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摘 要:本文結合近年來劇本殺行業的發展情況,對我國主管部門出臺的監管新規進行了梳理歸納,指出了目前劇本殺內容管理存在的幾個問題,并從頂層設計、監管方式、引導扶持、行業自治等方面提出規范劇本殺行業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劇本殺 劇本娛樂 監管 治理
近年來我國劇本殺行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出現了內容失序等不良現象。我國主管部門秉承包容審慎的管理思路,采取告知性備案等創新舉措加強劇本殺行業的監管,但也存在著政策法律依據不足、監管環節缺失、具體規則不細化、鼓勵扶持政策缺位等問題。本文將從重視頂層制計、完善監管方式、重視引導扶持、加強行業自治等方面提出行業監管的未來路徑。
一、我國劇本殺行業的發展現狀概述
隨著2016年推理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的熱播,具有強烈社交互動屬性的沉浸式體驗劇本娛樂活動(即“劇本殺”)適應近年來的消費需求,不斷受到國內市場的青睞,逐漸從線上走向線下,行業取得了快速發展。據相關報告測算,我國劇本殺行業的市場規模已超百億元,并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
(一)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我國劇本殺行業已初步建立起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劇本創作者、中游的劇本發行商和劇本分發平臺,下游的線上游戲APP、線下實體門店以及玩家,產業分工更加細化。部分企業還從劇本分發向劇本創作、行業培訓、版權運營等上下游環節拓展。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等劇本殺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不少企業還以劇本為核心資源,加大對劇本版權價值的挖掘運營力度,將劇本內容與影視、游戲、小說、動漫、劇場、文旅、博物館等相結合,開展多元化經營,形成了IP授權產業鏈。
(二)內容失序現象擾亂行業發展
隨著劇本殺行業的快速發展,內容失序現象也更加凸顯,成為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創作能力有待提高。劇本殺行業以內容為核心資源,對優秀原創劇本有著巨大的需求量,但作者的創作能力參差不齊,缺乏專業的劇本創作者,導致優秀劇本內容比較稀缺,劇本創作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二是審核把關機制欠缺。行業主管部門對劇本內容存在監管盲區,企業審核意識不足,為追求經濟利益,一些劇本充斥著恐怖、暴力、血腥、色情、封建迷信、篡改歷史等不良內容,對消費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群體產生了消極影響。三是侵權盜版現象頻發。行業內尚未形成尊重版權的氛圍,普遍存在著無授權改編、抄襲、洗稿等侵權行為,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市場秩序。由于舉證困難、維權知識不足、訴訟時間長、賠償數額少等原因,權利人很少通過法律途徑維權,自身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我國劇本殺行業監管新規的探索
針對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級有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大了對劇本殺的監管力度,在行業治理方面開始進行探索和嘗試。2021年以來,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重慶市文化與旅游協會等各級行業協會先后成立了劇本殺行業組織,在內容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各地宣傳、掃黃打非、文化執法等部門也通過摸底調查和專項檢查,加強對行業發展的指導。2022年1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印發了《上海市密室劇本殺內容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上海《暫行規定》),成為全國首個正式將劇本殺納入管理的城市,遼寧、天津等地也積極推動劇本殺行業管理政策的出臺。[2]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應急管理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了《關于加強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五部委《通知》),標志著我國正式從國家層面將劇本殺這一新業態納入監管范圍之內。當前我國對劇本殺行業的監管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堅持包容審慎,實施登記備案管理
劇本殺作為文化新業態,是一個以小微企業為主體的行業。如何在加強行業監管和激發市場活力之間尋找平衡,是促進劇本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針對這一特點,我國對劇本殺并沒有采取傳統的準入審批管理模式,而是實施登記備案管理的方式,將監管的重點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有利于為企業擴大投資增強政策預期。
根據規定,劇本殺企業應向市場監管部門辦理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將經營范圍登記為“劇本娛樂活動”,并向文旅部門對經營場所和所使用的劇本清單進行告知性備案,劇本備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作者、簡介、適齡范圍等信息。其中,五部委《通知》規定需提供劇本內容的故事梗概;而上海《暫行規定》則對備案的內容要求更為細致,包括故事背景、劇情、角色介紹、人物對白等劇本的詳細內容以及版權合法性聲明。主管部門還對劇本備案實施動態管理,對于新增劇本或者內容發生實質性變化的劇本,要求再次提交相關基本信息進行備案。
為減少對劇本殺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影響,主管部門還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利用技術手段簡化優化備案流程,全部備案工作均通過相關網絡平臺進行,實現不見面、無紙化、一站式網上備案,大幅壓縮企業的備案時間,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
