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彬 張鳳云 潘臣煒 胡佩瑾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近年來,由于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加重,手機、電腦等帶電子屏幕產品的普及,加上用眼過度、用眼不衛生、缺乏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等原因,中國兒童近視率居高不下、不斷攀升,近視低齡化趨勢日益嚴重,兒童近視問題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問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近視是一種屈光不正狀態,是指人眼在調節放松狀態下,平行于視軸進入眼睛的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后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的病理狀態,主要表現為遠視力下降[1]。近視可能由眼球前后徑過長導致,也可能與角膜曲率過大、晶狀體折射率增加有關,或與二者都有關系[2]。通過檢查裸眼遠視力,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以及睫狀肌麻痹驗光(即散瞳驗光)等方法,可以將近視兒童篩查出來。其中,睫狀肌麻痹驗光被認為是診斷近視的“金標準”,因此推薦12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初次驗光的兒童進行睫狀肌麻痹驗光檢測。在校學生中實施大規模的睫狀肌麻痹驗光檢測難度較大,根據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WS/T 663—2020《中小學生屈光不正篩查規范》,通過裸眼遠視力檢查和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檢測,當等效球鏡度數(SE)<-0.50D且裸眼遠視力<5.0時,可判定篩查結果為近視[3]。
為比較不同檢測方法對兒童近視判定結果的影響,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8年對全省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7441名兒童進行了睫狀肌麻痹驗光檢測,并將之與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結果進行比較[4]。結果發現(見圖1),2018年,對于中小學生,睫狀肌麻痹驗光的近視篩查結果為54.0%,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結果為55.6%,除了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兒童中兩者相差4.1個百分點外,在其他年級學生中差別不大。此外,有研究者于2013年對內蒙古1565名6~21歲學生睫狀肌麻痹驗光的屈光狀態進行比較,并以等效球鏡度數(SE)<-0.50D作為近視判定標準。結果發現,睫狀肌麻痹狀態前的近視率為76.7%,而睫狀肌麻痹狀態后的近視率為54.1%,該差異與眼內壓降低有關。

