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都處在動蕩與變革之中。此時在俄國和中國,誕生了兩位偉大的作家——契訶夫和魯迅。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是他們的創作卻有著許多共同點。相似的社會背景,坎坷的人生經歷,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為人民”的寫作理想,促使他們都將小人物的生活作為了寫作的主要題材。
【關鍵詞】契訶夫;魯迅;《苦惱》;《祝福》;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2-0041-03
歷史總是有許多驚人的巧合之處,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苦惱》和魯迅的《祝福》無論是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還是從作品主題和寫作手法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不同的國度,一樣的坎坷人生,相似的作品情節
(一)小說情節的分析與比較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苦惱》描寫的是一位名叫姚納的馬車夫因為唯一的兒子死了,而四處想找人訴說。可是卻沒有任何人愿意傾聽,甚至還有人對他進行了侮辱。最后他只得向他的那匹瘦小的小母馬訴說心中的悲痛。無獨有偶,在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祥林嫂也是因為兒子被狼咬死,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哀痛,想四處與人傾訴,來獲得他人的同情和安慰,并以此來減輕內心的痛苦。可是剛開始還有人愿意聽她講“阿毛”的故事,但是時間長了,人們就開始厭煩她,嫌惡她。
從兩篇作品的情節上來看,兩個人都有著共同的喪子之痛,他們的悲痛都無處可訴,他們都遭受到了周圍人了冷漠圍攻。這兩篇小說都反映出了一個相同的社會現實:無論是哪個地域或國家都不同情弱者。
然而,從小說情節的構成上來看,《苦難》的情節更簡單一些,作者也沒有進行過多的鋪設。僅就馬車夫姚納一晚上的經歷,道出了他的悲劇命運,語言簡練。《祝福》的故事情節相對于《苦惱》來說就要復雜一些。故事采用了倒敘的方法,先講了祥林嫂的悲慘結局。由此,開始追溯祥林嫂不幸的人生經歷。而祥林嫂的一生經歷則是通過三次“祝福”場景的出現而串聯起來的。
從風格上來說,魯迅與契訶夫都是文筆簡練,語言簡潔的作家。之所以會造成不同是因為,魯迅先生是要借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來挖掘整個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因此所涉及的人物階層更多,人物刻畫更加細致,所以情節內容就更加復雜。而契訶夫則是借《苦惱》來揭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不被接受的孤獨感。他關注的只是“孤獨”這種人生體驗,故事主題單純,在所以情節的構成上相對來說簡單一些。
(二)作品都反映了客觀社會現實
從作家的寫作背景來看。契訶夫的小說《苦惱》寫于1886年,這個時候正是沙皇俄國黑暗的時期,沙皇的殘酷統治使許多人選擇了沉默和麻木,不愿意正視社會現實。人們不僅關閉了自己的眼睛,還關閉了自己的心靈。
魯迅的小說《祝福》寫于1924年,此前十余年爆發了著名的辛亥革命,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勞動人民仍然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束縛在人民思想上的精神枷鎖仍沒有被砸碎,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在侵蝕著廣大人民的精神世界。不同的國度,同樣是強權的壓迫,孤獨的靈魂無處可依。這樣相似的社會背景,為兩位作家選擇相同的題材進行創作提供了條件。
二、不同的人物形象,共同的孤獨靈魂
(一)孤獨的靈魂
姚納之所以孤獨因為他失去了妻子和唯一的兒子。祥林嫂也是如此,她經歷了兩次不幸的婚姻,最終失去了丈夫和兒子。他們都是沒有家,沒有歸宿的人,所以他們都是孤獨的人。但這孤獨還不足以擊垮他們。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只有被接納他才有了存在的價值,精神才有了依托。當姚納和祥林嫂想被社會群體所接納的時候,卻被群體所拋棄了。周圍的人嘲笑他們,侮辱他們,與他們有著相同身份的人也拒絕他們。契訶夫和魯迅都敏銳地捕捉到了這點。因此,他們都想借筆下的人物來喚醒沉睡的人類的良知,認清這個社會的真實面目。所以,他們共同選擇了這一主題,進行小說創作。
(二)孤獨的人物形象
小說是關于人的故事;一篇小說的情節發展,往往跟故事中的人物有著重要關系,因此,人物是其核心元素,所以人物塑造對一篇作品來說至關重要。
在這兩篇小說中,主人公姚納和祥林嫂,他們展現在讀者眼中的形象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了那種凄涼的孤獨感。下面從人物塑造的手法上來比較這兩位作家是如何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體現“孤獨”這一主題的。
1.人物的外貌描寫
《苦惱》中對于姚納的外貌描寫是從“幽靈”“傴著”體會到姚納身體的無力感。“一動也不動”說明車夫的生命是沒有活力的,死氣沉沉的。連身上落雪了都不去理會,仿佛被凍住了一樣。反映出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覺麻木了。不僅是肉體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從這段外貌描寫中,再一次體現了作者語言的精練、傳神。既寫出了人物的外貌特點,也展示出了人物黯淡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人物精神的孤獨。