(二)明確內容底線,強化經營主體責任
主管部門要求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堅持正確的導向,應當使用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劇本,對劇本內容劃定了明確的“底線”和“紅線”。五部委《通知》要求劇本娛樂活動不得含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娛樂經營場所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禁止的內容。上海《暫行規定》則明確了劇本及故事情節中不得出現的十大類情形和經營活動中不得實施的四大類行為。
五部委《通知》和上海《暫行規定》均強化了劇本娛樂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要求其建立內容自審制度,對劇本及其表演、場景、道具、服飾等進行內容自審,承擔起把好劇本內容第一道關的責任,確保內容合法合規。此外,劇本娛樂經營場所還應當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實行誠信守法經營,不得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關注重點人群,加強未成年人保護
劇本殺的消費人群以年輕人為主,特別是學生群體的占比較高,劇本殺內容又多以推理、懸疑為主,且年齡越低越喜歡恐怖類劇本。[3]在當前監管不健全的情況下,不少劇本存在恐怖、靈異、暴力、血腥、色情等打擦邊球的情節,難免對廣大未成年人帶來負面影響。為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五部委《通知》也建立了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對劇本實行年齡分級管理。要求使用的劇本應當設置適齡提示,標明適齡范圍,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不適宜其年齡階段的劇本內容;設置的場景如不適宜未成年人的,也應在顯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
二是限制未成年人的娛樂時間。劇本娛樂經營場所應當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要求,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政策還明確了未成年人可以參與劇本殺的具體游戲時間,除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外,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劇本娛樂活動。
(四)明確職責分工,形成協同監管合力
五部委《通知》明確了相關主管部門的職責分工,建立起協同監管機制,對劇本殺行業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中,文旅部門主要負責劇本內容管理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公安機關負責場所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查處相關違法犯罪活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消防部門分別負責場所的消防驗收備案和監督檢查工作;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劇本殺企業的登記注冊工作。上海、遼寧等地也明確了治安、消防、衛生等部門對劇本殺經營單位負有依法指導、管理和處罰的職責。
三、我國劇本殺行業監管面臨的問題
劇本殺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國在監管思路和模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在行業治理方面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做法,但由于目前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監管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政策文件法律層級較低,備案管理法律依據不足
目前我國對劇本殺行業進行規范的國家層面政策文件為五部委《通知》,地方層面文件為上海、遼寧等地出臺的暫行或試行規定。從法律層級來看,這些政策規定均為規范性文件,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行業管理具有約束力,但在規范行政行為、形成制度性管理規則、為行業提供較為穩定的政策預期方面,規范性文件不如部門規章或地方政府規章那樣明確,不利于劇本殺行業管理的規范化和法治化。
為加強對劇本殺行業的監管力度,五部委《通知》和上海、遼寧等地的規定均對劇本內容實施備案管理,對這一文化新業態采取較為審慎包容的監管模式。雖然對于劇本進行備案旨在進行事中事后監管,但設置這一備案的法律依據依然是效力層級較低的規范性文件,目前學界對于規范性文件能否設定行政備案仍存在不同觀點。[4]而在五部委《通知》中援引的《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和《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等法律層級較高的行政法規中并未有要求劇本備案的有關條款。其中,劇本殺經營場所屬于《娛樂場所管理條例》規定的游藝場所,但該條例并未規定游藝場所使用的劇本需要備案;《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則只是針對為公眾舉辦的現場文藝表演活動,劇本殺雖然具有一定的表演元素,但僅為游戲體驗的一種形式,與傳統意義上的文藝表演并不相同,范圍也僅局限于少數體驗者本身而非社會公眾,因而也不適用該條例的審批條款。從現有法律法規條文來看,對劇本殺進行備案管理缺乏比較明確的上位法律法規授權。
(二)側重對線下實體店管理,線上環節監管權責不明
我國劇本殺行業市場主體既包括線上APP平臺,也包括線下實體店。線下實體店以提供劇本和游戲場所為主。而線上平臺除了游戲之外,還有作者簽約、創作投稿、劇本交易、版權運營、門店推廣、線下組局等功能,并且具有去中心化和跨時空的特點,對以屬地管理權為邊界的傳統監管方式形成了挑戰。[5]
