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社 尚 瑩 馬綏莉
1.榆林學院文學院,陜西榆林 719000;2.榆林學院宣傳部,陜西榆林 719000;3.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榆林 719000
研學旅游是中小學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國家旅游局公告(2016年37號)》中《研學旅行服務規范》(LB/T 054-2016)將研學旅游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五類,科技場館作為重要的科普性研學旅游資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榆林市科技館是陜西省建成面積最大、功能最完備的現代化、綜合性的科普場館。館內設有兒童科學樂園、光影空間展區、共享大廳、身邊世界展區、微觀世界展區、生命健康展區、太空探索展區、能源世界展區、拓展創新展區、生態安全展區等多個展區,設有快樂創意、陶藝、科技體驗、化學實驗、地球衛士、動力機械、思維訓練、科技模型等八個青少年工作室,通過節假日主題科普活動、青少年科技夏令營、館校合作、流動科技館巡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青少年系列科技競賽等科普活動,成為榆林市中小學生科普研學旅游的主陣地。但目前科技館承擔科普研學旅游功能過程中,還存在專業人才缺乏、課程吸引力不夠、對學生的黏性不強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科技研學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
科技研學旅游需要科技資源的支撐,更需要專業的研學旅游指導隊伍,科技場館與學校的深度互動,有助于最大程度發揮科技資源的價值。當前的科技場館雖然普遍建立了館校互動機制,但是互動大多停留在研學旅游時間、研學旅游規模、研學旅游主題的溝通協調方面,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尚鮮有涉及。研學旅游普遍存在的“研”與“學”的分離與割裂,在科技研學旅游中同樣存在,甚至仍然有人將研學旅游等同于傳統的春游和秋游。一些科技研學旅游活動僅僅是學生在自行參觀,或者聽聽講解員的講解,缺乏深層次的互動與體驗。即使有互動與體驗環節,也往往變成了少數人的、淺表性的互動與體驗,研學旅游活動是否實現了研學旅游的初衷,缺乏有效的評價,如何進一步改進后續的研學旅游活動,沒有通暢的反饋和改進機制。研學旅游中的活動設置程式化,對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群體缺乏變通,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足。
在榆林科技館官網有介紹的七個工作室當中,其中2個針對的是10—18歲群體,3個針對的是6—18歲群體,1個針對4—8歲群體,1個針對7—15歲群體。國家《研學旅游服務規范》明確要求,小學1—3年級、小學4—6年級、初中各年級、高中各年級應該有各自不同的研學旅游內容,按照目前8歲入小學一年級的慣例來計算,研學旅游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年齡段:8—10歲、11—13歲、14—16、17—19歲。針對6—18歲的工作室幾乎涵蓋了從學齡前兒童到高中的所有學生,針對10—18歲的工作室也涵蓋了從小學到高中各階段學生,這些適用年齡段跨度過大的工作室,需要根據研學旅游對象對研學旅游內容做進一步的區別設計,否則就會因為缺乏針對性而失去吸引力。
科技場館與學校的深度互動要求培育一支專業的研學旅游指導隊伍。研學旅游是一項新型、專業的教學活動,需要專業化的教學指導隊伍。目前科技研學旅游指導人員基本由學校現有的教師和科技場館工作人員擔任,也有少量從其他單位聘請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的。這樣的研學旅游指導隊伍往往有先天的缺陷,學校現有的教師不完全了解科技場館的展品性能及文化屬性,科技場館的工作人員不熟悉學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其他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不熟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研學旅游指導隊伍,需要發揮學校、科技場館、研學旅游主管部門、旅行組織單位等各方面的特長和優勢,依據2019年中國旅行社協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聯合發布的《研學旅游指導師(中小學)專業標準》,培養具備較高科學素養(具備研學旅游主題有關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課程素養(具備研學旅游課程的開發、設計、實施、評價能力)、導游職業素養(具有研學旅游組織、講解、安全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科技場館與學校的深層互動要共同開發研學旅游課程。“研學旅行歸根結底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正如課堂上不會缺少課本一樣,書面的指導材料的缺失可能會讓研學旅行流于形式,成為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游,偏離了研學旅行的初衷。”在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一文中明確要求:“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游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游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科技場館與學校雙方根據教學目標和研學旅游資源,針對研學旅游對象,科學設定研學旅游項目的目標、內容、方法、教具、路線,根據項目的需要選擇場館和學校指導人員,而不是由場館講解員唱主角、學校指導教師僅僅作為活動的組織方和維持秩序的力量。課程開發要有總體設計,要考慮同一個學校同一年級研學旅游對象,在小學、初中、高中幾個階段都去科技館的同一個工作室體驗學習的話,如何每次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獲得不同的思考和認知,甚至進一步吸引研學旅游者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開展學習活動。
科技場館與學校的深層互動要建立良好的研學旅游效果評價與反饋機制。評價與反饋機制在制定研學旅游項目的時候就應該一并建立,要明確評價的辦法、評價的主體、評價結果的使用、信息反饋的渠道、持續改進的監督機制等主要信息,確保研學旅游效果可預期、可評價,確保研學旅游活動持續改進。
科技研學旅游的主要內容是普及科學知識,讓學生在趣味性、直觀性的體驗中獲得科學認知,拓展研究思維,發展綜合能力。科技研學旅游不僅僅是關于科技的研學旅游,而應該充分挖掘展品功能,實現普及科學知識與接受人文主義教育的深度融合。
