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倩,魏 媛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城鎮化是一個綜合且復雜的變化過程,一方面體現為人口城鎮化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土地城鎮化過程[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快速擴張,隨著人類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加大,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破壞、土地低效利用等問題日益凸顯,土地生態安全面臨新的挑戰[2]。整理相關文獻發現,眾多學者紛紛投入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關系的研究[3~5],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區域主要聚焦于中東部城市,而對西部地區的研究較為缺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6],協調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促進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貴陽市作為貴州省會城市,也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生態文明城市之一,極具發展潛力。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貴陽市為研究對象,對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協調關系進行研究,以期為貴陽市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貴陽市地處106°07′~107°17′ E,26°11′~26°55′ N,位于貴州省中部,總面積8034 km2。地貌屬于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高度在1100 m左右,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5.3 ℃。2019 年貴陽市地區生產總值4039.60 億元,年末常住人口492.67 萬人,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8.9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8240 元,森林覆蓋率52.16%。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貴州統計年鑒》(2010-2020年)、《貴陽統計年鑒》(2010-2020年)。
基于科學性、合理性、數據易得性原則,結合貴陽市實際情況及相關研究,選取28 個評價指標,構建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此反映貴陽市經濟、社會、人口與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狀態與綜合效應。由于每個指標對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及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采用熵權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考慮到指標影響方式也分成兩種,正向影響為正向指標,反面影響為負向指標[7],具體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計算見表1。
表1 貴陽市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1
3.2.1 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
通過熵權法得到各指標標準化之后的值與權重,再計算貴陽市2009~2019年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得分。
(1)
(2)
式(1)、(2)中,U為城鎮化評價指數,L為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參考相關研究[8,9],當0
3.2.2 耦合協調模型
耦合度能夠決定系統達到臨界值時的走向結構,可以判別不同指標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10],通過式(1)和(2)測度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耦合度C:
(3)
C的值在[0,1]變動,越接近1,表明兩者的耦合度越高,相互作用越強[11]。當0 但耦合度有時難以全面反映兩個系統的真實水平與狀態[13],需構建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協調模型進一步表征兩者的協調發展水平。 (4) T=a×U+b×L (5) 式(4)、(5)中,D為協調發展度;T為耦合協調指數;a、b為待定系數,本研究認為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同等重要,因此a=b=0.5[14]。耦合協調度值表示城鎮化發展與土地生態安全的耦合協調水平,的取值范圍在[0,1][15],協調度越大說明兩系統協調程度越高。結合貴陽市實際,將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協調發展度分為四類:當0 由圖1可見,2009~2019年貴陽市城鎮化評價指數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09~2013年處于緩慢發展階段,由于經濟增長速度較慢,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偏低,導致城市化水平較低。2014~2015 年處于平穩發展階段,貴陽市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升,人均GDP由54812.75元/人提高到62554.81 元/人,增長幅度明顯,城市化水平穩步提升。2016~2019 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由389449 萬元增至541966 萬元,教育支出由992693 萬元增至1268289 萬元,第二、三產業產值比率和就業人數占比大幅提升,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圖1 2009~2019年貴陽市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 2009~2019年貴陽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評價指數由0.3569提高到0.7015,但波動較為頻繁。2009~2010年土地生態安全屬于惡劣級,由于每畝耕地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GDP能耗較高,土地生態安全狀況不容樂觀。2011年、2015~2016年屬于風險級,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影響整體土地生態安全系統的發展。2012~2014年、2017年屬于敏感級,土地生態安全狀況有所緩解,土地生態系統較為穩定,表明這幾年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力度有所成效,但還需加大力度。2018~2019年屬于較好級,環保支出、森林覆蓋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有明顯提升,土地生態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綜合來看,在2014年之前貴陽市城鎮化評價指數低于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土地生態安全發展,表明城市土地開發潛力較大,但土地產出效益較低。城鎮化評價指數在2014年之后高于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土地生態安全發展滯后于城鎮化進程,表明城鎮化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旺盛,需協調城市擴張與土地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 從表2可知,2009~2019年貴陽市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度處于0.3~0.5之間,最低值為0.3998,最高值為0.4992,耦合類型為拮抗狀態,表明兩個系統存在相互制約關系。耦合度的數值隨著年份增長而增加,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耦合類型呈現從拮抗狀態過渡至磨合狀態的趨勢,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展為高度耦合狀態。 表2 貴陽市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度、協調發展度 2009~2019 年貴陽市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協調指數、協調發展度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耦合協調指數由0.2230 升至0.7424,協調發展度由0.2986 升至0.6088,耦合協調類型由“低水平-較低水平-較高水平-高水平”階梯式遞進,表明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兩者相互作用的關系愈發密切,并伴有同步變化的趨勢。2009 年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均較低,是造成兩者耦合協調低水平的主要原因。2010~2011 年城鎮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人口密度增加與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土地生態安全面臨一定壓力,導致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耦合協調水平較低。2012~2017 年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大幅提高,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明顯減少,表明貴陽市在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同時兼顧土地生態安全水平的提升,兩者的耦合協調類型為較高水平。2018~2019年城鎮化率增長到76.10%,城鎮化質量不斷提升,人均GDP升至81995 元/人,第二、三產業產值比率達到96.01%,“三廢”排放量大幅減少,環保支出增至189969 萬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00%,土地生態安全水平提高明顯,兩個系統耦合協調類型達到高水平。 結合貴陽市實際,選取評價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28 個指標,在構建兩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分析了貴陽市2009~2019 年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發展特征,并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兩個系統進行評價,得到以下結論: (1)2009~2019 年貴陽市城鎮化評價指數上升趨勢明顯,土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數呈現波動上升,2009~2014 年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土地生態安全發展,2015~2019 年土地生態安全發展滯后于城鎮化。 (2)貴陽市2009~2019 年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度屬于拮抗狀態,具備從拮抗狀態過渡至磨合狀態的趨勢,但發展為高度耦合狀態所需時間較長。 (3)2009~2019 年貴陽市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的耦合協調類型呈現“低水平-較低水平-較高水平-高水平”遞進式發展,且具有同步變化的趨勢。 (1)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規劃、嚴守耕地紅線。城鎮化建設要進行科學合理的用地規劃,完善土地用途管制體系,將貴陽市城鎮開發邊界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規劃、城鎮化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防止城市無序擴張。合理開發城鎮低效益用地,提升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質效。 (2)樹立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協調發展的理念,推進一體化建設。城鎮化發展要創新各方協同機制,在政策制定、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建立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的運行機制。把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貴陽市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構建高質量城鎮建設體系,鼓勵發展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產業,優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土地生態安全狀況,推進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協調良性發展。4 結果與分析
4.1 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綜合評價
4.2 城鎮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