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齊
【摘要】中華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誦讀中華經典可以讓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博大精深,對落實立德樹人,提升小學生的道德、語文素養、性格養成都有很大幫助。為此我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誦讀;中華經典;立德樹人;策略
我是一名從事教育二十多年的教師,已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教學十多年。關于經典誦讀的重要性有很多的論述,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增加兒童文學的能力,還會增強數理的能力,會加強孩童的注意力與定力;讓中華經典滋養學生的心靈,落實立德樹人。我邊學邊教,忙得不亦樂乎,我的學生也很受益。
一、激發興趣,樂于誦讀
《弟子規》三字一句,瑯瑯上口。為了吸引學生喜愛誦讀經典,接受我的“新教學”——中華經典誦讀方法,我帶給學生是吟誦調,像唱歌一樣的誦完了第一章,學生都很興奮,此后學生很樂意誦讀這本書。
班上有些特別淘氣的學生,他們平時靜不下來,好動,上課喜歡打擾同學。沒有接觸吟誦時學生比較反感文言文的學習,里面有部分生僻字,一是怕背誦,二是看不懂,三是理解不了。3-16歲是少年兒童的記憶黃金時期,我做過這樣的調查,找了三個學習特差的學生,我教他們用吟誦調誦讀《弟子規》的“入責孝”部分,反復吟誦好幾遍之后,他們居然都能背誦了。我們古代的吟誦就是相當成熟和全面的樂教。樂教解決了孩子們讀書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有方法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的。
我一直以為自己的記性不好,學了吟誦之后,我嘗試吟誦一些我小時候從未讀過的四書五經里面的經典篇章,居然也背下來了。堅持吟誦腦子也變靈活了,這就是吟誦的奇妙。吟誦有調子,所以很快就把長篇的東西瞬間記下,記在腦子里面忘不了。吟誦很像唱歌,喜歡唱的歌多年之后,只要想起旋律,還能想起歌詞。古代文人能背過一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這就是我作為一個一線教師最開始最淺顯的喜歡吟誦的原因。民族復興,需要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需要每個中國人都吟誦中華經典,才能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誦讀經典,提升素養
每天利用晨讀、午讀時間,帶領學生誦讀15分鐘。在學校由老師利用課間、早自習或課堂插空的時間,組織學生分幾個時段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師的感染作用,這種感染作用可以分幾個方面,一個是自身的感染力,如范讀、引導、語言、提問,還有就是外在的,如課件、音樂、畫面、視頻等,如:引導學生觀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全新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設置意境,感染學生,讓學生更深地領會中華經典的美,從而得到享受,從而愛上我們祖國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使用“喜馬拉雅”APP,播放孫健中老師的《小學生必背75首吟誦示范》,每天學一首,邊聽邊想象,然后跟著孫健中老師的吟誦調吟誦,如此反復幾遍,一首首古詩詞吟誦調旋律都記在學生的腦海中,很受學生的喜歡。
我還讓學生給古詩詞配畫,通過吟誦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自己腦海想到的詩境,通過手中的筆畫出來,還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學生古詩詞配畫作品擇優發布在微信公眾號,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同時記錄了學生的成長經歷,日后那些作品都是他們童年的美好回憶。
挖掘現有教材,能用吟誦課文的全部用上吟誦教學,例如教學《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常年在外的征人離家日久的感懷……吟誦《詩經》總是能令人心馳神往。吟誦《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僅學習到了知識,更對他們的道德、品行、性情、氣質都產生著耳濡目染的影響。
讀書貴在氣質變化。誦讀經典的學校從此書聲瑯瑯,學生談吐高雅、文思泉涌,他們收獲了受益一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財富。學生在誦讀中華經典的時候,通過反復的誦讀,一篇篇優美的詩文滋養著學生的心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
三、誦讀經典,傳承文化
文言文是古圣先賢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寶藏,學會文言文就可以讀懂幾千年前古圣先賢的著作《詩經》《論語》等等典籍。我們要對文言文有新的認識,感恩古圣先賢的智慧,學習吟誦中華經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的家長認為中華經典以文言文為主,擔心孩子不理解。其實,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難易之分,小孩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關鍵的是把中華經典先背誦下來,然后慢慢去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到了要用的時候,孩子就能理解了,長期堅持誦讀中華經典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文化自信承載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而吟誦恰好展示了一種內在的文化修養、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
吟誦是中國式讀書法,是中國式的腔音,是連綿起伏的旋律,是高低長短輕重緩急的平衡,是中國人對漢字的細致感悟,能修身。吟誦是通過聲音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是化身作者,充分體會別人。吟誦是養氣調息,能養性。
四、誦讀經典,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不僅語境幽靜,而且寓意深遠。“立德樹人”的“立德”,就是要保證教育為先,要求教育者從正面疏導和感召力;“樹人”,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教育者運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培養和發展人,只有在扎實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理解“立德樹人”我們才能真正解釋和認識它。“立德樹人”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實踐的成果。
為了給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的孩子們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使孩子終生受益。開展中華經典誦讀研究,落實立德樹人。學校可以通過廣播站推廣經典誦讀,帶領全校師生誦讀;國旗下“經典誦讀”展演,給各個經典誦讀班級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學生每周升旗的時候3分鐘的展演,讓學生浸潤在經典誦讀的氛圍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達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鍛造其文明素質之效果,創建我校的經典誦讀教育特色。
總之,教師自己要多學習吟誦的方法,多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學生必定愛學上誦讀中華經典、樂學中華經典。吟誦,作為一種歷經時代考驗的誦讀方法,必然有著獨特的作用,我們應該好好地利用它,中華經典有了吟誦這一有效誦讀方法,定能取得有效的弘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羅金秀.誦讀經典詩文,提升語文素養[J].讀與寫,2018(31).
[2]趙華金.經典誦讀與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J].學習方法報(教研版),2012(714).
(責任編輯:劉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