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苑蘭,謝麗霞,劉長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超聲科,廣東 廣州 51006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可有或無明顯的臨床表現,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1-2]。COVID-19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3]。據尸檢結果顯示,SARS-CoV-2累及心、肝、肺、腎、膽囊及腦等多種臟器,雖然大多數感染患者預后良好,但仍有少數患者出現病情危重,甚至死亡[4]。目前,康復出院后的復查病例顯示,部分康復后出院的COVID-19患者核酸檢測呈陽性復發[5-6],盡管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復陽患者仍具有傳染性[7-8],但治愈后出院的COVID-19患者臟器功能是否會出現持續的功能受損或遠期并發癥仍不清楚,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檢測了治愈后出院1個月COVID-19患者的腎臟大小及腎動脈血液指標,并結合血清肌酐(SCr)水平,探討了COVID-19對腎臟的影響。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3月本院定點收治的COVID-19確診患者6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普通型57例,重型9例;男28例,女38例;年齡16~78歲。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4]均經核酸檢測及臨床影像學檢測確診及分型,經治療后符合出院標準予以辦理出院,出院后1個月返本院門診復查。選取55例年齡匹配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24~70歲;均無腎萎縮、畸形、積水、結石、囊腫及腫瘤,無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病史。2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1.2納入標準 (1)復查時核酸檢測為陰性;(2)無呼吸道癥狀,且血常規正常;(3)無腎萎縮、畸形、積水、結石、囊腫及腫瘤,無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病史;(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1.1.3排除標準 (1)復查時核酸檢測為陽性,存在呼吸道癥狀及血常規檢測結果異常;(2)存在腎萎縮、畸形、積水、結石、囊腫、腫瘤、可疑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血尿、蛋白尿及膿尿)。
1.2方法
1.2.1腎臟彩超檢測 采用GE VividE95實時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設置為3.5~5.0 MHz。檢查時研究對象取俯臥位,腎區涂抹耦合劑,通過探頭進行多方位觀察,明確研究對象腎臟大小、形態、內部回聲等,并對腎臟長徑、寬度及厚度進行檢測。于腎門處的主腎動脈,調整聲束與血流夾角小于45°,獲取連續3~4個動脈頻譜,測量腎動脈血流各參數指標,即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及腎動脈血流阻力指數(RRI),取左、右側臥位檢測左、右腎動脈,取左、右腎動脈血流參數的平均值為個體值。
1.2.2實驗室檢測 采集2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3 mL,自然凝固后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分光光度法以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及其配套試劑嚴格按照操作步驟說明書檢測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等。

觀察組患者左腎長度、寬度、厚度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右腎動脈PSV、EDV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右腎長度、寬度、厚度也小于對照組,但僅右腎厚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長度、寬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左腎動脈PSV、EDV也低于對照組,雙腎動脈RRI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研究對象SCr、BUN水平均處于正常范圍,但觀察組患者SC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研究對象BU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研究對象臨床參數比較
早期研究表明,COVID-19可能累及腎臟[9],隨后,林柳等[10]發現,COVID-19患者并發急性腎損傷,輕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發病率較低,而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發病率較高。汪雪芬等[11]發現,重型COVID-19患者尿蛋白陽性率明顯高于普通型及輕型患者,BUN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型患者,而輕型、普通型及重型患者SCr、尿酸、腎小球濾過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然而,COVID-19患者治愈后SARS-CoV-2對腎功能的損害作用是否會導致遠期并發癥而影響腎功能,目前尚缺乏相關研究。
本研究納入66例治愈后出院1個月的COVID-19患者作為觀察組,以5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所有納入者均排除腎臟基礎疾病對腎功能產生的潛在影響。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COVID-19患者兩側腎臟長度、寬度、厚度均減小,可能受樣本量的影響,僅左腎長度、寬度、厚度,以及右腎厚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感染SARS-CoV-2后腎臟受累,與當前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0-11]。腎臟體積縮小可能與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脫落和灶性纖維化[4]有關。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COVID-19患者雙腎動脈PSV、EDV均低于對照組,而雙腎RRI均高于對照組,且右腎動脈PSV、EDV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腎動脈PSV、EDV降低,以及RRI增高與早期腎功能損害呈正相關[12-13]。因此,本研究結果表明,COVID-19患者治愈后腎動脈血液指數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腎功能的損害可能仍會持續存在。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研究對象SCr、BUN水平均處于正常范圍,但COVID-19患者SCr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表明COVID-19患者治愈后腎臟功能仍有一定程度的損害。然而,SARS-CoV-2對腎功能的損害會持續多長時間仍不清楚;同時,COVID-19患者治愈后多久腎臟大小、RRI、SCr水平會恢復至完全正常也不清楚;因此,仍有待于后續的隨訪及深入研究。
總之,COVID-19可累及腎臟,對治愈后COVID-19患者腎動脈血流、SCr水平及腎臟大小的短期影響仍會持續存在,彩超檢查有助于評估感染SARS-CoV-2后腎臟累及情況和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