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棟,靳俊峰,陳燕玲,阮 媛,歐小波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41)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病理形態結構變化、結局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為了提高學生醫學專業英語和病理學英語詞匯學習興趣與理解能力,醫學院校通常采用中英雙語教學[1-5]。但是,不同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和水平存在差異,普通高校與一流高校在雙語教學方面存在很大差距[2,5-6]。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本校區兩個年級實施病理學雙語教學,探索雙語教學實施過程和注意事項,促進其在普通醫學院校推廣。
選取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2016、2017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和影像醫學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兩個年級分別為445、418人。
雙語教學內容為心血管系統疾病章節的動脈粥樣硬化。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反饋與評價,利用隨堂測試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2018年春季學期,對2016級臨床醫學和影像醫學專業學生進行雙語教學,多媒體課件中英語內容的比例為55.8%,部分幻燈片內容為中英文對照形式;中英雙語講解(英語占25%)重點和常見專業英語詞匯。在發病機制方面,通過引入國際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章介紹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慢性炎癥。進行啟發式提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效果。課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教學反饋和評價。
2019年春季學期,對2017級臨床醫學和影像醫學專業學生授課時,將上述教學方法進行調整:(1)多媒體課件中英語內容的比例減少至47.8%;(2)對較多或較難的專業英語詞匯,在課件中增加中文介紹;(3)英語講解比例降至20%;(4)通過隨堂測試(中英文專業詞匯互譯)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雙語教學后發放調查問卷。
采用SPSS 19.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學生人數分布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教學結束后,分別回收調查問卷391份和375份,兩個年級的回收率(87.9%和89.7%)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問卷結果顯示,贊成實施雙語教學的2017級學生比例顯著高于2016級學生(見表1)。對雙語教學效果滿意的2017級學生比例顯著高于2016級學生(見表2)。學生認為雙語教學的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主要包括較高的專業水平、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高的英語水平。

表1 學生對實施雙語教學的態度(n)

表2 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態度(n)
對雙語教學內容的理解方面,2017級優于2016級。基本聽懂和通過詞義猜測大概能聽懂的2017級學生比例(15.5%和50.4%)顯著高于2016級學生(6.6%和37.8%),而2017級聽不懂的學生比例(14.4%)顯著低于2016級學生(29.4%),見表3。兩個年級的學生均認為雙語教學時自己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詞匯量小。

表3 學生對雙語教學內容的理解情況(n)
在中英文比例方面,選擇“關鍵詞用英文,其他用中文”的2017級學生比例(17.6%)顯著低于2016級學生(57.3%);選擇“各占一半”的2017級學生比例(45.1%)顯著高于2016級學生(34.5%)。
盡管兩個年級均有70%以上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很重要,但是對英語學習非常感興趣的學生比例均較低(2017級為21.3%,2016級為16.1%),而對英語學習興趣一般的學生比例較高(2017級為63.5%,2016級為53.5%)。在平時學習英語方面,2017級學生好于2016級學生,極少(幾乎不和從不)閱讀英語資料的2017級學生比例(40.5%)顯著低于2016級學生(61.1%),見表4;盡管經常閱讀英語資料的2017級學生比例(7.7%)顯著高于2016級學生(2.8%),但仍較低。

表4 學生平時閱讀英語資料情況(n)
雙語教學后,對2017級學生進行隨堂測試(中英文專業詞匯互譯)。結果顯示,英譯中的4個詞匯(見表5)中,除了“atheromatous plaque(粥樣斑塊)”的正確率較低外,其他3個詞匯的正確率均較高(80%以上)。4個中譯英詞匯(見表6)的正確率均在60%以上,其中,“炎癥(inflammation)”的正確率最高,達90.8%。8個詞匯的平均正確率為75.4%,提示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病理學英語詞匯。

表5 醫學專業詞匯英譯中測驗結果

表6 醫學專業詞匯中譯英測驗結果
英語在醫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醫學教材和前沿進展多來源于世界各國的科研單位(機構),研究成果主要以英語形式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解前沿進展對于醫學生學習、未來工作和個人發展均十分重要。因此,醫學專業英語學習很重要。雙語教學是提高學生醫學英語學習興趣、積累醫學專業詞匯的重要方式。通過對本校區兩個年級實施雙語教學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贊成雙語教學,說明雙語教學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學生自主意愿的體現。隨堂測試結果顯示,學生平均正確率為75.4%,說明雙語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英語詞匯。此外,雙語教學還介紹了最新研究進展,展示了頂級醫學期刊英語論文的部分內容,讓學生對醫學科研有了感性認識。
我校區五年制醫學生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還未開設醫學英語課程,問卷調查顯示,盡管大多數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很重要,但較多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一般,經常閱讀英語資料的人很少,因此,醫學專業英語詞匯積累較少。兩個年級的學生均認為雙語教學的最大困難在于詞匯量小,這可能也是導致2016級學生較難理解病理學雙語教學內容的原因。黃靜瑋等[2]建議地方高校實施雙語教學之初英語講授的比例為15%~20%,然后逐步提高。因此,我們對2017級雙語教學方案進行調整,降低英語內容的比例,增加中英文對照講解。
2017級學生中贊成實施雙語教學和對雙語教學效果滿意的學生比例均高于2016級學生。同時,2017級學生對雙語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也有所提升,說明雙語教學方案的調整是正確的。
然而,盡管2017級雙語教學時英語講授占20%,但是基本聽懂的學生比例仍較低。隨堂測試中,有50%以上的學生譯錯一個詞語,平均正確率為75.4%。因此,我們認為病理學雙語教學可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以促進學生對雙語教學內容的理解。
第一,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參加英語角、趣味英語閱讀和英語歌唱比賽等活動;增加平時閱讀英文資料的時間,提高學習自覺性;積累普通英語詞匯,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和聽力水平。以上這些方法都有利于提高醫學課程雙語教學效果。
第二,教學實施方面。(1)降低多媒體課件中英語內容的比例。課件中的英語內容有助于英語聽力水平不高的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授課內容,但可以將該比例降為30%左右。避免單張幻燈片全是英文內容,最好采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學生醫學英語學習興趣。(2)降低英語講授的比例(15%左右),用日常、簡單的英語單詞解釋病理學內容,避免長句,尤其是充滿醫學專業英語詞匯的長句。
第三,通過教學后的問卷調查和測試優化教學方法。測試內容除了病理學詞匯中英文互譯外,還可以增加其他評價手段,通過用簡單的英語單詞提問、全英文選擇題,了解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程度;設置英語簡答題,要求學生用英語或中文回答;設置開放式問題,如用英語總結,了解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綜上所述,普通醫學院校可以先在部分章節嘗試雙語教學,逐步增加雙語教學中英語內容的比例,之后再應用于其他章節和課程教學。同時,醫學生學習任務較重,內容較多,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分配,不能過多擴展課外知識,這樣學生才容易產生醫學英語學習興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