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玨
“雙減”政策基于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和身心發展需求,強調教師應科學布置作業、合理安排課外輔導時間,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高效參與實踐活動,真正實現提質增效的改革目標。作業作為學生鞏固知識的直接手段,是課堂學習環節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在鞏固課堂學習成果、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優化作業內容和方法,已成為新課程標準改革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小學五年級學生的思維特性正由直觀形象性向抽象邏輯性轉變,該階段學生的思維具備一定的可逆性和守恒性,但其學習自制力和自覺性不足,需要教師或家長加以指導和監督,因此,作業的優化設計與科學布置顯得格外重要。教師應重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作業設計既要啟發學生思維能力,又要控制好作業數量。分數的四則運算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該章節知識抽象、系統化強,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計算能力和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考慮學生數學基礎差異,采用分層作業模式,著重培育學生比較、轉化、歸納等基本計算能力。
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本中,分數的四則運算即分數的加減乘除算法,包括了同分母分數加減乘除、異分母分數加減乘除以及大、中、小括號在內的混合運算等內容,這部分內容計算量大,一般按運算順序和運算定律進行計算。由于分數的四則運算知識體系抽象復雜,僅憑口述講解難以讓學生掌握所有知識點,所以大部分教師會借助大量的課內外作業訓練來強化學習效果,還有一些教師會指導學生反復套用計算公式去記憶重要知識點。以上作業設計形式過于枯燥、訓練功能單一,作業布置忽略了對學生興趣和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即便學生在短期內取得了不錯的分數,但他們已然形成機械運用定律去解題的慣性思維,其數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或提高,在遇到復雜抽象的題目時,仍缺乏主動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照義務教育數學學科課程標準要求,數學作業的開發與布置應注重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開展分層作業模式,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既要綜合考慮學生現有基礎水平,又要給予學生充分選擇、應用知識和提升自我的機會,使所有學生的解題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強。但是在實際布置作業時,不少教師缺少對數學作業量與質的把控,給所有學生布置難易程度相同的作業,忽略了學生的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分層次訓練,造成學困生不會做、學優生都會做的情況。這種不科學的作業布置形式容易影響學生學習進度和自我評估效果,進而阻礙學生后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把教材課后習題或課堂上的經典例題作為唯一的作業范本,這種作業內容雖然能幫助學生快速鞏固理論知識、檢驗課堂學習成果,但對學生而言缺乏鍛煉性和實踐性,學生只能通過回憶課堂知識計算題來掌握知識點,缺少對所學知識的靈活變通和創新應用,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強烈要求和督促下,學生被動地運用公式去計算題目,對于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實際應用的認識不足,而且缺少對系統知識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增強,學習效果不甚理想。
依照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應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育其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健康個性。“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育人作用進一步得到強化,要求堅決杜絕“家長幫做作業”的現象,鼓勵教師布置個性化作業。但是很多教師對個性化實踐作業的認知不夠,他們普遍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育尚不成熟,需要正確引導才能完成實踐任務,在布置一些實踐探究、互動體驗類的作業時,強烈要求家長全程參與,這使得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難以真正發揮創造力和自主性。另外,有的教師習慣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忽略了對實踐探究類作業的設置,這種作業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應在實際生活中擁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自覺地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應對生活難題,在實踐探究中增強理解能力、思維判斷和創新能力,并且從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絕不能簡單地講概念、套公式,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興趣引導和習慣培養。在“分數的四則運算”課后作業布置方面,要讓學生感受到分數四則運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提醒他們注重運算順序、運算規律的適用條件,最終達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身心發育特征,選擇貼近現實生活、豐富有趣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玩。其中,游戲探究類作業模式具備一定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深受學生喜愛。
比如,教師在講解四則混合運算時,可以在課上先講授一些基礎知識,如四則混合運算遵循先括號內后括號外、先小括號后中括號再大括號的計算順序,沒有括號要遵循先乘除、后加減的計算順序,同級運算遵循從左到右的計算順序等。其次,在課堂鞏固環節,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比賽題目供小組同學搶答,回答正確的同學獲得小紅花、小獎章等。最后,教師可以開展“我是小小老師”互助探究類游戲,鼓勵那些先解出正確答案的學生為其他學生講解做題方法,以促進學生互助交流,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進友誼。
“雙減”政策強調作業設計應發揮診斷、檢測、鞏固和分析學情等功能,指出各科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依據學生學情、年齡特點和科目學習規律,實現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雙減”背景下,分層作業、針對性作業、個性化作業等模式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做好學生學情分析,關注不同學生的基礎差異,為學生制定不同難度的作業。教師還可以利用最近發展區理念,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當難度的挑戰性題目,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有的放矢。
比如,教師可以設置基礎題、提升題、拓展題或拔高題,分別對應基礎一般、基礎較好、學有余力的學生。其中,基礎題適用于全體學生,學生通過訓練強化對分數四則運算知識的學習,題目可以設置為難度一般的典型例題。提升題適用于部分基礎中等偏上的學生,他們在熟練掌握基本題型后想要進一步拓展解題能力,教師應重視他們的解題自信心和主動性,可以布置一些解題過程較復雜的作業題。而拓展題或拔高題適用于那些基礎較好、理解能力強、解題速度快、學有余力的學生,他們在掌握基礎題和提升題后有足夠精力和信心去挑戰有難度的題目,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形式多變、難度較大的作業題。教師要充分結合理論教材、學生知識水平,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確保全體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依據小學數學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四則運算時,要掌握基本的運算順序、運算定律,還要學會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知識,不斷創新解題思路,促進思維發散、拓展,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所以,教師要依托實際案例去授課講授,便于學生理解和思考。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讓學生解答,比如,小明過生日,邀請了3位同學來家里做客,小明媽媽準備了12寸的大蛋糕,并將蛋糕分為7份,小明吃了這個蛋糕的,其他每位同學各吃了這個蛋糕的,請問小明和他的同學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還剩下幾分之幾?這種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作答,提高學生的認知、分析能力。此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可以創設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探究情景,幫助學生高效理解和應用所學,并豐富其內心情感。比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調查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將調查結果分為不了解、了解一點、基本了解、非常了解四種情況,然后根據調查人數和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并進一步思考垃圾分類的推廣和改進建議。
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科間的有效融合,通過搭建起不同科目在知識邏輯、實踐應用和育人理念等層面的普遍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數學理論的認知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分數四則運算的章節內容特點,設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主題,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相融合,以此作為優化作業設計的重要思路,最終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
比如,教師可以結合手工課形式,以“中秋佳節吃月餅”為活動主題,鼓勵班級學生進行自由分組,組內人員分工合作、發揮各自創意,制作不同口味的月餅,并由教師帶領學生分別品嘗每個月餅的,然后大家舉手表決選出最好吃的月餅,并計算不同口味的月餅還剩下幾分之幾。在活動結束后,學生要將剩下的月餅帶回家給家人品嘗,記錄家庭成員各自品嘗了月餅的幾分之幾。這類趣味性的探究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了學生審美意識和思維能力,還幫助學生發展了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總之,新時期小學作業改革應著眼于“雙減”政策要求,以“提質”“增效”為教學原則,不斷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提高學生實踐綜合能力。教師應當重視作業設計體系,立足于教材內容,合理把握政策導向和育人目標,優化作業布置結構,不斷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并且能夠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