長期以來我國對文化市場主要采取以場所為分類分別進行規制的監管模式[6],導致不能將文化新業態的所有市場主體納入管理范圍。目前劇本殺監管也存在這一問題。五部委《通知》規定文旅部門負責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內的劇本娛樂活動內容管理,更加側重強化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的主體責任,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劇本娛樂經營場所,而非整個劇本殺行業。因而,我國目前對劇本殺行業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線下的實體經營場所,管理權責屬于文旅部門也比較明確,但對于線上APP的管理權責屬于哪個部門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對線上環節的劇本創作、發行交易、游戲娛樂等的監管存在漏洞。
在當前管理實踐中,有觀點認為線上劇本殺與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網絡出版形式比較接近,應納入《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的管理范疇,開展相關服務需要通過前置審批取得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但目前國家出版主管部門尚未出臺針對線上劇本殺的明確規定,也未明確其屬于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何種網絡出版形式,因而仍屬于懸而未決的問題,而且照搬網絡文學與網絡游戲的管理方式是否適合線上劇本殺實際發展需要仍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
例如,如果將劇本殺APP界定為網絡游戲,則應該在上線前取得游戲版號,但劇本殺APP又不同于網絡游戲APP,其性質更類似于多個劇本內容的集合平臺,并會經常對劇本內容進行更新,明顯區別于網絡游戲APP一般僅提供一款游戲的特點。如果按照游戲管理的有關規定,當游戲內容發生明顯改變時應重新履行審批手續,劇本殺APP每次上線新劇本則均應重新申請版號,無形中增加了劇本殺企業的運營成本,而且也會導致線上劇本前置審查要求明顯高于線下劇本實行備案的規定,造成線上和線下劇本內容管理方式寬嚴不一的現象。
(三)劇本審核規則不夠細化,內容自審制度實施困難
現行政策對劇本內容進行嚴格管理,要求經營企業建立內容自審制度,主管部門對備案內容進行檢查,但僅僅是對劇本禁止包含的內容做出原則性規定,對于具體內容如“宣揚淫穢、色情、賭博、暴力”“違背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等界定的標準仍不夠明確,缺乏可供參考的內容自審或監管細則,特別是對于一些“推理本”“恐怖本”等劇本類型在合法與違規之間的界限更加不容易界定。
五部委《通知》也把未成年人保護作為監管的重點,在適齡范圍和游戲時間等方面做出了嚴格要求,但在具體實踐方面仍缺乏指導細則。例如,在如何對劇本的適齡范圍做出劃分方面沒有設置更為詳細、具有操作性的統一規則,劇本經營娛樂場所只能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判斷,既不利于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也可能由于經營者自審專業性不夠存在誤判,將不適宜的劇本提供給未成年人;對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方面也沒有具體規范,在設定游戲時長、APP如何對接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設置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
當前我國對劇本殺實施的主要是事中事后監管,劇本合法合規主要依靠劇本殺經營企業開展自審。確保企業自審順利開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自審制度,包括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相關專業能力的審核人員,并建立適應內容管理需要的相關技術監管措施。相較于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等企業,劇本殺企業目前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企業規模不大,以小微型企業為主,尚未出現頭部企業和全國品牌,建立自審制度需要增加資金、人力和技術投入,對于小微型企業來說無疑增加了經營成本,影響了內容審查的積極性。同時大多數企業自審水平也不高,現階段審查也更加側重在故事性、邏輯性、體驗感等娛樂體驗方面,在內容合規審查方面缺乏專業人才,導致企業內容自審往往流于形式,無法有效發揮對劇本內容合規性審查的作用。
(四)重管制規范輕引導保護,缺乏鼓勵扶持政策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而不是“文化產業管理法”,對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定位十分明確。國家有關部門起草的《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也在鼓勵創作、人才保障、金融財稅扶持等方面做出具體構想,因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重心將放在“促進”方面,通過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引導,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劇本殺企業大多數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既面臨精品劇本匱乏、內容不規范、侵權盜版頻發等內容困境,也存在盈利模式比較單一、版權價值多元開發力度不夠等運營難題。我國對劇本殺行業監管的最終目的是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促進文化繁榮和健康有序發展,而不是“管小管死”。因此,行業主管部門除了要進行規范管理之外,也需要對企業進行引導和扶持。當前我國雖然已經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制定了劇本殺相關政策,但主要是一種“負面清單式”的管理方式,即側重從內容合規角度對行業進行規范和約束,而在鼓勵引導優秀原創劇本創作、建立劇本版權保護機制、制定財政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尚未出臺具體措施,缺乏一種“正向引導式”的扶持機制,無法滿足企業提高創作能力、維護自身權益、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現實需要,也不利于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培育新興業態進一步壯大。