圖1 2018年江蘇省中小學生不同近視篩查方法下近視率比較
根據近視的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近視可分為單純性近視和病理性近視。單純性近視:眼球處于發育期形成的近視,發展至一定程度常自行終止,近視也趨于穩定。屈光度數一般不超過-6.00D,其中絕大多數患者矯正視力正常,無眼底病理變化。病理性近視:近視程度呈進行性加深,發育停止后近視仍會發展。多數患者屈光度數超過-6.00D,矯正視力低于正常值,伴有眼底病變。
根據屈光度不同,近視又可分為低度近視、中度近視以及高度近視三類。低度近視:-3.00D≤等效球鏡度數(SE)<-0.50D(近視50~300度)。中度近視:-6.00D≤等效球鏡度數(SE)<-3.00D(近視300~600度)。高度近視:等效球鏡度數(SE)<-6.00D(近視600度以上)。
此外,根據屈光要素改變分類,近視還可分為軸性近視和屈光性近視等不同類別。
近視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兒童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對兒童個人而言,患近視的兒童由于看不清遠處物體,常瞇眼視物,易引起視疲勞,影響讀書學習。佩戴眼鏡后,會給兒童的生活造成各種不便。此外,近視還會限制兒童升學、選擇專業以及就業,對兒童今后的工作和發展造成影響。近視如不及時治療,不僅近視度數會不斷加深,而且會發展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是許多致盲性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會大大增加黃斑出血、視網膜脫落、開角型青光眼等眼病的發生風險,甚至導致失明,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視。
對國家和社會而言,兒童近視問題不僅關乎民族健康素質,更關乎國防戰略和國家安全。目前,中國兒童青少年近視人數位居世界第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已經超過4.5億人,其中高中生近視率在80%以上。2000—2008年,國防部在對《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準》的數次修訂中,曾先后3次降低征兵的視力要求。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中國軍事、精密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發展,威脅中國社會經濟和國家安全。
總體而言,中國兒童近視問題形勢嚴峻。2018年下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開展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此次調查對全國范圍內1033所幼兒園和3810所中小學校的111.74萬名兒童進行視力檢查,調查年齡覆蓋6~18歲各年齡段兒童。視力檢查方法以及近視的判定使用WS/T 663—2020《中小學生屈光不正篩查規范》中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和篩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兒童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幼兒園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近視率為36.0%,初中生近視率為71.6%,高中生近視率為81.0%。在患有近視的高中三年級學生中,高度近視患者在近視總人數中的占比高達21.9%。此外,調查還發現,中國低年齡兒童的近視問題較為突出。從小學一年級至小學六年級,近視率由15.7%增長至59.0%;從初中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近視率由64.9%增長至77.0%,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和初中生近視率快速增長。因此,小學生和初中生是近視防控的重點群體。
除了上述全國性調查外,一些學者對1998—2016年的22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其中20項研究采用睫狀肌麻痹驗光的方法進行視力檢查,2項研究采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進行視力檢查[5]。該薈萃分析共包含中國19.3萬名6~18歲兒童的視力數據,結果發現,中國兒童的總體近視率為37.7%,其中高度近視率為3.1%。女生近視問題較男生更為突出,女生的近視人數和高度近視人數分別是男生的1.29倍和1.37倍。此外,城市兒童近視率為48.8%,遠高于鄉村兒童的近視率31.9%。
中國地域遼闊,由于各地環境、氣候、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兒童近視率差異較大。為此,除了全國總體近視水平調查,各地區同時針對當地兒童積極開展近視相關調查,以期了解當地兒童近視水平和特點,為做好當地近視防控提供有力依據。
202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對轄區內4257名6~8歲兒童進行視力檢查[6]。調查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方法,并將SE≤-0.50D作為近視判定標準。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香港6~8歲兒童近視率為25.0%。其中,6歲兒童近視率為12.7%,7歲兒童近視率為24.4%,8歲兒童近視率為36.1%。在8歲兒童組,有0.7%的兒童已經達到高度近視。此外,男生各年齡段的近視率均高于女生。該研究表明,香港6~8歲兒童近視率處于較高水平,尤其需要關注年齡小的兒童的近視水平,控制其進一步發展。

圖2 202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6~8歲不同性別的兒童近視率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9年下半年對全省幼兒園大班和中小學校各年級的5.74萬名兒童進行視力調查。調查覆蓋江蘇省13個區市的26個縣(市、區),調查方法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并根據WS/T 663—2020《中小學生屈光不正篩查規范》對近視進行判定。調查結果發現(見圖3),江蘇省兒童總體近視率為58.1%。其中,幼兒園大班兒童近視率為12.8%,小學生近視率為38.5%,初中生近視率為80.2%,高中生近視率為89.0%。在近視兒童中,低度近視兒童占比為48.2%,中度近視兒童占比為40.2%,高度近視兒童占比為11.6%(見圖4)。該結果表明,2019年江蘇省兒童近視水平總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需要進一步加強近視防控工作。

