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后慶
1957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頒布《關于少年宮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幾項規定》,這是我國第一個有關校外教育的文件[1]。此后,以少年宮為主體的校外教育機構迎來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明確少年宮和少年之家在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方面對學校教育予以補充和延伸的重要地位。20世紀八九十年代,校外教育取得長足發展,教育體系完善,活動形式豐富。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外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0年以后,隨著社會文化補習的興起以及培訓市場的繁榮,出現了多主體舉辦校外教育的局面,既反映出社會對校外教育的需求大幅增長,也使校外教育開始彰顯獨特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黨中央提出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校外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一要求看校外教育,對于少年宮、少科站、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由有關部門主辦的校外教育機構,在新的教育體系建設中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問題值得大家探討。新時代賦予校外教育新的動力和新的使命,校外教育要有新的作為。
思考校外教育的新動力、新使命和新作為,要從不同的角度看校外教育。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幸福感逐漸多元化,教育更加關注精神世界的建構,側重提供精神營養;第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質量的提升以及教育評價體系的優化,都意味著教育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真正作用于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信息化帶來文化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使校內和校外教育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校外教育可以為學生實現情境化、問題化的項目化學習提供空間和資源。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校外教育機構就非常關注個性化的培養。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性變化,人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從更多關注物質層面的豐富轉向關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并列發展的新階段[2],從以財富多寡來評判幸福與否轉變為多元化的幸福感。這種變化透露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財富將不再是人們感到幸福的絕對要素。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變化,文化生活的豐富、精神需求的提升等一系列表征內心感受的軟性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更大。對精神充實和發展的追求體現出人們更加看重生活能否過得更有價值、更具德行、更有品位,并以此作為評判美好生活的標準。
新時代需要構建新的人際關系,即重構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的交往,從人格品質、道德修養、情感質量和責任意識等精神層面促進人的發展[3],這種發展決定著未來社會是否和諧與人民是否擁有幸福感。基于新的發展階段,要想滿足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必須不斷豐富其文化生活,不斷提升教育的內涵,這迫使包括校外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系統提供更加多元和多樣的教育內容。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培養豐富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的教育,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美育中的立德樹人,不僅是對行為規范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隱含在精神結構深層的作用,為人們提供價值、方向和精神營養。因此,美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藝術教育,而應把美育引導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道路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幼兒擁有美好、善良心靈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義務教育階段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高中階段豐富審美體驗,開闊人文視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4]。由此可見,美育應貫穿兒童的整個發展過程,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藝術教育為載體,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發揮美育對兒童發展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市場所提供的校外教育課程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學校開設的學科科目,而是包括藝術、體育、科技創新與研學等課程。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報告表明[5],一線城市中小學生的興趣班參與率為小學47.5%、初中24.0%、高中10.1%。報告指出,城鎮地區有興趣班支出的家庭中,母親受教育年限比沒有興趣班支出的家庭多1.2年。小學階段,母親受教育水平為高中及以上的學生,興趣班參與率高于補習參與率;到初中階段,興趣班參與率出現大幅下降,只有母親受教育水平為本科以上的學生,興趣班參與率維持在較高水平。隨著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擁有較高的學歷,從中或許可以推斷出未來社會的校外教育需求。
中小學生興趣班的參與率與學生學業成績和家庭收入同樣有關。從學業成績來看,小學和初中階段學業成績較好的學生,興趣班的參與率高于學業成績靠后的學生;但在初中階段,成績處于中下游的學生,藝術類和體育類興趣班的參與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高中階段興趣班參與率與小學和初中階段不同,除了成績排在最后幾名的學生,成績越靠后的學生興趣班參與率越高[5]。從數據中可以推斷,高中生更傾向于遵循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這也符合我們現在鼓勵的高中分類、舉辦特色高中的趨勢。從家庭收入情況來看,城鎮地區有興趣班支出的家庭,總收入是沒有興趣班支出家庭的1.3倍;有興趣班支出的家庭,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是沒有興趣班支出家庭的1.9倍[5]。這些數據從另一個角度提醒公辦校外教育:有關部門創辦的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教育機構,要把符合兒童需要的校外教育資源帶給不同收入家庭的兒童。
因此,校外教育要敏銳地洞察社會變化,主動、及時地抓住發展的機遇和方向,堅持“五育”并舉,發揮資源優勢,尤其在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予以加強,從而為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
教育不僅要讓人掌握知識,促進人的理性提升,使人獲得人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升華人的靈魂,讓人更具有人性,獲得良知,明確人生的方向。因此,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不能再是“升學率的提高就等同于學校的全面進步,學生分數的獲得就等同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應以更全面、科學的標準來衡量。
