1)診斷為急性闌尾炎[7],同時B超檢查顯示闌尾腫脹;(2)發病至手術時間小于72 h;(3)能正確表達主訴,視聽功能正常;(4)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1)入組前半年內使用激素類藥物等;(2)伴闌尾穿孔、腹腔膿腫等;(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患有消化道潰瘍;(5)患有精神疾病;(6)長期使用抗凝藥物;(7)患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
1.2方法
1.2.1手術方法
1.2.1.1ERAT組 ERAT組患者行ERAT。常規腸道清潔,充分進行腸道準備,同時給予補液、解痙等處理。患者取仰臥位,頭低足高,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結腸鏡頂端安裝透明帽,將其經肛門推至回盲部,進行鏡下觀察,明確闌尾開口黏膜形態與病變程度。取導絲與造影導管,將其經由活檢孔道送至闌尾腔內,完成闌尾插管,抽吸腔內膿液,促使闌尾腔壓力減小。通過X線透視將適量造影劑(泛影葡胺)注入闌尾腔內,顯影并進行細致觀察,明確梗阻位置、管腔狹窄位置等。經活檢孔道向內注水,通過抽吸清除管腔內積膿;解除腔內狹窄則需要精準放置闌尾支架并持續引流。給予抗生素清潔,行X線造影,觀察到闌尾腔通暢。至闌尾炎癥消散,復查結腸鏡,取出闌尾支架。
1.2.1.2LA組 LA組患者行LA。患者取仰臥位,頭低足高,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選取臍上緣位置做切口(長約1 cm),造氣腹[腹壓約10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腔鏡手術器械。主操作孔與副操作孔各1個,位置選擇左腹股溝區與臍成等邊三角形處,再用電凝法,離斷闌尾系膜與動脈。取可吸收線雙重結扎闌尾根部,遠端切斷,精準切除闌尾,電灼處理并止血,將已離斷的闌尾經副操作孔取出,再次腹腔探查未見活動性出血跡象方可退鏡,清點器械與紗布,關閉氣腹,逐一縫合各戳口,術畢。術后繼續抗感染處理。
1.2.2觀察指標
1.2.2.1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等。
1.2.2.2疼痛評估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2組患者術前,術后12、24 h疼痛情況[8]。
1.2.2.3炎性細胞因子水平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2組患者術前、術后7 d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4、IL-10水平等。
1.2.2.4術后并發癥 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出血、切口感染、腸梗阻、腹瀉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2.12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ERAT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LA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L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2組患者術前,術后12、24 h VAS比較 2組患者術前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12 h VAS均明顯低于術前,且ERAT組患者明顯低于L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24 h VAS均明顯低于術前、術后12 h,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24 h 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前,術后12、24 h VAS比較分)
2.32組患者術前、術后7 d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組患者術前血清IL-1β、TNF-α、IL-4、IL-10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7 d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術前,血清IL-4、IL-10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且ERAT組患者術后7 d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LA組,血清IL-4、IL-10水平均明顯高于L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前、術后7 d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4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ERAT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L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既往急性闌尾炎的治療首選手術切除[9-10],但隨著關于急性闌尾炎研究的持續深入,證實闌尾并非可有可無的器官。現代醫學觀點是闌尾除具備免疫防御功能外,在促進腸道菌群平衡、分泌生長激素等方面同樣顯示出肯定的作用[11]。因此,保留闌尾結構功能完整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借鑒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發展出ERAT用于治療急性闌尾炎[12-13]。ERAT在內鏡下展開,氣管插管后進行闌尾腔減壓操作,根據內鏡逆行闌尾造影,在存在管腔狹窄或糞石梗阻時進行闌尾支架引流、沖洗,操作步驟簡便且能有效解除致病病因,取得較好的療效[14]。
本研究對比了LA與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整體手術情況,結果顯示,ERAT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LA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均短于LA組。說明與LA比較,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考慮可能是由于ERAT為新型微創內鏡診療技術,能明顯減少創傷,然而LA操作步驟繁多(包括戳孔建立氣腹、手術器械置入等),手術時間必然增加,且整個手術過程難免造成體表、腹內均存在明顯創面,術后疼痛持續存在且不易緩解,進而延長了患者術后臥床時間。由于LA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普遍遲于ERAT組患者;另外,疼痛、麻醉等因素造成機體應激反應更加劇烈,致使各器官功能恢復時間較長,故住院時間更持久。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術后12 h VAS均低于術前,且ERAT組患者VAS低于LA組;2組患者術后24 h VAS均低于術前、術后12 h,但2組患者術后24 h 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LA比較,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更加快速。其可能是由于LA切除闌尾必然引起一定創傷,患者體表、腹內均存在創面,進而造成嚴重疼痛,且不易緩解。
本研究進一步對比分析了LA與ERAT治療對急性闌尾炎患者機體炎性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ERAT組患者術后7 d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LA組,血清IL-4、IL-10水平均高于LA組。說明與LA比較,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炎性反應更輕。IL-1β、TNF-α均具有促炎作用,TNF-α能不斷誘導中性粒細胞聚集于炎癥部位,而且可能與炎性細胞因子IL-1β等協同加劇炎性反應,共同參與組織破壞等病理損傷過程[15-16]。IL-4、IL-10均為抗炎因子,能較好地減輕炎癥細胞過度活化[17-18]。急性闌尾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較正常生理狀態升高,血清IL-4、IL-10水平較正常生理狀態降低,但本研究結果顯示,ERAT組患者炎性反應更輕,可能是由于ERAT較LA顯著減少了醫源性創傷,且能較完整保留闌尾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ERAT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LA組。說明與LA比較,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可能是由于ERAT不僅能減少生理創傷,且能更完整保留闌尾結構與功能完整,減少對機體內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護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故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小。此外,LA常會在患者腹部位置留下條狀式瘢痕,但ERAT治療并不會遺留任何瘢痕,能滿足患者審美需求。因此,臨床醫師務必嚴格把握闌尾切除指征,謹慎選擇外科治療策略。
綜上所述,與LA比較,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疼痛,且能更有效降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國內外關于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文獻報道并不多見,本研究中并沒有對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復發問題進行分析,且納入樣本有限,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是本研究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開展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深入探索、驗證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有效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