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樺樹皮制品歷史悠久,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涉及范圍較為廣泛。樺樹皮制品最先用于人類生活,在蒙古人民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必須重視樺樹皮制品相關的文化傳承,做好樺樹皮制作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工作,提高樺樹皮制品的影響力,對其造型藝術進行改善,增強樺樹皮制品的欣賞性和藝術性,能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支撐。基于此,本文以樺樹皮制品的造型藝術為例,對其傳承與創新工作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制品;造型藝術;傳承與創新
樺樹皮制品是對樺樹皮進行科學、合理利用的手工成果,展示了蒙古族先民的工藝智慧。在3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樺樹皮制品逐漸從注重實用性轉向注重藝術性和欣賞性。為了滿足大眾需求,提高樺樹皮制品的影響力,設計人員在進行樺樹皮制品設計過程中必須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對其造型外觀進行改善,增強樺樹皮制品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從而為樺樹皮制作行業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在對其造型藝術進行傳承的同時做好創新工作,提高樺樹皮制品價值,充分凸顯其文化底蘊。
一、樺樹皮制品造型藝術概述
樺樹皮作為北方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的產物,其制作工藝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樺樹皮制品制作以實用性為基礎,隨著時代演變,其美觀程度逐漸提升,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樺樹皮制品是工藝與器物造型的有機融合,賦予每一樣器物較強的功能性和審美情趣,對我國造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樺樹皮制品的制作方向取決于材料,制作人員會使用不同材料進行制作,在保證美觀的同時,將功能美、材料美結合,以提升樺樹皮制品的整體美觀度。樺樹皮制品主要是以樺樹皮、線麻、馬鬃線、松樹油為材料進行制作,制作人員會在6~8月對樺樹皮進行收集,此時樹的直徑在20厘米左右。當樺樹皮被剝下后,制作人員會根據工藝類型選擇處理方式。樺樹皮經過晾曬以后會出現色差和變形,因此制作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儲藏環境。除此以外,線麻、馬鬃線也是樺樹皮制品傳統制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能有效提升樺樹皮制品的耐用程度。用這類天然的線將樺樹皮縫合后,制品防水性能較好,也能延長樺樹皮制品的使用壽命。松樹油作為天然材料,具有防水、防腐的功能,一般起到黏合劑的作用。
二、樺樹皮制品造型藝術傳承方式分析
樺樹皮制品誕生于北方少數民族,如游獵于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主要是為了解決北方少數民族取暖、居住等生活問題。古樺樹皮制品功能以實用性為主,例如樺樹皮房屋、樺樹皮儲物箱、樺樹皮船等。樺樹皮房屋主要用來防寒保暖、遮風擋雨,儲物箱主要是存放食物,樺樹皮船則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輔助狩獵民族漁獵。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樺樹皮制品造型逐漸走向藝術化、現代化,如今樺樹皮制品功能已經完全脫離實用性,其創作以欣賞性、藝術性為主。
(一)樺樹皮房屋造型藝術傳承方式
樺樹皮房屋(圖一)早在300多年前就已誕生,鄂倫春民族的圓錐形房屋“斜仁柱”,多數覆蓋樺樹皮,鄂倫春語稱之為“鐵良沙”。當時的房屋造型還比較簡陋,耐久性較差,再加上少數民族的生活特性,其房屋布局都較為分散。隨著時代變遷,樺樹皮房屋已不再是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樺樹皮房屋逐漸成為游客的觀賞重點,為了滿足大的眾審美需求,如今設計修建的樺樹皮房屋,重在其藝術欣賞價值。相關人員不僅需要做好樺樹皮房屋的創新設計,還要繼承傳統文化,吸取古代房屋造型精華,在滿足時代發展和大眾需求的同時為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樺樹皮船造型藝術傳承方式
樺樹皮船(圖二)與樺樹皮房屋同樣具有多元化、多樣性的藝術特征,也是目前樺樹皮造型藝術傳承的重點研究對象,具有較為深遠的研究意義和較高的分析價值。樺樹皮具有較好的耐磨性和防水性,因此樺樹皮船能滿足當時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需求,是重要的漁獵工具。在古樺樹皮制品中,樺樹皮船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能輸送漁獵物資,如糧食、鮮魚等。樺樹皮船主要呈梭邊狀,兩端較尖。以不同木材制作骨架,如柳木、樺木、杉木等,在外部裹上樺樹皮,使用柳木寬條連接,對樺樹皮進行固定,從而制作成形。如今,在原有造船經驗上,樺樹皮船制造技術有了創新,功能以美觀為主,藝術價值較高,其重量、厚度都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更靈活便捷,也是當地旅游的亮點。