圖3 2019年江蘇省不同類型學校不同性別兒童近視率

圖4 2019年江蘇省不同類型學校兒童近視程度分布情況
浙江省義烏市于2019年5月對全市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在內的18所學校的4801名學生進行近視情況調查[7]。調查方法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并將SE≤-0.50D作為近視判定標準。結果顯示,義烏市學生近視率為63.1%,高度近視率為9.4%。其中,幼兒園兒童近視率為12%,小學二年級學生近視率為32%,小學五年級學生近視率為69%,高中及以上學生近視率約為90%。高度近視率在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學生中相對較低,小于1.5%;在小學五年級至初中一年級學生中高度近視率為4%~7%;在初中二至三年級學生中高度近視率為13%~15%;高中學生高度近視率大于20%。該結果表明,學生近視率隨年級的增長呈非線性增長,高中學生中高度近視率較高,應給予關注,減少近視對學生日后學習和生活的影響。
2016年,北京市對全市15個區54所學校的學生進行右眼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視力檢查[8]。調查共覆蓋全市35745名6~18歲學生(平均年齡為12.6歲),以SE≤-0.50D作為近視判定標準。結果發現,北京市學生近視率為70.9%,高度近視率從10歲以下人群的1.5%逐漸增長至18歲人群的19.4%。高度近視率與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身高、城鄉及學校類型顯著相關。年齡較大者、女性、BMI較高者、身高較高者、生活在城市地區的兒童、高中學生的高度近視率相對較高。
廣東省廣州市于2016年對全市中小學生進行視力調查[9]。調查覆蓋全市11個區22所中小學校的3055名學生,調查方法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并根據SE≤-0.50D進行近視判定。結果發現,廣州市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的近視率為47.4%。近視率隨年級增長而升高:小學一年級學生近視率為0.2%,小學三年級學生近視率為38.8%,初中三年級學生近視率為68.4%。此外,女生近視的風險高于男生。
不僅在中國,近視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也逐漸得到關注,成為一項世界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有調查顯示(見圖5),2000年全球近視率為22.9%(約14.06億人口),高度近視率為2.7%(約1.63億人口);預計到2020年全球近視率將達到33.9%(約26.20億人口);到2050年全球近視率將達到49.8%(約47.58億人口),高度近視率將達到9.8%(約9.38億人口)[10]。
2015年,全球兒童近視人數約為3.12億[11]。1990—2016年,全球兒童近視率為11.7%~22.9%,高度近視率約為2.7%[12]。全球不同地區兒童近視率差異較大。總體而言,東亞地區兒童近視率處于較高水平。韓國學者于2008—2012年對33355名5歲及以上兒童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進行近視狀況調查,將SE≤-0.50D作為近視判定標準。結果發現,5~6歲兒童近視率為13.2%,7~11歲兒童近視率為48.2%,12~18歲兒童近視率為73.0%[13]。1999—2002年新加坡的一項研究對境內981名7~9歲兒童進行了3年的隨訪調查,通過散瞳驗光的方法對兒童進行視力檢查[14]。結果發現,7歲、8歲、9歲兒童的三年累計近視率分別為47.7%、38.4%、32.4%,高于同時期其他國家兒童的近視率。

