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霞 徐婭紅 楊 靜 丁靈艷 曹正美 楊承玥
六盤水師范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貴州六盤水 553004
近年來,隨著酒店業巨大的進步和迅速的發展,國內各類星級酒店數量陡增,因此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從形式上看,酒店服務業的就業前景是巨大的。然而,當前很多本科學校中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低,缺乏職業素養。各大本科學校的酒店管理專業錄取規模呈下降態勢,其中多數學校都認為學生畢業后將無法從事酒店行業管理工作,造成酒店人才的流失形勢愈加嚴峻,人才需求缺口越來越大。因此,怎樣提高酒店管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職業素養是高等院校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外對專業認同感的研究相對較早,到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較成熟的研究領域,其主要以教師、護士等為研究對象。如Ralph Hammond(2016)就通過對拉多維亞的英文教師進行專業認同感的發展過程研究,提出了英文教師的專業認同感是在他們開始對學生進行教育之后才發展的,并提出通過教育反思與課堂實踐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最有效途徑。職業素養這一概念最早是在醫學界和教育界提出來的?!盎舅仞B”指的是中國公民或某些專業人員的基本品格。
與國外相比而言,我國的專業認同研究較晚,且主要集中在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實習生身上。如吳素君、孫婷婷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和觀察等方法對遼寧省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實習生的專業認同感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其認同感較低,并對此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劉麗軍、謝璐、丁雪雁三位學者在研究認同感的相關問題時都認為酒店對學生認同感有很大的影響。廖文娟、周媛媛、鐘世敏、張友瑞、陳麗榮、李正光等學者就研究結果來看,他們主要是根據學生、學校、酒店三方面提出相應的提升認同感的建議。職業素養的內容包含職位通識、職業發展理念、工作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尊嚴、職位人生規劃和工作能力、就業工作創造才能。有的學者則主張從恭、寬、信、敏、惠五大方面訓練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還有研究者提出,將“學生工作處確定為職業技術培訓的負責機關”。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培養學生素養的最有效方法是立美、立言、立行、立規。
在檢索有關論文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文章較多的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較少。本項目針對目前研究不足、群體較分散和范圍局限的問題,以貴州省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析,樣本量大,數據收集全面;研究內容將學術認同和職業素質教育相結合,視角創新;研究方式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科學、合理,說服力、可信度強等為特點對該課題進行研究。
目前,貴州省總共有72所大學,其中本科院校僅29所,我們所調查的貴州省本科院校中,僅以下九所高校開設了酒店管理專業: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范大學、遵義師范學院、貴州商學院、六盤水師范學院、茅臺學院、凱里學院、銅仁學院、安順學院。因為貴州院校體系較小,我們的項目將主要從上述9所院校展開調研。
在貴州省內27所高等學校中,開設“酒店管理專業”的高等本科學校僅有9所(見表1)。其中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六盤水師范學院、茅臺學院以及銅仁學院都是近五年開設的酒店管理專業,對于貴州大力發展的旅游業來講,旅游產業鏈最關鍵的一環—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起步比較晚。酒店對于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劇增,很多院校才逐漸意識到酒店管理人才的缺口。

表1 貴州省九所高校酒店管理專業開設情況
項目的調研,一是通過微信平臺對調研院校發放網絡問卷,問卷星后臺自動回收問卷;二是采取實地調研方式前往目的地實地發放問卷,現場回收問卷。將兩種方式所收集到的問卷進行整理統計。
為更加精確地掌握貴州省高校酒店管理學生的專業認知情況,并保證調查結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本研究參閱了相關專業認知研究領域的大量文獻資料,在文獻整理和初步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最后撰寫出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個人的基礎信息、專業認同度以及酒店從業培養路徑的因素三個部分。答卷一共有23個題項,有填空題、單選題和多選題3個題型。本次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260份,有效回收200余份。有效信度為0.76,問卷嚴謹性和合理性較高。
1 個人信息的頻數分析結果