再來看看《祝福》中祥林嫂的外貌描寫:從祥林嫂第一次來到四叔家里時,作者對她的外貌描寫從“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可以看出此時的祥林嫂雖然臉色不好,但精神和體魄還是健康的。雖然遭受了喪夫之痛,但還沒有對生活失去熱情和希望。當祥林嫂第二次出現在四叔家時,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和兒子都已經死去了。從“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中,可以看出經歷了人生的不斷打擊后,祥林嫂的精神和身體都已經開始頹廢了。這似乎預示了祥林嫂的悲慘結局。而小說中對死前的祥林嫂是這樣描寫的:從“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連悲哀的神色也沒有了,儼然已經成為一個行尸走肉。
在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寫中,作者著重對她的神態進行了描寫,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而在處理臨死前的祥林嫂的外貌描寫時,魯迅先生則重點抓住了她的眼睛。他說:“總之是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從死前,祥林嫂的眼睛描寫“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看到她的生命之火即將燃盡,同時也感受到了人生變故給她帶來的身體和心理的巨大打擊。而給她帶來最大變化的竟不是喪子和喪夫之痛。作者已經從三次外貌變化的對比中給了讀者暗示。是四叔對她的嫌惡,周圍人對她冷漠,無處訴說的孤獨,絕望的人生歸宿,種種的精神枷鎖勒住了她的喉嚨,吞噬了她的生命。
綜上來看,無論是契訶夫還是魯迅先生,他們不僅都通過精妙的外貌描寫讓讀者看到了人物灰暗的外在形象,而且還讓讀者看到了人物凄涼的內心世界。
2.人物的語言描寫
在兩部作品中,人物語言的描寫是比較突出的。說明兩位作家都十分重視語言對人物形象的表現。《苦惱》中馬車夫姚納的語言總是斷斷續續的,省略號夾在其中,運用的比較多。如“老爺,我的……嗯……我的兒子在這個星期死了。”這樣的語言反映出姚納說話是膽怯和局促不安的,從而使他懦弱的性格躍然紙上,姚納的語言也反映了他奴性的一面。自己的痛苦在人類的社會不能被接受的情況下,卻只能找獸類訴說了。這不是諷刺那些拒絕傾聽姚納訴說的人連一匹瘦弱的母馬都不如嗎?這里體現出來契訶夫語言幽默諷刺的特點,不得不說這帶著血和淚的訴說是對這個麻木社會的控訴。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語言總是重復出現的。祥林嫂兩度守寡,兩次來到魯四老爺家,魯迅對其語言的刻畫獨具匠心。敘述阿毛的故事,反復了兩次。祥林嫂希望向別人述說自己的不幸遭遇后,得到一些同情和憐憫。是的,開始別人是寄予同情了,但后來,人們卻把這作為一種談資笑料。作者用這樣的反復,深刻地揭示出周圍人的麻木、冷漠。祥林嫂將一切的過錯歸結于自己,殊不知她的家庭和她自己都是這個吃人社會的犧牲品。這個吞噬她的社會才是她應當對抗的敵人。從她的身上也看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民的“不自覺”,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劣根性的一個表現。
在這兩篇小說中,無論是車夫姚納還是寡婦祥林嫂,他們的語言都是簡單的,相對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語言來說,是單薄和無力的。這種在人物語言上的對比,同樣表現出了小人物在話語權上的卑微,更加襯托出了他們的“孤獨”。
三、相同的孤獨,不同的深度和意義
同樣是孤獨,兩個人的命運結局卻不一樣。這體現了兩位作家對孤獨主題挖掘方向的不同。《苦惱》中車夫姚納最終找到瘦弱的母馬作為傾訴對象,將心中的孤獨釋放了出去,使得心靈的痛苦得到了些許的慰藉。作家契訶夫身處的那個時代是個思想激進,黨派群起的時代,而作家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不給他筆下的人物以任何政治傾向性,也不對他們的人生出路指手畫腳,這一獨特的創作手法使得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誤解和受到了排斥。他筆下的人物遭遇也都是他現實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因此,《苦惱》中只呈現出淡淡的憂傷而沒有為人物指明方向和出路。
而魯迅筆下《祝福》中的祥林嫂則是孤獨、凄涼地死在了新年的祝福中。她重回魯四老爺家做工,說明她對未來的人生還有所期待。而祥林嫂之所以被排斥是因為她背叛婆家私逃出來做工,違背婦德。被婆婆抓回去賣掉后,又因為沒有反抗到底而嫁了第二次,失去了婦節。如此無德又失節的女人嚴重地違背了當時的社會規范,當然會被社會群體所拋棄。更悲哀的是祥林嫂本人也對這樣的社會道德觀深信不疑。當四嬸拒絕她參與祝福前的準備活動時,她才確定地知道,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為自己缺失的所謂道德而進行救贖了。個體的存在價值完全被社會群體所否定了,人的精神歸宿到底在哪里呢?這孤獨感已經從情感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而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對人生的無望才是令祥林嫂徹底崩潰,走向絕路。魯迅先生就是要借祥林嫂的孤獨來揭示封建禮教對人精神的腐蝕過程。似乎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結局都是悲慘的,但他就是要用這血一樣的事實喚醒人們,激發人們內心的覺悟。他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因此,作者在《祝福》中揭示的主題雖然同樣表現的是孤獨,但借祥林嫂的悲劇結局是旨在喚醒那些祥林嫂似的人,不要被孤獨吞沒而要奮起反抗那不合理的,吃人的禮教。從此處也能看出作者對孤獨主題的不一樣的提煉。
四、相似的人生經歷,共同的孤獨選擇