圖5 2000—2050年全球近視與高度近視人數預計變化趨勢
在亞洲其他地區,如印度和沙特阿拉伯,兒童近視水平較東亞地區兒童低。2019年的一項研究對印度1234名5~15歲在校兒童使用散瞳驗光的方法進行近視調查,以SE≤-0.50D作為近視判定標準,結果發現,印度5~15歲兒童總體近視率為21.1%[15]。其中,9~12歲兒童近視率較高,約為27%;男生(24.7%)總體近視率高于女生(18.7%)。沙特阿拉伯的一項橫斷面調查通過散瞳驗光的方法測得該地區6~14歲兒童近視率為9.4%,其中女生近視率高于男生,鄉村兒童近視率高于城市兒童,12~14歲年齡組近視率最高[16]。
相比之下,歐美地區兒童的近視水平控制較好,低于亞洲地區兒童。2009年美國一項多種族兒童近視調查通過睫狀肌麻痹驗光的方法發現,西班牙裔6~72個月兒童的平均近視率水平最低,為3.7%。非洲裔兒童近視率(6.6%)雖然較西班牙裔兒童高,但西班牙裔兒童高度近視率顯著高于非洲裔兒童,分別為2.6%和1.8%。在西班牙裔兒童中,近視率在兒童24個月時達到最低水平,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升高,并保持較高水平;在非洲裔兒童中,近視率在前24個月幾乎沒有下降,此后呈上升趨勢。不同種族兒童近視率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17]。2017年,一項針對平均年齡為15.4歲的丹麥兒童開展的隊列研究使用睫狀肌麻痹驗光的方法檢測視力水平,發現該地區兒童近視率為17.9%[18]。2017年,另一項對荷蘭6歲兒童開展的調查也顯示,該地區兒童近視率約為2.4%,遠低于亞洲地區兒童的近視率[19]。雖然歐美地區兒童近視率總體水平較低,但也有報道顯示,局部地區兒童近視率較高。例如,2012年一項對法國兒童的橫斷面研究顯示,該地區0~9歲兒童的近視率為19.6%,10~18歲兒童的近視率為42.7%[20]。
在非洲和大洋洲地區,兒童近視率保持著較低水平。在非洲地區,2013年,一項針對加納12~15歲兒童采用睫狀肌麻痹驗光方法進行的視力水平調查顯示,當地兒童的近視率為3.4%[21]。2017年,另一項在南非使用非睫狀肌麻痹狀態下的電腦驗光法開展的針對13~18歲兒童的視力調查表明,當地兒童的近視率為7%[22]。有調查對澳大利亞兒童采用睫狀肌麻痹驗光的方法進行視力檢測,結果發現,當地6歲兒童近視率為14.8%,12歲兒童近視率為17.3%,兒童近視水平較低[23]。
總體而言,中國兒童近視水平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有學者通過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涵蓋全國31個省、區、市,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分析了中國2005—2014年7~18歲兒童青少年近視水平的變化趨勢[24]。結果表明,2005年中國7~18歲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47.4%,2010年為55.6%,2014年為57.2%,分別增長8.2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
有學者對中國2016年之前開展的22項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發現(見圖6),2008年之前7~12歲兒童的近視率為25.3%,16~18歲兒童的近視率為48.4%;2008—2016年7~12歲兒童的近視率增長至32.8%,16~18歲兒童的近視率增長至58.7%。其中,2013年之后的調查數據顯示,在16~18歲兒童中,近視率為84.8%,高度近視率為19.3%[5]。

圖6 2008年前后不同年齡兒童近視率比較
雖然近年來全國兒童近視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顯示,2005—2010年各地近視率均有較快增長。除天津、海南和寧夏3個省、區、市的兒童近視率有所降低外,其余省、區、市均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在1.3~22.3個百分點。2010—2014年中國兒童近視水平增長放緩,包括河北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內的12個省、區、市出現負增長;其余省、區、市呈增長趨勢,增長幅度在0.4~24.7個百分點。江蘇省近期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兒童近視率與2018年相比,總體近視率降低1.9個百分點。其中,幼兒園大班近視率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小學近視率同比下降2.5個百分點,初中近視率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高中近視率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見圖7)。此外,城市、鄉村地區的男生、女生近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見圖8)。

圖7 2018—2019年江蘇省不同類型學校兒童近視率比較

圖8 2018—2019年江蘇省城市、鄉村不同性別兒童近視率比較
1.女生近視率總體高于男生
一項針對中國19萬名3~19歲學生視力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中國女生近視率(42.2%)總體高于男生(37.7%);與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發展成近視甚至高度近視,其近視和高度近視的風險分別是男生的1.29倍和1.37倍[5]。一些局部地區的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如在北京、江蘇、浙江等地開展的調查發現,當地女生近視率均高于男生。以江蘇省兒童視力的調查結果為例,2019年江蘇省城市女生近視率為64.0%,高于城市男生近視率(58.0%);鄉村女生近視率為56.4%,高于鄉村男生近視率(53.0%)。除幼兒園大班外,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鄉村地區,各學段女生近視率均高于男生(見圖9、圖10)。但也有一些地區得出了不同結果,如一項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針對6~8歲兒童開展的調查顯示,男生各年齡段近視率均高于同齡女生。