對問卷調查對象年級和性別進行數據統計(見表 2)。

表2 個人信息統計
2 對所學專業認知度調研
根據數據來看,我們所調研的9所高校中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對于選擇報考的原因、了解的途徑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多數持否定態度,接受專業調劑結果為多數。在進入學校學習之前他們更多是通過網上資料了解到酒店管理專業,并且在入學之后對這個專業沒有明顯的態度改觀,對于酒店行業的認知,學生普遍認為是以服務業為主且比其他行業會更辛苦。
3 職業培養感知度調研
對于職業素養以及培養路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以及職業素養有哪些,學校為了提高職業素養應該采取哪些方式,針對學校安排的實習學生的看法是“沒有太大作用”,就學生真實想法,學校應從哪些方面進行提升和改進。另有部分同學不確定是否從事酒店業,通過了解,他們主要顧慮以后工作就業環境和就業壓力。根據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1 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第一志愿報考率低
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選擇酒店管理專業的原因是接受調劑,而非出于本身興趣。大部分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到酒店管理相關知識是入學后通過酒店管理專業老師的講授以及專業講座或培訓初步獲取酒店管理相關知識,可見絕大部分學生對于酒店管理專業的了解非常少,對于該專業要學習的知識和人才培養方向更是一無所知。且大部分學校是近幾年才開設的新專業,起步較晚,學校也缺乏對本專業的相關宣傳。
2 家庭對酒店管理專業選擇意見不一致
有些學生喜歡酒店管理專業卻得不到父母支持,家庭內部對于學生專業選擇出現意見分歧。父母對于子女就讀酒店管理專業支持率不高,認為酒店管理專業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有局限,認為酒店管理專業沒有前途,酒店行業工作是不體面的,是一個社會地位低、吃青春飯、門檻低的行業。
3 學生對酒店管理專業認同感低
提到酒店行業學生能想到的是該行業社會地位低,對外形條件要求高,較其他行業更辛苦,入職門檻低、工資福利差等。說明學生缺乏專業認知,對酒店行業認識不全面且存在偏差。另外教學方式比較傳統,大多為講授法且局限于課堂,無法激發同學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關于實習的問題,不少學生都認為在酒店工作勞累,主要是因為學生在步入酒店前沒有對服務業有充分的了解,很多學生認為一畢業就必須成為酒店管理層,也沒有認識從事酒店行業的崗位要從基層做起,逐漸累積工作經驗,然后再慢慢上升到管理人員的發展過程。
4 學生認為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方法落后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的高校都在教育工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看成知識的接收者和新技術的模仿者,而且教師只關注學員的成就,漠視學習者是掌握學習的主體,影響了學習者讀書的興趣和積極性。
5 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意愿低
在酒店實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打掃客房,為客人提供餐飲等服務,而且還要承受工作中帶來的刁難等問題,這使很多學生有期望和實際的落差,從而導致頂崗實習工作不能順利完成。調查顯示畢業后愿意從事酒店行業相關工作的學生占比低,主要受外界因素影響、工作性質不穩定。學生職業發展理念模糊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對工作的職責感和職位自豪感都不強,甚至認為在酒店工作是不體面的。導致學生在實習之后也不考慮從事酒店行業。基于此我們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1 構建“家庭+學校+企業”聯絡網
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不能只依靠某一方,家庭觀念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刻且潛移默化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獲取酒店管理相關知識是從父母、親戚朋友處,所以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以家庭為基礎,充分利用學校和酒店提供的場所,更好地培養本專業學生。很多父母在學生選擇的過程中不能給到很好的建議,甚至很多家庭對此專業持否定態度,在家庭環境中對酒店管理專業的正確認識很大程度受父母影響,所以家庭教育對酒店的改觀有直接影響。
2 建立“專業認同感+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課程體系
調查結果顯示40%的學生是被調劑就讀本專業,這里面絕大多數學生是缺乏專業認同感的,因此在學生剛進入大學期間輔導員和專業老師應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傳達正確的思想觀念。中期著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開設相對應的一些課程,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塑造良好形象,如《酒店管理概述》《前廳管理與客房服務概論》《服務與禮儀》等,后期則側重于學生實操技能的培訓,如調酒、插花、中餐服務、西餐服務、烘焙、茶藝等。
3 制定訂單班培養模式
