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乙鑫



“我不是一個擅長站在岸上指揮的人,相反,我更喜歡走在隊伍中,與千軍萬馬一同沖鋒陷陣。”在羅天濤給自己的定位中,自己與老師之間更像一起創業、一起做夢的伙伴,因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北外蘇州附校)創校的這些年里,他們是在共同的價值驅動下,并肩走在一起的,也因為共同的生活記憶,讓這個隊伍更具凝聚力。正像羅天濤所說:“這是在一個又一個同甘共苦的日子里,結下的革命友誼。”
與教育的“浪漫”邂逅
為什么要做教師,一開始,羅天濤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反而是在做了語文教師幾年后,他開始喜歡上這個工作。他半開玩笑地說:“語文教師得到的優待可不少,比如可以在上班的時候讀讀小說而不會有不務正業之虞,可以在閑暇的時候信筆涂鴉而不會招人詬病,可以借批閱日記的機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不致發生誤會……”當然,這并不是教育帶來的快樂的全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擔負教書育人的責任,還擔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這樣的責任感、使命感又怎會讓他不充滿干勁?
與教育的邂逅是一個“浪漫”的過程。工作的前十年,羅天濤把自己比作自由快樂的“耕讀人”,那時,教書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讀書也是漫無目的,于是他讀史、讀哲、讀文、讀詩、讀自然、讀社會……對什么感興趣就讀什么,盡管當時工資并不高,他還是把三分之一的收入都用來買書。
教師的成長路上,離不開前輩的指路,羅天濤也不例外。而對他來講,與恩師“岳掌門”的相遇,何嘗不是一種浪漫?以至于現在身在蘇州的他,每每回想過往,都有想要脫下禮帽朝著常州的方向深深鞠躬的心情。
“岳掌門”,也就是常州名師岳亞軍先生,是羅天濤曾經的師傅,因為在工作室里,他總是變著法兒地對學員進行錘煉摔打,于是得到了“岳掌門”這樣一個稱呼。聊到這,羅天濤笑道:“拿什么來給岳亞軍先生打個比方?大概就像《士兵突擊》里A大隊的大隊長袁朗,每天不斷地用著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挑戰許三多們的承受極限,最后南瓜們成了最優秀的特種兵。”
岳亞軍先生的招式很多,比如開課亮相、同題異構、課外文本解讀,其中最狠的一招一定是讀《孫子兵法》,然后結合課堂教學寫兵法策略,這要求老師們不僅要把晦澀難懂的《孫子兵法》讀懂、讀透,更要在汲取《孫子兵法》思想精華的基礎上,總結出許多精煉實用、行之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羅天濤回憶說,這一招的威力不亞于讓他們吐了三斤血、割了十斤肉,他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啃書、啃骨頭。除此之外,岳亞軍先生的絕招也是層出不窮,三年來,他們幾乎每個月都要受這樣那樣的“集體性折磨”,卻也的確實現了自身蛻變與升華,當三年后捧出了《兵法策略與語文教學》這部沉甸甸的專著,當回望到自己過去三年積累的榮譽,老師們也才看到“岳掌門”流露出的人格魅力。
“現在想想,岳亞軍先生對我的影響絕不僅僅是專業上的指導,他在身體力行中所體現出來的工作作風,他在論文隨感中所表達出來的價值追求等,對我都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從教師到校長,我始終懷揣對教育的執著,與岳亞軍先生不無關系。”羅天濤感懷道。
以“生”為本
2014年,是羅天濤整個人生最重要的節點之一。這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蘇州籌建附屬學校,也就是后來的北外蘇州附校。新校籌備,急需優質教師的加入,而對于一直在公辦學校任教的羅天濤來說,加入這樣一所學校擔任管理職位是機遇也是挑戰。新的歷程,從教學到管理,羅天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破舊立新。
“任何的制度建設,其核心都要落到‘人上,把人的內在的能量引導出來。那在學校這個環境中,核心無疑就是學生,所以一切的組織制度都要瞄準學生發展這個點。”所以,羅天濤說,北外蘇州附校在組織架構的構建一定是以學生為導向,簡化程序,扁平化壓縮組織層級,使各層級的管理跨度處于一個合理的范圍,以快速響應師生需求。
學校的組織結構分為學部、服務部和中心組織三條線,學部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年級工作組,這個是前線指揮部,年級的教學、德育、活動、后勤都由年級工作組統籌管理。“我們要求年級工作組要沉在學生中間,所以年級工作組責任最大,活力也最足。”羅天濤講道,學部需要全力以赴撲在教學上,就需要從非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所以服務部,包括行政服務部、教學服務部、招生宣傳部和后勤保障部,就主要承擔非教學任務,彼此分工合作。此外,學校專門成立了課程與教師發展中心、外語特色建設中心、中國傳統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等,把一些專業性和特色性強的工作統籌起來,由專業突出的骨干教師進行專門管理,把特色工作做得突出,把品牌擦得更亮。
“一個校長理念再好,也不如一張實實在在的課程表。”羅天濤介紹說,幾年實踐基礎上,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已經基本形成四個特點:國標課程校本化、選修課程超市化、特色課程鏈式化和實踐課程常態化。以初中年級為例,學生三年的必修課程有二十多門,包括形體、舞蹈、足球、STEM等,每天還有一個小時的選修課程,涵蓋體育、藝術、科學、文化四類50余種,就像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供學生自由挑選。
常規課程以外,北外蘇州附校每學期安排三到五天的綜合實踐課程,舉辦如野外生存訓練、城市探索、中原文化尋根、名山登頂、圣賢瞻仰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將課程延伸到校外。綜合實踐課程是學校的特色之一,對于課程的意義,羅天濤解釋道:“學生的學習活動豐富多彩、活潑生動,很多孩子的天性就被釋放出來,覺得學習不再那么單調枯燥。”
