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李 娟 曹文斌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
大學導師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1],不僅被學者認為是英國高校本科教學的核心和基礎,還被認為是保障其卓越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2],在過去的幾百年間一直被譽為“牛津皇冠上的寶石”[3]。中國首次引入本科生導師制是在20世紀30年代,而后由于歷史原因中斷,到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學分制的實行才得以重啟。進入21世紀,在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引領下,我國大批高校開始試行本科生導師制,形成研究與實踐的浪潮[4]。
國內高校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內涵沒有統一、規范和權威的界定,推行高校對其定義也各不相同。按指導內容分,有科研導師制、實踐導師制、學習導師制等;按指導階段分,有新生導師制、高年級學生導師制等;按指導方向分,有宿舍導師制、優秀學生導師制等[5]。盡管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方向有側重且形式多樣,但它們的實施目標及內在價值是一致的,都集中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發展規律[6]。
當今,材料學科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基礎學科,所對應的材料及相關產業是服務于國家重大發展和重大戰略的支柱型產業。培養一流的材料學科人才是目前材料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來本科生就業的專業相關性總體上有小幅下降,在校生對于專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有所降低。而對于高校教育來講,專業教育是本科教育階段的一大重點和難點[7]。
幾十年來學生和家長在高考制度的影響下會對學生在高考前的學業有嚴格要求而忽略大學時期對于學生學業的持續性培養,會以“上大學以后就輕松了”為由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迎接高考。同時,學生的飲食起居都由家長進行全方位的規劃甚至管理,學生缺乏對于學習和生活、目標和未來的自主性謀劃。因此,進入大學后學生會出現目標缺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缺乏學習的動力,且不能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此時學生就會在沒有充分的認識專業的情況下盲目地質疑自己對于專業的興趣。
近年來,“00后”群體在本科院校在校生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已基本占據80%以上的比例。這部分群體的成長正處于互聯網高速發展以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升的時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受到當今社會的影響和沖擊,導致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容易盲從、隨大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的思考和分析較少。而在自媒體時代,一些網絡文化產品輸出不乏消極、浮躁和好高騖遠的內容宣傳,學生很容易沾染這些習氣,導致本科生在成長的道路上“抄近道”“走捷徑”的想法較多。
如今在校生的家庭結構多為“雙獨”父母的獨生子女,所以學生大多都被家庭寄予了較高的期望。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經濟社會增速放緩,人才社會的競爭壓力逐年增大,導致應屆畢業生想要成功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如今學生就面臨較大的家庭期望和沉重的社會壓力所帶來的矛盾,導致學生會急切想找到一條較為容易的成功道路。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由于其專業特色和行業特點,一個成熟的材料科學科研人員要經歷漫長的培養過程,其必須具有較為深厚的數理基礎和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夠在所選行業領域有較大的突破。
近幾年由于鋼鐵、能源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發展遲滯,社會大眾對材料學科的信心不足,同時學生普遍存在擇業迷茫和就業恐慌。尤其是本科教學階段專業課較為基礎,學生對學科前沿和應用的相關知識接觸不充分,對材料學科、國家重大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認識不夠充分,加之近年來材料類專業學生深造的難度逐年增大,從而導致學生繼續從事本專業的動力不足。
本科生導師制是指為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為每一名本科生聘請一位教師作為其導師,通過“一對一”結對的方式,由導師從科學精神、學業發展、職業規劃、意志品質等方面對本科生進行貫穿四年的全方位指導的一種育人模式與機制[8]。導師將在本科生的學業、思想、生活、專業、找工作、科研、留學申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咨詢和服務。
大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都是在老師主導下的被動學習,進入大學以后,部分學生迷失了方向。全程導師制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實現高中生到大學生身份的轉換,能夠及早對未來進行規劃。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學術名師、行業精英學者,不僅能實現在學業上有規劃、有目標,在品德上、人際交流上也做到有完善、有提升[9],既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也強化品德和素質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全程導師制會使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精準培養。對于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研究條件和具體指導,使他們在本科生階段就能掌握文獻檢索、設計和執行實驗、撰寫科技論文和發表論文的能力;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督促他們按時完成規定的學業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學習能力。通過對本科生差異化、個體化、精準化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對專業的認知程度加大,從而在更好地完成學業的同時熱愛專業。
在全程導師制施行過程中,一位導師同時指導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經常組織不同年級的本科生一起交流,這有利于學生的跨年級合作。優秀學長成為學弟學妹們的榜樣,可以帶動低年級學生樹立目標、建立信心、激發學習動力、分享學習資源。另外,也有利于不同年級學生形成合理的人員梯隊,不僅能實現“導師教育”,同時也促進“朋輩引導”,形成學生群體“愛學習、愛專業”的良好氛圍。
制訂導師與學生交流內容計劃,并制作《本科生導師手冊》進行詳細記錄。低年級階段注重“啟蒙”教育,指導學生盡早確立奮斗目標,幫助學生完成課程選擇、學習方法、專業認知、答疑解惑、價值觀塑造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高年級階段注重創新訓練,引導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實驗,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學生每月至少與導師進行一次交流,交流內容應包含學期初制訂的本學期的學業、科研、綜合發展計劃,學期結束時對本學期的回顧和總結。
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實現“本科生導師、班主任、輔導員”三個群體的協同配合才能將專業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本科生導師負責構建以導師為主導、研究生輔導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幫助低年級本科生的創新性學習科研團隊,針對本科生不同成長需求,進行“一對一”個性化指導;輔導員則以班級學風建設為主線,營造班級整體積極向上、活潑好學的良好風氣,并及時關心和幫助學業落后、人際交往不佳的學生;輔導員要做好學生思想引領和日常工作,深入課堂和宿舍,掌握每位學生的情況,利用班會、年級會等正面引導學生以學業為主、全面發展。
建立“學生自選導師”制度,賦予學生自主權,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師生關系。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導師相關信息,幫助他們做出明確的判斷和選擇。在新生入學報到伊始舉行開學典禮暨導師制聘任儀式,為導師頒發聘書。為學生發放導師的聯系方式,建立師生之間溝通的平臺,用“儀式感”增強導師責任心,學生主動性。
為確保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推進和長效運行,健全本科生導師制的考評與激勵機制必不可少,二者必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建立導師制考評激勵機制,并詳細規定考核要求、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和激勵機制,細化考核、激勵內容,征求學院教師代表、系主任意見。
進行專項課題立項,將“導師班”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來抓,重點探索“導師班”建設和管理方案。明確責任,由導師整體管理班級建設思路;設一名研究生為指導學長,具體負責導師班事務管理;班級內部設班長、支書,推薦以高年級本科生為主,負責班級日常組織活動實施和召集,定期舉辦導師見面會、經驗交流會、學習分享會、集體備考會等活動;班級其他同學應遵守管理制度,按期參加相關活動并完成導師布置的相關任務;每個導師班配備一名輔導員作為管理指導老師,負責學生干部指導和管理。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有利于學風狀況的進一步改善。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低年級本科生一次不及格率穩定較低水平,學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深造率是評價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導師制的實施有效促進了深造率的穩步提高,學院本科生深造率連續8年保持在66%以上,2021屆畢業生深造率高達72%。同時,本科生對本校本專業的歸屬感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