圖9 2019年江蘇省城市地區不同性別兒童近視率比較

圖10 2019年江蘇省鄉村地區不同性別兒童近視率比較
2.兒童近視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低年齡段近視率增長較快
總體而言,中國兒童近視率隨年齡的增長呈現上升趨勢。調查顯示,兒童近視率從7歲時的4.7%增長至16~18歲時的56.2%,高度近視率從7歲時的0.2%增長至16~18歲時的15.1%[5]。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隨著年級的升高,近視率增長速度逐漸提高,小學階段近視率從小學一年級的15.7%增長到小學六年級的59.0%,平均每升高一年級,近視率增長8.7個百分點;初中階段近視率從初中一年級的64.9%增長到初中三年級的77.0%,平均每升高一年級,近視率增長6.1個百分點。
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的調查結果顯示,兒童近視率均隨著年級的升高迅速增長。其中,低年齡階段近視率增長速度問題值得重視,高年齡階段近視率和高度近視率問題比較突出。以江蘇省2019年的調查結果為例,該省幼兒園大班兒童近視率為12.8%,小學階段增長至38.5%,初中階段增長至80.2%,顯示出近視率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增長速度較快,說明低年齡階段是近視防控的重點階段(見圖11、圖12)。

圖11 2019年江蘇省不同類型學校兒童近視率

圖12 2019年江蘇省不同年齡兒童近視率
3.城市兒童總體近視率高于鄉村兒童
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地區的兒童總體近視率約為48.8%,顯著高于鄉村地區的兒童近視率(31.9%)[5]。北京市、湖北省等地的調查也得出相同結果,城市兒童總體近視率顯著高于鄉村兒童[25]。但是在不同階段。尤其在中學階段,有調查結果顯示鄉村兒童近視率反超城市兒童。以江蘇省為例,該地區幼兒園大班和小學階段城市兒童近視率高于鄉村兒童,初中和高中階段城市兒童近視率低于鄉村兒童,顯示出鄉村兒童在小學至初中階段近視增長率高于城市兒童,需要重點防控(見圖13)。