在樺樹皮制品的演變過程中,儲物制品變化最為明顯。樺樹皮儲物制品最開始是為了儲藏物資,因此其藝術價值較低,不具備觀賞性。隨著時間發展,如今的樺樹皮儲物制品已經具有較為明顯的藝術美感。樺樹皮儲物制品種類較多,樣式較為多元,能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但是由于樺樹皮儲物制品的傳承工作主要是以固有制品的制作方式為主,對其外觀形狀進行優化、創新,因傳承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對其屬性進行轉換,保證儲物制品的創新,將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加大樺樹皮制品造型藝術傳承的力度。
三、樺樹皮制品造型藝術創新有效措施
(一)跟隨時代發展對其外觀進行改善
對于樺樹皮制品而言,外形直接決定樺樹皮制品的整體美觀程度和藝術價值,因此在對樺樹皮制品的造型藝術進行創新時,必須重視外觀設計,以時代審美為基礎改善其外形,從而提高樺樹皮制品的美觀程度,實現藝術價值。如今大眾對于樺樹皮制品的需求逐漸取決于審美觀感,因此為了凸顯樺樹皮制品的藝術價值,設計人員在進行樺樹皮制品的設計時,需要打破傳統設計模式,做好外觀改善工作,從而吸引大眾眼光,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首先,設計人員要突破固有的外觀制作方式,如線條、色彩、刻畫等,避免其色彩過于單一,使用不同的色彩增強樺樹皮制品的外觀表現力。其次,設計人員要結合先進的雕刻技術,做好色彩的搭配,進行市場調研,了解大眾心理,根據大眾需求來對其外觀進行合理設計。在進行樺樹皮制品外觀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設計創新工作能更進一步,弘揚與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由于樺樹皮制品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在弘揚與傳承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作用,做好相應扶持工作,為樺樹皮制品創新與弘揚創造良好環境。如今樺樹皮文化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樺樹皮相關的旅游產業也應運而生,這對樺樹皮制品的創新與實踐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因此政府要做好引導工作,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制作、加工過程,感受文化底蘊,滿足大眾的理需求,為樺樹皮制品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動力支撐。創新和弘揚樺樹皮制作技藝,不僅能有效推動樺樹皮制品產業的發展進程,還能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促進旅游事業蓬勃發展,改善少數民族生活。因此相關人員必須做好研究工作,根據社會發展潮流營造樺樹皮制作工藝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樺樹皮創新工作,加大樺樹皮制品的創新力度。
(三)使用與保護相結合
樺皮制品的原材料以天然樺樹皮為主,然而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大、小興安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樺樹皮的采集、使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沖突。除了提倡利用林下資源外,還應探索采購、研究替代材料等多種方式,做到使用與保護相結合。
四、結束語
如今的樺樹皮制品,其造型與傳統樺樹皮制品相比,無論其外觀還是實用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設計人員對樺樹皮制品的創新,不僅能提高樺樹皮制品的影響力,為樺樹皮制品行業發展提供動力,還能更好地弘揚、傳承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設計人員要對傳統造型藝術深入分析,吸取精華,做好創新工作,使樺樹皮制品的外觀更有藝術美感,提高樺樹皮制品的可欣賞性,為其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作者簡介
譚淑蓮,1975年5月生,女,漢族,內蒙古開魯人,館員,研究方向為鄂倫春民族文化、拓跋鮮卑史、博物館展陳。
參考文獻
[1]李陽,張明明,王園園,等.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應用研究—以樺樹皮產品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1(16):129-130.
[2]陶丹丹,張晗.非遺樺樹皮文化表現形式與工藝對比[J].大眾文藝,2021(4):1-2.
[3]楊靜.樺樹皮制作技藝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3):146-149.
[4]楊雅迪,王振鵬,樂億,等.傳統樺樹皮制作技藝發展問題之淺見[J].經濟師,2020(6):157,159.
229650078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