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振江 李運姣 鄭俊超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創新”和“科技”是我國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匯,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可以明確科技創新在我國未來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重點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科技強國的重要工作內容。研究生作為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對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強國的希望,可見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這也對研究生培養單位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然而,仍有研究生培養單位存在硬件和管理制度建設落后、學術道德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未落到實處、師資隊伍建設緩慢等問題[3-5]。在此科技創新的時代大背景下,“雙一流”學科該如何結合現有學科優勢,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積極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為科技強國之路不斷輸送棟梁之材,是值得思考和探索。
2020年,我國研究生畢業生人數較上一年度增長了百分之十幾,達70余萬人,且畢業總人數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研究生作為最具潛力的高層次人才,畢業后到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工作,往往會得到單位的重視和培養,是未來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生力軍,是實現經濟健康增長和建設世界前列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力量。因此,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隨著經濟社會向著更高質量發展,社會各界越來越看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然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已經落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逐漸出現脫節的現象。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這一現象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應積極思考應對之策,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人才支持。筆者認為,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如下。
研究生的學制一般為2.5至3年,在其培養方案中,第一學年以課堂教學為主,但大部分研究生在第一學年就會進入導師的實驗室,過早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導致研究生對于學校開設的各類專業課程基本抱著及格萬歲的態度,而將大部分精力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期刊論文的閱讀,忽視了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萬丈高樓始于平地,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不僅影響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更難以探索未知基礎理論和重要創新成果。
自2010年以來,我國增設了專業型碩士學位,旨在向社會輸送應用型高級人才。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方式與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方式實際上沒有太多區別,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1)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不清以及對兩種碩士學位認識不足,導致學生在選擇兩種碩士學位的時候,基本以成績為依據,成績排名靠前選擇學術型碩士學位,排名靠后則只能被迫選擇專業型碩士學位。(2)部分校內碩士生導師沒有相關企業或者工程實踐經歷,使得導師不能精確地把握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同時校外實踐平臺及導師需要校內導師或者學生自己聯系,使得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培養環節質量不高,導致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點不能得到充分實現。
研究生考試是僅次于高考的考試,關于考研和讀研曾經流傳過一種說法,即“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雖然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不健全。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1)在內卷嚴重的社會環境中,很多學生本著混一張研究生文憑好找工作的想法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2)很多高校把研究生導師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理解”為唯一責任人,把研究生畢業率等指標作為導師的重要任務。從而導致研究生導師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難免存在“畏手畏腳”的情況,難以把握研究生培養質量,并導致治學嚴謹、要求嚴格的研究生導師招生困難。
導師及學校等各個層面要及時了解研究生思想動態,幫助他們樹立新時代價值觀,將自己的理想與民主的夢和國家的夢緊密結合,尤其作為我國科研力量的生力軍,應結合“掐脖子”難題,時刻審視自己的科研行為,爭做科技強國的踐行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導師與研究生的互動最為緊密,是幫助學生塑造新時代價值觀的關鍵。導師不僅要注重學術水平提升,還要時刻保持思想上的先進性,讓自己成為榜樣,同時要注意教育方法,做到潤物細無聲,為國家培養擔當重任的時代新人。
上文提到相對于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研究生更重視期刊論文閱讀等碎片式知識和信息的獲取,除了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鼓勵他們勇攀科研高峰之外,如能切實優化研究生評獎評優制度及申請進一步深造的評價體系等,才能更好地消除研究生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的現象。目前,高校內仍存在研究生教學工作量不作為職稱晉升教學工作量的統計范疇,各層面應明確研究生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同時提升教師和研究生對課堂教學的重視度和參與度,為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良好保障。此外,基礎理論知識講授過程引入前沿研究案例的剖析,建立案例庫并實時更新,保持研究生課堂教學內容和培養方案的與時俱進,從而達到基礎理論及前沿知識并重,為研究生探索重要基礎理論和創新成果奠定夯實的基礎。
重大理論發現和創新成果都來源于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培養研究生不畏艱難的科研態度,在遇到難題和問題的時候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剖析和深入研究,并能根據研究現象和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形成新的結論或者理論的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也同樣適用于科研工作,只有見多識廣才能更好地理解實驗數據和現象。學??梢耘c優秀企業或者高校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或者見習基地等,給研究生提供多樣的平臺和機會,多方面鍛煉研究生處理難題的綜合能力。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服務于科技強國的戰略理念,是當前高校的重要任務。學??梢砸龑Я己玫乃伎己陀懻摲諊?,使研究生、教師甚至社會人士積極參與到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改革中,有機整合學生—教師—社會等多方面的協同優勢,建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動態調整機制,可以構建與時俱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