圖13 2019年江蘇省不同類型學校城市與鄉村兒童近視率比較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近視的形成過程中都有重要影響。目前認為,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在環境因素中,戶外活動時間較短、視近工作時間過長、讀寫姿勢不正確、采光照明不合格等因素均與近視的形成密切相關。
1.戶外活動時間較短
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均顯示,近視發生風險較高與戶外活動時間不足有關。戶外活動時間較多的兒童,近視的發生風險較低,每周戶外活動時間每增加1小時,近視風險約減少2%[26]。何明光教授團隊于2010—2013年對廣東省1903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開展了一項隨機對照實驗,研究了每日增加40分鐘戶外活動對兒童近視發生風險的影響[27]。通過三年的研究,增加40分鐘戶外活動的學生近視累計發生率為30.4%,而沒有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的學生近視累計發生率為39.5%,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的學生等效球鏡度數(SE)也有顯著改善。由此證明,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增加40分鐘的戶外活動可以顯著降低兒童未來發生近視的風險。2014年,北京市對全市681名小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與近視狀況進行了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有助于降低兒童近視率。目前關于戶外活動對近視的作用機制還不清楚,有研究認為戶外活動對視力的保護作用可能與多巴胺釋放增加有關,也有部分研究認為充足的陽光和戶外活動可以通過影響血清維生素D的濃度水平,進而影響視力,但相關調控機制有待進一步明確。
2.視近工作時間過長
視近工作一般指閱讀、看電視、玩視頻游戲、使用計算機等在較短工作距離內進行的工作。由于視近工作對視力的負擔較大和要求較高,視近工作時間過長一直被認為是兒童近視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對1989—2014年發表的12項隊列研究和15項橫斷面研究進行了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該研究共覆蓋25025名6~18歲兒童。結果表明,視近工作時間過長者近視發生的風險增加14%;每周視近工作時間每增加1小時,近視發生的風險增加2%[28]。2012年開展的一項針對15066名7~18歲兒童視力的橫斷面調查顯示,較高的近視率與較長的持續學習時間有關,高度近視率與學習期間休息較少相關[29]。研究發現,視近工作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眼睛的屈光狀態發生改變,致使眼軸延長,導致近視的發生發展[26]。
3.讀寫姿勢不正確
中國學生讀寫姿勢不正確的問題普遍存在,讀寫姿勢不正確可能對兒童視力產生不利影響。一般要求學生的正確讀寫姿勢為“一拳、一尺、一寸”(胸距離書桌一拳、眼距離書本一尺、手距離筆尖一寸)。當前兒童主要存在坐姿不正確、讀寫距離過近、握筆姿勢不正確等問題。一項針對上海市小學生的讀寫姿勢調查發現,胸桌距離不足一拳的學生占總數的64.6%,眼書距離不足一尺的學生占42.5%,手筆尖距離不足一寸的學生占29.8%[30]。一些研究認為,眼書距離較近是近視發生發展以及高度近視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眼書距離越近,近視發生風險越高,近視發展越快。不同調查發現,不同年級兒童的讀寫姿勢問題也存在差異,總體而言,隨著年級的上升,讀寫姿勢不正確的情況不斷增加。城市和鄉村兒童的讀寫姿勢問題也有所不同,鄉村兒童讀寫姿勢狀況優于城市兒童。目前近視與讀寫姿勢關聯的相關機制還不清楚。一些研究認為,閱讀調節作用、聚合作用,以及視近工作時的遠視性離焦等原因可能是該關聯的潛在生物學機制[31]。
4.采光照明不合格
持續、近距離、低照度的光線是近視的重要危險因素。動物實驗顯示,環境照度較低可能對屈光度的大小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近視的發生。家庭照明在之前普遍沒有得到重視。2013年“中國住宅照明現狀調查與分析”在對475戶家庭進行入戶調查,并對兒童讀寫較多的場所進行測量時發現,客廳的照明達標率為11.6%,臥室的照明達標率更低,僅為8.3%[32]。2017年開展的“南京市居民住宅照明環境質量檢測調查”報告顯示,約49.6%的居民家庭室內照度達到標準[33]。學校教室采光照明也會對兒童視力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目前調查顯示,教室采光照明狀況還需進一步改善。2011—2014年深圳市對寶安區中小學校教室進行的調查顯示,寶安區采光照明合格率僅為16.16%[34]。云南省于2018年對4個城市15所學校進行了教室環境衛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教室采光和照明的合格率分別為59.34%和40.96%[35]。2018年天津市中小學生教室照明調查結果顯示,課桌面和黑板的平均照明合格率情況較好,分別為85.07%和70.15%,但黑板照度均勻度合格率為52.24%,尚需進一步提高[36]。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與近視存在關聯。一些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足和睡眠障礙可能是兒童近視的重要危險因素,每日睡眠時間與近視患病風險存在負相關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負相關關系僅與夜間睡眠有關,午睡時長與近視并不存在這種關聯。睡眠障礙與兒童近視也有密切聯系。調查發現,近視兒童的睡眠障礙患病率與嚴重程度均高于視力正常兒童,而且近視程度越高,睡眠障礙患病率越高,兩者呈正相關。研究認為,睡眠時間不足和睡眠障礙會導致人體晝夜節律紊亂,從而引發兒童近視問題。