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是發展綠色科技的內在要求,科技本身可以是中性的工具,但是不同的利用方式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科技研學旅游不僅要實現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更要讓學生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系,科學本身就需要在改造自然和促進人性發展之間尋求契合點。綠色科技是有助于促進人類社會長遠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技,在科技研學旅游中挖掘展品多元價值,對展品進行多元解讀和認知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綠色科技意識,樹立健康的科技觀念。例如,手機屏幕在陽光底下受到強光的照射無法看清,我們常常依靠提高屏幕亮度來應對,這樣既費電又不方便;透翅蝶翅膀同樣是透明的,但它不規則納米結構保證其不會反射光線,這讓手機廠商從中得到啟示,改良智能手機屏幕,將二者聯系起來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知識,也能產生對透翅蝶的敬意和善意,從而將真善美有機統一起來。
青島貝殼博物館在講解貝類生物學知識的同時,還講解“貝殼在古代軍事、經濟、生活中的應用,貝殼與古代服飾文化的關系,漢字貝”的來源等。以實物貝殼為依托,采用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敘事方法,按照一定邏輯順序將各領域的知識點有機組合起來。”美國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在介紹U505潛艇的科學原理的同時,還介紹了這艘潛艇在二戰中的參戰情況,請二戰老兵講述潛艇上發生的故事,讓學生多方位認知潛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如果僅僅將科技研學旅游的功能定位在普及科學知識,會大大減弱科技研學旅游的魅力,一件展品不只是靜態展示供人參觀和研究的東西,也是件有故事、有內涵、能引發人思想和情感共鳴的活態對象。
在榆林科技館陶藝工作室,可以對學生進行“陶泥的拍打、裁切、修整、雕刻、制坯、燒制”等方面的體驗,更需要給學生們講清楚中國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講中國瓷器的價值、發展、分類、傳播、影響以及有關歷史故事等,讓學生不僅明白陶瓷制作的過程,更要愛上瓷器文化,將關于瓷器的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美學知識、社會知識、物理知識融為一體,讓學生得到立體多元的感受和認知。不僅有著豐厚歷史積淀的展品可以傳遞人文價值,新興領域出現的新展品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地球衛士工作室在介紹清潔能源時可以將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作對比,讓學生了解二者的利弊,啟發學生思考在哪些方面我們已經使用了清潔能源,在哪些方面可以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同時告訴學生我們在使用清潔能源過程中面臨的挑戰,特別是亟待解決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報國的遠大志向。
國家《研學旅行服務規范》中明確定義“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科技研學旅游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身心都投入其中,享受其中。在這個過程中要培養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學旅游,并且學會在研學旅游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當前的科技研學旅游大多存在重“教”輕“探”的傾向,展品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科普資源,學生對展品普遍只有簡單的認知,未能透視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和歷史故事。學生與老師的互動、與展品的互動欠缺,研學旅游主體地位缺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研學旅游出發前教師未能對研學旅游進行有效設計,對研學旅游目標設置過高,例如關于XXX的研究等;或者流于形式,例如讓學生寫一篇研學旅游的作文,這種研學旅游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問題導向,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完成,或者不想去認真完成,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不可能達成研學旅游的應有目標。
研學旅游前教師應該對學生、對研學旅游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針對研學旅游內容提出多數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現場體驗、交流討論等方式可以解答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度參與研學旅游過程中來。擬定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參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擬定問題涉及的內容,擬定內容后,再將科技知識、學生經驗、當代社會生活三者統籌考慮,以問題驅動研學旅游走向深入。同時,學生在研學旅游過程中隨著未知事物和未知現象的出現,會產生新的問題和好奇、困惑、探究的心理,這樣的心理刺激學生深入學習的欲望,從而使研學旅游活動能夠深入、持續、穩定地進行。
研學旅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有些學生可能產生了新的問題和困惑,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而不想問、不敢問、不會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學生個人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有研學旅游內容與學生認知需求脫節、研學旅游活動內容太多太難、研學旅游主題不鮮明突出等因素。教師及時發現這些現象、弄清楚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不僅對學生完成該項研學旅游活動有幫助,更對優化以后的研學旅游活動大有裨益。
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除了不斷優化研學旅游課程,為問題的產生創造合適的土壤之外,學生的性格引導也至關重要。學生在研學旅游過程在覺得課本知識和實際知識之間存在落差或者斷裂時,會以驚嘆、小聲嘀咕、不感興趣地做其他事情表現出來,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這些微情緒,引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由此展開對話和討論,形成問題,圍繞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學旅游活動。當這些問題解決的時候,學生的思路就會打開,認知會得到提升,并隨之產生豁然開朗的情感愉悅,這才是科技研學旅游的理想境界。
“科技館研學旅游區別于學校教育的獨特之處在于:科技館受眾范圍廣、傳播方式豐富多樣,展品資源、技術資源也更富足,‘館校結合’過程中,科技場館一定要發揮好這些優勢。”科技研學旅游作為一項全新的實踐教學活動,我們不能用老辦法去面對和解決新問題,要不斷去研究科技研學旅游的新特征,探究新方法,使科技研學旅游真正發揮它的應有作用,也讓它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