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歌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2)
對高校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和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未來的前途和命運,還關系到國家的人才培養戰略。新時代下,如何有效的開展貧困學生的精準幫扶,如何建立健全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是當前高校工作中的重要課題。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要以“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開展資助工作,從“三全育人”體系的內涵出發,分析當前資助工作中的問題,并探討解決策略,促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順利開展。
1.1“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
“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我國高校教育應思考的問題之一,《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在2017年2月27日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意見》指出要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三全育人”是新時代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它是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系統化地全面提升學生能力,為黨和國家培養全方位發展的接班人[1]。全員育人是將教育資源整合利用,充分提高可調動資源的利用率,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為一體的育人機制;全程育人是指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指的是學校要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形成多種方式并存的育人體系。
我國高校學生中有部分學生受家庭經濟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領域面臨較大壓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指高校通過對家庭困難學生提供經濟方面的幫助,并不斷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施,我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區域性整體貧困已經得到解決。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不再僅僅因經濟問題無法完成學業,高校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育人體系要進一步完善,注重資助育人工作的“育人”作用,要以精準資助為導向原則,精準合理的完成助學金分配工作,各環節做到公開透明,確保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發揮真正意義。
“三全育人”是一種系統化的育人模式,具有顯著的全面性特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之間緊密聯系,形成一定的協同效應,“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對高校資助工作的實施有了新的要求,對高校資助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效果。文中從“三全育人”的三個特點來進行分析,第一,全員育人強調高校所有的教職工都應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職責,所以高校所有的教職工也應對資助育人工作重視起來,各部門之間協同合作,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營造出一種人人參與的氛圍[2]。第二,從全過程育人方面來分析,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個性發展的差異性,這要求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成長動態,在學生的不同階段要給予有針對性的資助,幫助學生在各個階段都可以健康成長。第三,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師要注重育人工作的全面性,注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在資助育人工作中也要做到有針對性的幫助,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師通過將全方位育人理念應用到資助育人工作中,來培養受資助的學生的艱苦奮斗以及頑強拼搏的精神,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高校的貧困學生數量也在逐漸增多,我國高校資助體系雖然有了一定的完善,但高校在實現精準扶貧資助育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高校貧困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還涉及相關心理輔導,思政教育,學習提升,就業指導等問題。高校資助育人的工作一般由高校輔導員結合高校助學工作相關部門共同完成。輔導員及一些相關助學工作人員在助學金的申請、評選及發放過程中往往忽視了“育人”的重要性,尤其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再加上自我評價不當從而產生的自卑心理,這就導致其在日常交際中產生一系列問題,因此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3]。還有部分學生對國家給予助學金的行為沒有感恩之心,更沒有將這一資助行為轉化為報效國家而努力學習的動力,高校針對這些學生的錯誤認識沒有及時進行全方位的正確引導。
目前我國各高校對貧困生的評定方法沒有完全統一標準,高校生源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各地貧困標準評審存在一定差別,地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性導致各地高校對貧困生的評審缺乏科學合理的認定標準,在資助工作方面難以實現精準扶貧。部分“貧困生”并不是真的貧困,這些“貧困生”取得助學金之后甚至會出現盲目消費、攀比的不良行為,嚴重影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正常開展。學生獲取高校的資助需要提交相應的材料,除此之外,許多高校還要求學生在班會上公開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部分學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愿在公眾下分享自己的家庭狀況,導致這些真正貧困的學生被排除在資助范圍之外,這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真實性造成一定影響,所以高校精準扶貧制度還需要完善。
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的收尾工作,資助也是高校育人的一部分,所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歸根結底也是為了育人。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將“育人”功能淡化,忽視了資助的本質目的,未能充分發揮資助育人的功能。比如許多高校在完成對學生的資助工作后,沒有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后續的關注或者開展座談會,只是將資助記錄保存在紙質文件中。部分學生拿到資助金后可能產生依賴資助的心理,認為只要自己家庭經濟困難就可以得到學校的資助,逐漸失去了艱苦奮斗的品質,這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發展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可以為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資助從而使學生順利畢業,這也是脫貧攻堅中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許多高校也在高校資助體系中融入育人理念,但育人理念在部分學生或教師的思想上還未深入進去,這就導致高校資助體系未能充分發揮其本質功能,受資助的學生成長歷程也因此受阻,所以高校資助體系中的育人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4]。除此之外,高校資助育人體系中的教職工人數有限,日常工作量也相對較大,由于時間和精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教師難以真正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資助育人計劃,難以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工作也難以有所創新和發展。
高校要加強資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從傳統的經濟幫助向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方向轉變,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輔導員教師要仔細研讀國家相關資助政策,并及時向學生傳達有效信息,指導并解決學生在申請貧困補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輔導員教師可以將申請資助所需的材料及申請條件列出清單,讓學生更方便、準確地準備相關材料,完善精準資助工作。高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對黨和國家的資助懷有感恩之心,并將其轉化為學習動力,為未來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新時代下,“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以對相關工作人員開展“全員資助育人工作”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全員資助育人意識。另外高校也要充分踐行全員參與資助育人理念,第一,輔導員老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集體活動等方式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資助政策,傳遞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寄予的厚望,并有針對性的與不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第二,學校行政或后勤部門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讓學生在緩解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得到鍛煉,并在工作時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第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對貧困學生的性格、心理素質進行評判,發現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避免貧困生出現自卑的心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高校可以采取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干預的方式進行全方位資助育人,高校要對受資助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以及正確的消費引導,避免出現攀比、浪費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使學生擁有感恩的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高校還可以開展素質拓展活動、人際交往講座、朋輩心理輔導等方式增強受資助學生的自信心,避免受資助學生出現自卑心理,實現多方面、全方位資助育人[5]。例如高校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來達到資助育人的效果。首先,高校可以在資助工作過程中增加一些以“感恩”“誠信”等為主題的活動,培養學生們誠實守信,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引導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第二,高校可以讓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資助工作的形象大使,并且利用校園多媒體工具傳播學生們的先進典型事跡,學生通過身邊的人和事,使自身的成長得到激勵,更有利于實現資助育人的效果。第三,學校要加大力度宣傳其文化底蘊,并將校園文化融入資助育人工作中,培養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學風建設是育人工作的一部分,為了使資助育人工作順利開展,高校要加強學風建設。從課堂教育層面來看,教師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學業規劃,有利于學生增強自我認知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針對性,學生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優良學風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從實踐教育層面來看,教師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研等,使學生逐漸形成艱苦奮斗以及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知識競賽,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社交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兩方面來促進高校的學風建設,實現“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資助育人體系的完善。
新時代下,高校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開展資助育人工作不僅可以緩解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還能夠促進貧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高校應該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將“三全育人”理念落實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全過程,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使資助育人工作發揮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功能,促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