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校外教育是指由校外教育機構領導和組織的學生的課余教育活動[1],也指學校在課堂教育以外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2],其開展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外教育機構一般指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少年宮、業余體校、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青少年課外活動的場所。
校外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將校外教育活動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因為學校課堂教學是按照課程標準統一進行的,是打基礎的教育,卻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而且課堂教學是有限度的,在課堂學習之外,學生擁有許多課余時間。一般而言,學生每天除去上課和寫作業的時間,其他時間可以參加校內外的課外活動。現在之所以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就是為了讓學生有時間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錘煉他們的品質,豐富他們的知識,擴展他們的視野,發揮他們的特長。
第一,校外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他們的才能。中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教育不能總是把學生關在學校里,還要讓他們走出學校,去長知識、見世面。在課堂上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是必要的,是基礎,但教材中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要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就要走出校門、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讀活的“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范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3]。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就要讓學生走進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在其中學生才能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和偉大,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就要帶領學生在大自然或自然博物館中,了解大自然生物的多樣性,了解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生;要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就要讓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勞動工地,看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是如何生活的,看看高樓大廈是怎樣拔地而起的。總而言之,校外教育可以讓學生增長知識,擴大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啟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甚至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未來的職業理想。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校外活動稱為“學習背景”“大后方”,是智力發展的源泉。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開展的“天宮課堂”,讓許多參加過此活動的兒童都樹立了航天志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有特長的學生還可以在校外教育機構中獲得學校缺少的資源,例如,我國業余體校就培養出許多體育冠軍,少年宮也培養出許多有藝術特長的人才。
有些老師和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學生學業負擔很重,沒有時間參加校外教育活動。實際上,校外教育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4]。參加校外教育活動不僅不會影響課堂學習的質量,而且還會促進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5]。校外教育活動越不豐富,學生的智力背景就越貧乏、越狹窄,他們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就越差。因此,校外教育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把課內和課外教育結合起來,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在勞動場所,動手又動腦,也有利于促進其創造能力的發展。
第三,校外教育能充實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通過校外教育活動,學生可以遇見和了解各種各樣的事物和人物。參觀歷史博物館,可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物,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參觀人物紀念館,可以了解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的生平事跡,感受大家風范,提高文化修養;參觀藝術展覽館,可以欣賞各種藝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參觀科學技術館,可以體會科學的魅力,認識到還有許多未知世界需要我們去探索。
校外教育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表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而是靠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或困惑,例如,在團隊活動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見和矛盾,當產生個人與集體的利益沖突、團隊與團隊之間的各種矛盾時,該如何處理?這時學生會進行思想上的斗爭。經過思想斗爭,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思想水平就會提升。
第四,校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此處的領導力不是指領導別人,而是指領導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優勢和劣勢。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尊重他人,團結合作;在人際交往中培養活潑、開朗、開放、包容的性格,鍛煉自身的組織能力。在校外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不分年齡共同活動,高年級的學生會對低年級的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有幫有學,互相促進,在團隊中共同成長。
校外教育活動具有自愿性。校外興趣小組活動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自愿選擇參加的活動,這些活動較為充分地契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利于學生特長和才能的發展。因為是自愿參加,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較高。之所以有許多藝術家、體育運動員都是少年宮和業余體校培養出來的,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活動是學生自愿參加的,是符合學生的愛好和特長的。因為是自愿參加,學生會把活動小組當作自己的組織,在活動中能夠比較自覺地遵守紀律、接受教育,養成良好的紀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要特別強調校外教育活動的自愿性,沒有自愿性,校外教育活動的優勢就沒有了。當然,自愿性并不排斥學校有意識地組織活動,特別是一些集體參觀學習的活動,但學校或班級在組織活動之前,要讓學生明確活動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避免強迫。此外,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對有特長的學生進行引導和建議。
校外教育活動具有多樣性。校外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學校教育教學相關的活動,另一類是與學生特長興趣有關或拓展知識的活動。前者是為了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而組織的各種活動,以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校外活動。后者是根據學生的特長和愛好組織的校外活動,例如,少年宮的各種興趣小組、業余體校的各種體育訓練班;以及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見聞而組織的活動,如社區的讀書小組、參觀紀念館和博物館活動,還有近期提倡的研學活動等。
校外教育活動具有靈活性。校外教育活動不受學校課堂教育的限制,可以自己制訂活動計劃和要求。從內容上講,校外教育活動涉及的范圍可寬可窄,數量可多可少;從形式上講,校外教育活動的規模可大可小,富有彈性。校外教育機構和學校要根據當地的條件,利用各種資源,針對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生,有組織、有目的地選擇不同的校外教育活動。
第一,有明確的活動目的。校外教育活動雖然是學生自愿參加的活動,但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指導和引導,把活動與德智體美勞“五育”相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第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活動要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避免成人化,避免組織一些有害學生健康的活動。
第三,注意活動安全。特別是組織集體的春游和秋游、研學旅行等活動,學校要事先進行考察研究,有精密的組織安排,并且有明確的責任人。
第四,校外教育需要家長、社會的配合和支持。一些校外活動場所,特別是紀念館、博物館等,都應向青少年開放,設置適合青少年的活動和課程。
從大教育觀念來看,校外教育屬于社會教育,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教育。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補充。校外教育要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與學校教育取長補短、協同發展,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