針對市場、公司經營發展對專業技能和實操技術的需求,學院與公司聯合商討制訂培養方案,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在技能大賽、專業特色課程、學生實習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學生一畢業就可以到相關合作企業實習或者工作,這樣既可以減少人才流失,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也能根據現今酒店市場需求培養出優秀人才,各取所需,實現高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4 打造培養酒店管理職業素養第二課堂
高校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知識的培養,還可以開設講座,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斷接受職業素養教育。新生剛入校時,可以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返校講座,使學生對職業生涯有初步概念;講授專業課之前教師為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本專業。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酒店中實際發生的案例,可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實際感受酒店工作的環境和氛圍,也能很好地讓學生熟悉酒店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提前了解酒店,為以后進入酒店工作打好基礎,
1 樹立良好形象,加大專業宣傳
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在前期招生就業階段,學校招生部門及專業教師應積極宣傳酒店管理專業,為酒店管理專業樹立良好的形象,從社會、學校、家庭等三個維度,正確引導學生對于“服務”的看法,使學生和家長充分了解本專業。在大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服務業已是第三大產業的經濟支柱,酒店業屬于人口密集型產業,工作性質日趨穩定。酒店在第三產業鏈中占據重要的一環,不僅可以很好地旅游合作,也能通過酒店自身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提升地區經濟。
2 引入心理輔導,開展系列講座
研究表明,性格類型不同的學生在專業適應和認同上存在差異,性格外向型的學生能更快地適應和認同專業學習,反之則相反。所以專業老師、輔導員應及時關注對專業有排斥感的學生并利用心理輔導等方法及時減輕學生的不良情緒。在學習過程中講座是除課程之外最直接的專業知識的講授方式,學校可以邀請行業成功人士或代表性人物為學生開展講座,使學生能從不同視角更加深入了解酒店管理專業,汲取他人經驗。希望能讓學生甚至老師以及其他社會工作人員對酒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3 積極參與技能大賽,提高實操能力
酒店管理是一個實操性非常強的專業,在校期間,尤其需要熟練掌握英語和計算機技能,其中熟練的英語口語是每一個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必備的能力。除此之外,學生也應該積極學習中西餐服務、客房服務等專業技能,通過技能訓練,提升學生素質和專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酒店企業組織的以提升企業與行業影響力為目的的職業挑戰賽,在活動中感受酒店管理專業的魅力所在。通過這種模式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學生。讓同學們在一次次比賽中增強對本專業的專業認同感,提升對專業的信心,培養以后對職業的認同感。
4 改善教學環境,強化專業特色,深化校企合作
專業教學環境的改善需從專業建設和教師教學水平等方面入手,酒店管理專業涉及面廣,教師教學水平、學術水平等直接影響教學質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專業認同度。酒店管理是特點突出、個性鮮明的學科,所以教學上需要凸顯其行業特點,教學方法需優化創新。以促進傳統理論和企業實踐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達成校企合作。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了解社會目前所需的專業人才,對癥下藥。
學校肩負著企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要擔好這一責任,可以采取將課堂延伸到企業,企業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標準的金鑰匙精細化管理理念的實習崗位的新模式。學校作為中間地帶,要增強學生與企業的聯系,為學生提供環境良好的實習地點。
酒店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是酒店服務業人才儲備基礎,專業認同感和職業素養是影響酒店服務業招聘人才的重要因素。如今酒店業蓬勃發展,酒店對人才的需求增加。經過對貴州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校生的調研后發現,由于當前本科學校對酒店管理專業在校生的專業認同感較低,職業素養欠缺,且很多的學校是為了接受調劑而選擇就讀本專業,因此認為本專業就業門檻低,吃青春飯等消極態度。
為解決這些現象,學校應積極宣傳推廣,為酒店管理專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來樹立酒店的良好形象。構建“家庭+學校+合作”聯絡網、建立“專業認同感+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課程體系來優化培養路徑,最終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滿足酒店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