四、我國劇本殺行業監管的路徑構想
我國劇本殺行業發展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社會各界對這一新生事物的認識還很不夠,必然導致監管制度存在不足之處。今后應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堅持管理和發展并重的方針,形成政府監管與行業自治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協調推進。
(一)重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法規
對劇本殺行業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管,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強監管制度的頂層設計。應對這一新業態的發展規律和行業特點進行深入研究,重點研究劇本殺的內涵外延、屬于何種文化形態、與現有監管對象有何異同等問題,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總結現有監管實踐的經驗和問題,確立既能實現有效管理、又適應產業發展的監管思路,明確監管的主體、對象、范圍、標準和程序,根據使用方式和傳播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管理[7],加強劇本殺行業監管頂層設計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在完善行業立法方面,要及時補齊政策法規空缺,通過立法使各項政策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一是對涉及劇本殺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對備案登記等創新型舉措做出規定,為行業管理提供明確的上位法律法規依據;二是推動制定專門的劇本殺行業管理部門規章,將目前行之有效的監管經驗做法和政策措施法定化,提高管理政策的法律層級;三是關注行業發展和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適時出臺規范性文件,細化具體管理規則;四是鼓勵各地制定地方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出臺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政策措施。
(二)理順監管機制,出臺實施細則
劇本殺行業兼有線上和線下兩個環節,涉及的行業主管部門較多,為提高管理效率,應進一步理順監管機制,改變條塊分割的傳統監管模式,打通備案登記、生產創作、交易流通、消費娛樂、場所平臺等各環節之間的監管壁壘,建立健全宣傳、新聞出版、文化、版權、網信、市場監管、公安、住建、應急管理等跨部門監管協作機制,厘清各部門監管事權,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形成分工有序、協調聯動的監管方式。
針對目前邊界模糊、執行彈性大的監管規則,應確定全國統一、科學合理、簡明易行的監管標準,明確線上劇本殺平臺的監管方式,統一線上線下執法標準和尺度,抓緊制定更加詳細的劇本備案指南、內容審核要求和未成年人適齡分級規范等細化措施,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和自審的可操作性,降低主管部門的執法成本和市場主體的遵從成本。
(三)加強正面引導,以扶持促發展
對劇本殺這一新業態,應堅持規范管理和促進發展并重的方針,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要重視對行業的正面引導,通過出臺各項鼓勵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堅持正確的導向,積極創作和使用內容健康、積極向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劇本,推動行業發展壯大。
一是通過實施精品劇本評選計劃,鼓勵優秀劇本的創作和生產,推出一批優質原創劇本,在行業內形成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加大版權保護力度,制訂劇本殺行業版權保護指引,積極引導權利人對劇本進行版權登記,開展劇本殺領域侵權盜版專項執法,查處和公布一批典型案例,推動版權行政執法與訴訟維權的有效對接,完善行業維權機制;三是加大對劇本殺行業的人才培養,定期組織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在政策法規、內容審核、產業運營、版權管理等方面提供幫助,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四是研究制定針對劇本殺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財政經濟手段扶持劇本殺企業發展壯大。
(四)鼓勵行業自律,推動行業自治
行業自律也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是政府監管的有效補充。我國一些協會在行業管理和行業自律方面已開展積極嘗試,積累了相關經驗,可供劇本殺行業借鑒。例如,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移動游戲內容規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等較為成熟、統一的實施細則,已成為行業主管部門開展內容審核的重要參考依據,在推動行業自律、配合政府監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應鼓勵各地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成立劇本殺行業協會、聯盟,成為溝通政府部門和從業者的橋梁,提升劇本殺行業的自治水平。一是制定完善行業標準和規范,通過發布自律公約和行業規范,組織開展劇本內容審核與自查,規范行業和會員的市場行為;二是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規劃和政策法規,制定發布劇本殺行業的內容產品和娛樂服務的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指引;三是在宣傳推廣、作者扶持、版權保護、內容創作等方面對劇本殺企業進行幫扶,充分發揮協會在信用評價、糾紛調解等方面的作用,維護行業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