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襄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襄陽 441400)
近年來,關于化工行業安全生產事故報道層出不窮,2020年8月3日湖北仙桃藍化有機硅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死亡6人、受傷4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344萬元。次月天門楚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28”較大爆炸事故死亡6人、受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542.5萬元。2021年6月15日湖北錦潤新材料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59.08萬元……
化工行業是我國的基礎制造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著國家的國計民生的發展。但是由于化工行業生產工藝和原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危險性高于其他傳統制造行業,管理不當、設備問題、違規操作和員工素質低是化工行業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1]。化工企業安全生產事故不僅會給企業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會因群死群傷現象嚴重影響社會和諧安定。
第一,部分化工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理念和法律意識薄弱,缺乏底線思維。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將經濟效益擺在第一位無可厚非,所以公司主要負責人對安全投入是能少則少,各項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安全管理人員配備不到位、三級安全教育不到位、應急救援設施配備不到位,甚至有的化工企業生產產品和安全評價報告嚴重不符。反觀國有企業,雖不存在刻意減少安全投入現象,但是部分企業主要負責人為了個人業績和政治資本盲目定目標、盲目未批先建、盲目趕工期、盲目試生產。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安全理念和法律意識薄弱、缺乏底線思維。
第二,部分化工企業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機構和專業的安全技術人員。現在部分小型化工企業由于人員較少不具備設置安全管理機構條件,僅口頭指定某部門代管安全。即使是部分中大型化工企業也由于薪資待遇問題很難招到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專業安全管理人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
第三,大部分化工企業一線崗位員工素質不高,對危險化學品知識更是匱乏。化工行業現階段仍然是中小型化工企業居多,無論是在薪酬、福利、職務晉升渠道等方面均沒有足夠的條件聘用符合化工專業的一線崗位人員,大多以當地農民工為主。這就決定了現場操作人員安全素質較低,不了解崗位安全職責、崗位操作風險、崗位應急處置,僅僅是機械性地懂得如何投料、如何裝卸、如何操作閥門等,偶爾還存在違章操作或野蠻操作現象。
第四,部分化工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形同虛設。筆者在對當地園區化工企業進行檢查或交流過程中發現很多小型企業安全標準化體系并未運行,只是為了取證。制定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也只是存放于檔案柜中,并未發揮出任何實際性作用。
第五,安全意識轉變困難,“三管三必須”得不到落實。新《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規定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2]。現階段大部分化工企業員工仍然錯誤地認為所有安全相關的事情都是安全管理部門的事情,根本無法履行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因此現在解決思想認識差距問題,要比解決具體問題更為重要。
綜上所述,現階段部分化工企業主要負責人缺乏法制意識和底線思維,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不健全,一線崗位員工安全素質較低,安全管理制度和體系流于形式,各層級員工安全管理思想轉變困難。因此企業實際生產操作過程中各類違規操作層出不窮,容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3]。
我國對于本質安全研究并不是從最危險的化工行業開始,而是起源于20世紀中期電子產品的可靠性研究。明確提出本質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紀末期。我國石油行業對本質安全的定義是指通過追求人、機、環境的和諧統一 ,實現系統無缺陷 、管理無漏洞、設備無故障。實現本質安全型企業 ,要求員工素質、勞動組織、裝置設備、工藝技術、標準規范、監督管理、原材料供應等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每一個環節都要為安全生產提供保障[4]。
目前所見的期刊論文大多圍繞本質安全的理論方面展開,并主要是針對煤礦企業本質安全展開研究,鮮有針對化工企業的本質化安全管理研究。目前我國化工行業高速發展,并且安全生產形勢非常嚴峻,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就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甚至威脅到周邊人員的生命健康。所以研究探索本質化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既能提高化工行業安全生產水平,又能提高整個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如何在化工行業推行本質安全管理?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徐克總工站在安全監管的角度總結提出了“12345”安全工作法,即選擇一套安全體系,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壓實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一線員工三類人員職責,提升安全四知卡規定的四種能力,加強常規作業KYT訓練、非常規作業清單、設備健康檔案、特殊作業全程錄像和重大隱患整改溯源五項管理。
筆者站在企業安全管理角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改,總結提出新的“12345”本質安全管理模式,即:一個體系、兩道防線、三類人員、四種能力和五項管理。
現在各個化工企業由于生產經營的需要引進了許多安全管理體系,比如安全生產標準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等,但這些體系未進行相互銜接和融合,經常就是兩張皮的存在,徒增管理人員工作負擔。
筆者建議以安全生產標準化為核心體系,將其他體系內容進行融合。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旨在預防事故,是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途徑[5],是有效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6],實現本質安全管理的根本途徑。通過建立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規范一線崗位人員安全操作,使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符合法規、標準的要求,生產經營活動達到最佳秩序和狀態,并持續改進和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可持續發展[7]。至于如何將安全生產標準化落到實處,這就需要各化工企業設置專門的部門,將安全標準化體系作為一項基本的、復雜的、長期的“生命工程”來建設,并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安全標準化的有效性。
