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芳

摘要:目的 考察護理溝通在高血壓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以我院在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n=30),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聯合護理溝通模式。考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在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SAS與SDS評分與干預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但觀察組下降的水平遠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中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水平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高血壓患者采取護理溝通模式,可以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自身的幸福感,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護理溝通;高血壓;負性情緒;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高血壓屬于心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疾病,主要體現在患者血壓出現持續升高,如果未及時地進行有效干預,會導致出現其他并發癥,如腦出血[1-2]。臨床上對于高血壓疾病的治療尚未找到可以根治的方案,需要患者通過長期服用藥物來維持血壓水平。但長期服用藥物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研究發現,增加護理人員與病患之間有效的溝通,有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采取護理溝通模式,考察該護理方式對患者負性情緒、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n=30)。其中對照組:男性 13 例 , 女性 17 例;年齡50~80 歲 ,平均年齡 (69.1±4.8) 歲;病程 1.0~7.5 年,平均(3.9±1.1)年。觀察組:男性 14 例 , 女性 16 例;年齡50~ 80 歲 ,平均年齡 (68.9±5.1) 歲 ;病程 1.3~7.8 年,平均(4.1±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納入標準:1)臨床癥狀符合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2)患者意識清晰;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認知障礙、語言表達不清、肢體活動不利;2)肝腎功能嚴重不全,合并急性肺水腫。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進行用藥指導、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宣傳、對患者的血壓指標進行定期監測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護理溝通,具體內容如下:1)基礎信息采集與疾病知識宣傳溝通: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的基礎信息進行記錄,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藥情況,詢問病情,在交談的過程中,通過采取開放式提問,引導患者回答問題。并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宣傳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與日常護理方法;按照醫囑內容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用藥指導,并強調患者不可自主停止服用藥物或增加、減少服用劑量;2)心理護理溝通: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病程制定不同的溝通方式,當患者為確診早期患者,通過談話誘導、以傾聽為主的策略來了解高血壓對患者帶來的困惑,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開解;當患者為多年高血壓患者時,對患者患病以后的治療效果、服藥情況、生活習慣改變等方面進行深入溝通,對患者進行鼓勵。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適當增加非語言溝通技巧,面帶微笑、語氣親切等。3)定期回訪:通過電話或微信等通訊工具,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回訪,了解患者用藥情況、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心理變化等方面并給出指導。
1.3觀察指標及標準判定
1.3.1 負性情緒的評估 對患者檢查前后進行負性情緒的評估,采取SAS、SDS量表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打分, 滿分100分,分值與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正相關。
1.3.2 生活質量的評分 采用QLQ-C30量表進行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內容包含4個方面: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3.3 護理滿意度 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總分值100分,分3個等級,非常滿意≥90分,90分>滿意≥75分,不滿意<75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SD)。兩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和百分比(%)描述,數據組間差異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負性情緒的比較
在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SAS與SDS評分與干預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但觀察組下降的水平遠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在QLQ-C30量表評估中,觀察組患者在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3.33%(28/30,非常滿意18例,滿意10例)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63.33%(19/30,非常滿意5例,滿意14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 5)。
3討論
高血壓作為一種基礎代謝類疾病,其發病機理與眾多因素有關,如家族遺傳、高鹽飲食、吸煙、生活方式、患有其他疾病(高血糖、高血脂)等,均可以引起高血壓。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不斷提升,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地增加,飲食結構不均衡、生活作息不規律、運動量不足是現代人的生活常態。因此,我國高血壓發病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且逐漸年輕化。在臨床上,這類高血壓被稱之為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往往可以通過服用藥物得到緩解或控制[3],但是長期的服藥、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控制會給患者心理情況、生活質量等方面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常規的護理模式通常是以疾病為中心,側重于患者用藥方法、疾病發展情況,在人文關懷上有所欠缺,該種護理模式不利于醫護人員對病人心理情況的了解[4-5]。在基本的護理模式基礎上增強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通過在與患者進行交談過程中,了解疾病對患者帶來的困惑以及在生活方面的影響,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結合患者治療配合度、疾病發展狀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護理,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治療依從性[6-7]。而且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降低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發生矛盾的可能性。該護理方式已經在多科室進行了廣泛的推廣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正向結果。
在本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患者在基礎護理模式上增加護理溝通,顯著地降低了患者的SAS、SDS評分,緩解了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該護理方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毛淑云,李少玲,劉靜萍. 早期序貫式康復護理聯合同感心溝通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6):87-89.
[2] 孫雪蓮.高血壓護理過程中護患溝通起到的作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6):164-165.
[3] 宋曉培.護理溝通用于高血壓護理的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52):114.
[4] 潘君卿. 護理工作中與高血壓患者進行溝通的方法及效果評價[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1,11(18):71-73.
[5] 李旭.溝通用于高血壓護理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6):103.
[6] 于瑞芬.護理溝通應用于高血壓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8):255-256.
[7] 劉麗香,王巍,楊曉蓮等.護理溝通在老年高血壓護理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6):182.
174850118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