課程要取得預期效果,教師就需要嚴格按照課程安排教學,不增加課時、自習課不允許侵占、學生選修課程時間不允許進行主課輔導、作業時間按規定布置和收發,尤其寒暑假減少書面作業的布置,更多的是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論文寫作。要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那么課堂質量就得抓起來,為此,學校落實教師集體備課、推門聽課,開設教學比武、教學大會,匯集精品課堂案例,建設校本優質資源庫等,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大幅提高課堂質量與水平。
保持成長的姿態
從教師成長為校長之后,身份轉變讓羅天濤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就是時間變得局促了,尤其在一個十五年一貫制學校,每個學段的特點各不相同,招生、宣傳、國際教育、德育、體育、藝術等,各項工作都需要他負責,還有其他很多臨時事務和對外協調工作,需要隨時切換頻道,一年到頭,其實并沒有多少可以休息的時間。但是身在校長崗位,自我提升卻也不可或缺,只有不斷學習才可以把準方向,不在叢林中迷失。
時間從哪里來?羅天濤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三余“時間:課余、會余、飯余,即每天上完課后、開完會后、吃完飯后,將短暫的閑暇時間利用起來,讀書、靜思、寫寫心得,每天堅持一點,積累起來就是對于自我的修煉。
一個校長最核心的領導力是什么?羅天濤給出的答案,是價值塑造力,就是把學生塑造為有價值追求的人。“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價值來源于歸屬和獻身高于自我的事物,我們必須意識到尋求價值更能讓人有奮斗感和成就感,也才能真正激發各種要素的力量。”因此,羅天濤認為校長領導力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把學校打造成一個能量場,讓身處其中的人都奮發向上,在這里大家彼此激蕩,相互成就,激發內在的力量和感受奉獻的喜悅,一個沒有活力與朝氣的學校,校長的領導力也就無從談起。
而羅天濤也深知,校長領導力的提升,離不開個人的不斷學習與扎根。他喜歡讀書,因為讀書是改變一個人知識結構和精神面貌的最佳捷徑,平日里,讀書是他獲取知識最主要的來源。但是個人關起門來學習肯定不夠,即使工作繁忙,羅天濤也不放過任何研修機會。去年,他報考了由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聯合開辦的國際教育領導力課程班,學習國際化教育的先進知識與理念,并在與各位教育行業的同仁開展交流合作中拓寬專業視野。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校長領導力無論通過何種方式提升,最終都需在學校的變革實踐中得到印證和落實。”羅天濤表示,未來,他計劃在國際高中擬定一個針對學生價值塑造的項目,這個項目分為三大計劃:伙伴計劃、導師計劃和社區計劃。伙伴計劃即在高中三年進行學科學習的自我探索,探尋自己真正喜歡的學科,然后把志趣相投的伙伴集合起來,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導師計劃則是校內校外找到匹配的專業導師,在學生真正喜愛的領域里給予一些引領和幫助;社區計劃則需要把學生領到社區、工廠、公司去,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對未來的專業選擇和職業方向有一個基礎的體驗。
“只有學生的學習與周圍的世界聯系更加緊密,這種學習才會讓人覺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學習的動能也才更足。”新的項目,具有很多未知的挑戰,但羅天濤相信,學生是有潛能、有希望、有追求的,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學生就可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帶給我們更多的成長的驚喜。
校長對話
本刊記者: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校工作開展的基礎,您認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的構建,哪些因素是關鍵?
羅天濤:校園人際關系涵蓋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我認為所有人際關系的核心在于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同,很難取得共識,同事而不同德,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很難建立。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切為了學生,教師的職業定位就是在學生今日之愛戴與未來之追憶中,享受富有樂趣和挑戰的教育人生。
其次,是要有共同的愿景和明確的奮斗目標,我常常講,學校像船隊,大家坐在同一條船上劃船,是有共同目的地的。如果學校的目的地是A,而個體的目的地是B,那么這條船永遠到不了A,這樣必然會引起矛盾。教師、學生和家長在入校之前,都要充分了解學校的愿景和奮斗目標,認同后再選擇,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再次,我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是通過共同的奮斗最終取得成就而自然產生出來的“革命友誼”,絕不是通過吹拉彈唱粉飾營造。人的最高需求在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學校只有想方設法讓團隊有夢、追夢,最后實現夢想,才能建立真正緊密牢固的關系。所以,我這些年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領團隊去打一個又一個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