2021年9月1日實施的新《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要求生產經營單位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筆者在本文提出的兩道防線正是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兩道防線
風險分級管控是以“兩個清單”(設備設施清單和作業活動清單)為基礎,組織各部門專業管理人員和一線班組長共同參與,從源頭上對轄區內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進行系統辨識,并利用JHA+LEC等方法對風險進行分級,并分別從工程技術、個體防護、管理措施、培訓教育及應急處置五個維度制定管控措施,確保各類風險受控,杜絕事故隱患。
隱患排查治理是將風險管控過程中出現的缺陷和失控環節進行排查,提前將隱患徹底消滅,杜絕發生事故。因此,各化工企業只需要做好各類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的風險管控工作,安全隱患就不會形成。一旦發現事故隱患立即治理就不可能引起事故。要通過建立雙重預防工作機制,確保每一類風險受控,將所有隱患和事故都扼殺在萌芽狀態。
筆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三類人員指企業主要負責人、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以及特種作業人員(包含特種作業人員和特種設備操作人員),他們的安全決策水平、安全管理經驗和安全操作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公司的安全,也關乎社會的穩定。一是加強三類人員教育培訓,嚴格落實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確保其依法具備自身崗位所需要的安全生產知識和安全管理能力。二是壓實三類人員安全職責,加強責任追究。凡因從業人員違章作業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負責人、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以及特種作業人員未經培訓考核合格上崗的,對主要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員,一律從嚴處罰。
四種能力即知道崗位安全責任、了解崗位安全風險、熟悉崗位操作規程、熟練崗位應急處置。各化工企業要根據崗位涉及物料特點和具體設備操作內容,在了解崗位風險的基礎上,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研究討論,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操作規程、應急處置卡和風險辨識卡,并張貼于車間的醒目位置,時時提醒一線員工安全作業,打通安全生產最后1米瓶頸。并對一線員工開展“四知卡”宣傳培訓和崗位達標考核,確保每個員工對各自崗位“四知卡”熟知熟會,讓每個崗位的員工都知曉自身崗位危險在哪里,該如何對危險源進行防范和管理。
3.5.1 推行事故隱患整改溯源“五落實+三層次”
隱患整改“五落實”是指發現事故隱患以后,公司要立即進行安排部署,整改隱患做到“五落實”,即落實整改部門責任人、整改方案、整改時限、整改費用、整改過程中的預防措施。
隱患整改“三層次”如圖2所示,即“立行立改、舉一反三、追根溯源”。“立行立改”指對查出的隱患進行直接整改,查出什么就整改什么,一一對應。“舉一反三”指對照已查出的隱患,在企業全域開展同類型同類別隱患的排查和整改,是一和多的關系。“追根溯源”指分析已查出的隱患產生的原因,即將已查出的隱患作為結果,找出引起這些結果的原因,然后針對原因再采取制定修訂制度、變更管理、開展培訓和演練、改善管理和技術等措施,提前管控風險,嚴防同類型同類別隱患反復出現。

圖2 隱患整改三層次
3.5.2 創建獨具特色的安全文化體系
安全文化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發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將安全管理的重心從物的不安全狀態轉移到人的不安全行為上,期望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
化工企業可以根據公司安全生產的特點和內、外部的文化特征,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孕育出具有公司和行業特色的安全文化,依賴行為文化、意識文化和氛圍文化來提高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遵章守紀的自覺性,逐漸消除“三違”現象。
3.5.3 開展常規作業KYT(風險預知訓練)
KYT管理法此前多用于汽車生產行業,指通過小組討論,確認某項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并針對危險因素制訂具體對策,設定小組作業行動目標,避免事故發生。化工企業作業活動當中有不少是危險性作業,危險性作業不等于不安全行為,不安全行為是違規行為,而對于危險性作業,即使是不違規,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通過引入KYT管理法,可以讓一線員工熟悉崗位存在的風險,掌握控制方法,消除存在的隱患,達到安全生產目的。
3.5.4 開展班組標準化建設
班組是企業的細胞,班組安全生產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安全生產。調動班組安全生產管理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效減少“三違”,消除隱患,提高人—機—環境系統本質安全化水平。化工企業可以結合法規要求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各專業、班組崗位設置情況制定各專業、班組、崗位的標準化體系[8]。
本文以列舉一種方法,具體如下:一是管理標準化。安全管理標準化班組創建的內容可概括為“5831”模型。“5項基礎”即崗位職責、制度規程、教育培訓、安全臺賬、設備設施。“8大支柱”即作業前準備、班前會、風險辨識、隱患排查治理、操作管理、操作過程控制、操作現場管理、標準化操作。“3項支撐”即安全管理活動、職業健康、應急處置。“1個目標”即零三違、零隱患、零事故。二是操作標準化。各一線操作崗位有科學的、具體的、明晰的安全操作規程,每個崗位按操作程序、動作標準進行標準化作業。三是作業環境標準化。相同崗位的作業環境要做到規范、一致,作業現場基礎設施完善、安全防護設施、報警裝置齊全可靠,安全通道暢通,工作條件良好。
3.5.5 加強工藝過程和生產設備風險管控
工藝過程和生產設備本質安全是實現化工企業本質安全的關鍵。一是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從根源上找出工藝過程中可能潛在的危險,從而消除或減小工藝過程設計時未能考慮的危險。然后結合傳統安全評價方法,找出系統中的危險源,增加安全措施,運用過程安全管理、風險管理計劃等先進管理方法,把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9]。二是可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找出裝置或設備在設計時未能消除的危險源,適當添加保護層,使設備具有較完善的防護和保護功能,以保證設備和系統能夠在規定的運轉周期內安全高效地運行。同時,對設備實施風險管理,運用RBI、RCM、RAM、SIL、故障自愈調控等技術在設備層面上降低風險,這是保證工藝、防止事故的主要手段[10]。
綜上所述,“12345”安全管理模式,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落實安全責任制和管理制度,利用科學的安全管理方法提升化工企業整體安全管理水平;通過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兩道防線將預防事故關口前移,將事故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通過壓實三類人員安全職責,降低化工企業安全決策、管理和操作出錯的風險;通過全面提升基層操作人員四種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化工企業防范化解風險能力;通過五項管理措施在生產中實現零違章、零隱患、零事故,使得化工企業能夠安全穩定地運行下去,并為化工企業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