藝術是藝術家個體生命體驗的轉換狀態。體驗的出發點是情感。兩位作家之所以會選取以小人物的孤獨為題材,進行創作與他們相似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
契訶夫的父親經商,開一家小雜貨鋪。契訶夫小小年紀就被嚴酷的父親逼著在店里站柜臺,上教堂唱圣歌。1876年,店鋪倒閉后,舉家遷居莫斯科,契訶夫獨自留下繼續上中學,契訶夫在困苦和屈辱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1879年,契訶夫中學畢業,考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后,他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使得他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現實社會底層人民的不幸。他說:“如果我是個醫生,我就需要有病人和醫院;如果我是個文學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間,而不是同猿一起住在小德米特洛夫街上。需要有一點兒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點點也好。”從中可以看出作家堅持以“人民”為寫作素材的現實主義創作觀點。同時,由于契訶夫以堅持寫實的手法來再現現實生活,不在作品中加入任何政治觀點。因此而受到了當時許多作家的抨擊,這種孤獨的創作生活也為他留下了豐富的人生體驗。
再來看魯迅先生的人生經歷。祖父因科場作弊案身陷囹圄,父親又因長期患病病逝,家道從此敗落。由于家庭的變故,他常常被送到農村暫避,因而得以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和思想狀況。①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初,入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魯迅先生曾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②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可見童年時代的生活變故使他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并在他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些生活體驗,不僅影響到了他日后的創作思想,同時也為他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由于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是直指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因此也受到了封建勢力的圍攻。這種以筆做武器的孤獨的戰斗經歷,也給了作家獨特的生活體驗。
青年時代相似的、坎坷的人生經歷和不幸遭遇,使他們更早地體驗到了世態炎涼。醫學專業的選擇使得他們都把解救人民作為人生理想;與眾不同的創作方法和思想觀點,使他們都被排斥于群體之外,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生活的孤獨。于是,產生了相似的孤獨體驗,創作出了主題相似的兩篇文學作品。
但是,真正的藝術家從來不為孤獨而孤獨,而是為了人類的自由,解放與幸福而孤獨。③契訶夫和魯迅先生他們在當時的社會中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心中懷揣著人民,這與當時的強權社會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但是即便社會如何變革,政治統治如何黑暗,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為人民”的理想。孤獨只因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晰。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相同的人生體驗使他們選擇了孤獨這一主題。他們用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姚納和祥林嫂,向人們詮釋了孤獨的意義。他們對小人物不幸命運的關注,喚起了社會的改良,以自身孤獨的吶喊,喚起了人民的覺醒。因此,他們都不愧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
注釋:
①郭志剛、孫忠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第77頁。
②王景山主編:《魯迅名作鑒賞辭典》(《吶喊—自序》),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
③童慶炳、程正民主編:《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頁。
參考文獻:
[1]崔鐘雷主編.魯迅小說珍藏[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俄)安東·契訶夫.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套中人[M].諸逢佳,王敏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2006.
[3]鄭元魯主編.外國文學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郭志剛,孫忠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童慶炳,程正民主編.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42450078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