入睡前看手機和電視、學業壓力較大等因素可能會引起入睡困難、失眠等睡眠問題,從而對視網膜晝夜節律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眼球的屈光發育水平,加快兒童近視的發展。除此之外,缺乏維生素D也被認為是近視的潛在危險因素。一項針對韓國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發現,該人群的近視問題與血清維生素D濃度較低存在關聯。該研究結果在西方人群中也得到證實。研究發現,較低的血清維生素D濃度可能通過影響眼軸長度,對近視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但目前其機制還不能確定。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會對鞏膜重塑產生一定的抗增殖作用,從而對視力產生影響。還有研究認為,維生素D可能通過維甲酸,促進鞏膜的病理性生長,進而導致近視的發生[37]。但是,目前觀察到的血清維生素D濃度與近視的關聯性還缺乏實驗數據的支持,相關結果和生物學機制尚需進一步證實和闡明。
1.增強近視防控意識
政府、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家庭、學生等各方面要提高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的意識。兒童和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傳播媒體,學習防控近視和健康用眼的相關知識;政府、學校、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支持兒童近視防控工作,從小培養兒童愛眼、護眼的意識,不斷提高兒童健康用眼的意識,使之養成健康用眼的良好習慣。
2.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在持續近距離用眼(如學習、寫作業)后,老師和家長要督促兒童認真做好眼保健操,并鼓勵兒童到室外進行戶外活動,沒有條件的可以遠眺,充分放松眼部。應該培養兒童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的良好習慣,積極倡導兒童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尤其是羽毛球、乒乓球等有利于鍛煉眼部肌肉的運動,充分緩解視疲勞,減少近視的發生,遏制其發展。
3.減少視近工作時間
視近工作時間過長會導致兒童近視風險增加,因此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應該重視視近工作時間的問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八部委共同下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兒童“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40分鐘后,應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越短”,同時也對學校提出了“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高中階段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教學和布置作業不應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等要求,以此來減少兒童視近工作時間。
4.改善兒童用眼行為
老師和家長要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采用視近與視遠交替、動靜結合的方法合理安排日常活動和每天的課程,避免持續高強度、近距離用眼行為。如采用線上教學方式時,需要控制小學生和中學生每天線上學習的累計時間以及每次的持續時間,年齡越小的兒童累計時間和每次的持續時間越短。除教育部門安排的線上教育時間外,盡量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同時,要從小培養兒童正確的讀寫姿勢和握筆方法。
5.改善視覺環境
學校和家庭要為兒童提供有利于保護視力的視覺環境。學校要積極改善教學設施和條件,落實學校采光照明標準,營造良好的教室環境。家庭要重視室內照明環境,保證兒童學習時光源充足,避免兒童因照明問題導致視疲勞。兒童夜晚看書、學習時,宜同時使用房間頂燈和讀寫作業臺燈,讀寫作業臺燈宜放置在寫字手對側前方。此外,要控制兒童在家中近距離用眼時間,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
6.保證充足的睡眠
睡眠時間不足和睡眠障礙是兒童近視發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家長要重視兒童的睡眠問題,避免兒童睡前受到強光與噪聲的影響,堅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小學生每天10小時、初中生每天9小時、高中生每天8小時的睡眠時長,保障兒童夜間充足、高質量的睡眠。
7.規范兒童近視矯治
目前兒童近視的篩查和矯治存在不規范的情況,驗光配鏡機構準入制度不健全,相關服務的監督檢查制度也比較缺乏。一些調查顯示,近視的中小學生不佩戴眼鏡的情況依然存在,學生配鏡度數和瞳距的不合格率分別為43%和72%[38]。目前市場上的眼鏡經營單位絕大多數是個體經營,部分單位存在設備配置不齊全、驗光室條件較差的情況,一些裝配人員沒有按照標準嚴格操作,驗光人員缺少專業培訓等,這些現象都影響了孩子的近視矯治效果。家長要積極關注孩子的視力狀況,學校要做好學生每學期兩次的視力檢測和篩查工作,如果發現兒童出現視力問題應及時糾正,遏制其進一步發展。如果兒童已經出現了近視,家長和孩子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視力矯正,選擇科學合理的矯正方法,佩戴度數合適的眼鏡。除了佩戴框架眼鏡外,也有研究顯示,使用角膜塑形鏡和低濃度阿托品可以有效控制兒童眼軸長度的增加[39][40]。這些矯治方法可以和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等其他措施一起,更有效地控制兒童近視的發展,保護兒童視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