教育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要真正作用于兒童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改變。目前,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以書本或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手段為媒介,間接地感知人類的經驗和知識。如何讓兒童更多通過直接的體驗認識世界、了解人生,成為當今教育關注的重要問題。誠然,以間接的方式學習,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是,如果想讓學生有更強烈、執著的學習動機,就需要將人生體驗的機會與文化基礎知識課程相結合,使學習成為學生感知和豐富人生價值的生命過程,使教育真正改變兒童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如今,課程改革要求進行情境化、問題化的項目化學習,強調“情景化”的學習方式。課堂是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地點。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知識的教學放在情景中進行,讓學生能夠在情景中學習。當場景與學習內容聯系在一起時,知識與生活就會建立直接聯系,與生活情景緊密結合。這樣有助于將知識及其價值轉化為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轉化為對外部世界的真切理解,使學生在學習中同步提升知識、能力與情感,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校外教育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兒童提供直接、自然的學習場景,是校內課堂教育的有力補充。因此,校外教育可以積極開展研學類、實踐類教育活動,促進兒童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所學,鼓勵兒童學以致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信息的儲存和傳播方式,也帶來了學習和生活方式的空前革命[6]。科技的發展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這種變化會催生人們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而這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進行的學習方式,也使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這也提醒我們,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需求可能對內容和進度統一的班級授課制帶來沖擊,因此,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組織方式都需要改變。
由于學習工具的多樣化和泛在學習的發生,碎片化學習愈發普遍,校內與校外的學習界限日益模糊。從學習者的角度看,學習是一個獲得信息的過程。信息既可以從校內課堂獲得,也可以從校外獲得,尤其在如今互聯網十分發達的情況下,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這意味著,在當前背景下,考慮校外教育的發展時,不能再把校外教育作為校內教育的補充,而應綜合考慮校內和校外教育的協調發展。
未來,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界限可能會愈發模糊,碎片化學習的重要性或將愈發趨近于課堂學習。人們所需要的不僅是陳述性知識,還有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因此,學習要倡導“做中學”、嘗試“項目化”、推廣“體驗式”,對于學習的評價也要進行相應轉變。這些都需要打破校內和校外學習的邊界,建構新的教學秩序和流程。
學習不僅包括學習陳述性知識、學習用符號表達和解釋知識的意義,還包括學習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就是有關認知的知識,即人們對什么因素會影響人的認知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們之間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的等問題的認識[7],包括怎樣把握自己的認知規律、怎樣制訂和調整學習規劃,以及怎樣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等。如果用講授式的方法進行教學,用機械記憶的方法進行學習,是無法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因此,一定要運用情景化、項目化的學習方式,進行體驗式學習,讓學生真正做到“做中學”,真正領悟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教學一定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從學校內走到學校外。
校外教育應當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創新教育方式。校外教育機構可以與各類企事業單位合作,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幫助兒童高效建立知識系統,拓展其認知邊界,體會“無處不在的學習”,養成主動學習、隨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為兒童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校外教育迎來大變革。放眼未來,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過程中,校外教育機構將面臨巨大的考驗和挑戰,也將承擔新的使命與責任。公辦校外教育機構應在校外教育領域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
一是以創新促發展,成為倡導新理念、運用新技術、創立新模式的先鋒。要認清發展形勢,少年宮、少科站、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教育機構需思考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校外教育工作,創立適應發展和適應教育規律的新模式。在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與學習型社會建構過程中,校外教育機構應以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大力推動校外教育理念、模式和技術手段創新,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多樣化、智能化、終身化的現代校外教育服務,以創新推動校外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實現。
二是積極探索校外教育規律,成為堅持“五育”融合、培養核心素養、適應多樣需求的教育基地。校外教育機構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也承擔著許多教育任務,為培養人才,尤其是科技、藝術類人才作出了貢獻。然而,盡管校外教育機構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在每年的教育活動中也會產生許多“小小科學家”“小小藝術家”,但是由于缺乏對校外教育規律的研究,教師對兒童的教育往往以經驗為主導,尚且不能準確地總結出兒童在科學、藝術等方面學習和發展的規律。因此,面向大眾積極探索校外教育規律,真正做到以研促教,為兒童長期而全面的發展提供更為廣泛的科學支持,是今后校外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是堅持公益屬性,成為協調社會力量、匯聚教學資源、提供優質服務、推動同向發展的樞紐。新時代,校外教育機構不僅要堅守陣地,更為重要的是要勇當先鋒,把系統內和系統外能夠持續沖鋒的力量集聚起來。當前,教育和學習方式已經發生新變化,校內和校外的界限逐漸模糊,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機制,把社會資源聚集起來,在服務學校、服務學生中,引導和推動校內外教育同向發展。因此,校外教育機構應當適應時代需求,發揮資源優勢,匯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動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全系列的校外教育格局;形成相互交融、有益互補的校內外教育共同體,讓優質校外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兒童青少年。
新時代、新動力、新使命、新作為。校外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校外教育機構作為校外教育的主體,要打破校內校外的邊界,堅持創新、勇當先鋒,切實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推動我國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