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楠,劉麗娟,單鈺晟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行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新的時代背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資源[1-2]。國內諸多學者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策略融合開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豐富成果。李紅莎(2022)[3]認為,農類大學生作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培育與提升其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十分重要。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可為加快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進程提供強勁動力,也從側面促進了農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陳靜穎等(2021)[4]以莆田市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專業特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提出了“互聯網+海產品”營銷等模式,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步伐。基于此,依托實際案例研究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策略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意義。
大學生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將自身的思維理念和專業知識引入鄉村建設[5-6],構建新模式、開發新農業、推廣新技術,從根本上激發鄉村發展的活力,打造“農”字特色項目,延長農產品價值鏈,形成高效的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7]。
首先,大學生返鄉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可以在文化方面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勤勞艱苦、樸實無華的特點,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有力推進高效、快速的鄉村文化建設方案,對堅定文化自信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鄉村生態建設方面,秉持自然綠色的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鄉村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改善鄉村傳統生活方式,盡可能將低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生態目標,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鄉村生態系統。再次,大學生具有敢為人先、樂于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可以在基層黨建工作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通過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有效運行保障機制,培養一批思想堅定、信仰純潔的基層黨組織和優秀的黨組織書記,提高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構建更加有效、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新機制和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
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目的是培養一批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切實解決行業領域目前存在的難題,提高生產效率。大學生在本專業進行創新創業,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創新精神[8]。大學生選擇返鄉創新創業,既是時代背景賦予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又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響應。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加強現代化鄉村建設各行業對創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為大學生返鄉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機遇和平臺。大學生在這個廣闊的平臺能夠施展才華、學以致用,將自己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塑造的創新精神運用到鄉村經濟建設中。為了契合鄉村建設的實際需求,還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相結合,從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創業過程中,大學生通過自身的能力和知識取得成績,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普及,鄉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生鮮農產品也進入了電商領域。截至目前,中國涉足生鮮農產品市場的電商平臺數量達4 000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東商城、第一生鮮、原生態生活、天貓、順豐優化等,日益發展的電子商務為鄉村創業提供了一個平臺和商業機會。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鄉村產品傳統的線下營銷模式。以前鄉村具有特色的農產品由于地理位置、信息傳播等因素限制,很難拓寬銷售渠道和范圍,現在依托電子商務可以在互聯網上對特色產品進行包裝推廣,讓外界更多地了解當地特色產品。鄉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諸多便利。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分專業建立O2O 模式的網絡銷售電商平臺,打造“電商平臺+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的產業鏈,提高產品信息的互通性[9]。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我國鄉村產業正朝著生態產業、創意農業等多元化方向快速發展。當前,全國很多鄉村地區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土地流轉政策,通過這項政策將土地資源集中起來。一方面,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可以抓住這一時代機遇,通過科學的管理措施和先進的技術方法,開展生態農業、休閑度假村、農業示范園區、農業主題農莊等新型綜合現代化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向科學化、規模化的經營方向前進,改善傳統農業管理模式的缺陷,積極發展生態科技產業,普及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從而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將鄉村獨特的資源與創意理念相結合,充分利用鄉村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勢,大力開發鄉村旅游業。大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整合現有的資源,融入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對旅游資源進行專業的規劃設計和合理的開發利用,打造具有新意的旅游項目和創意農業品牌形象。
饒河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隸屬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江平原腹地,地理坐標為北緯46°30′44″~47°34′26″,東經133°07′26″~134°20′16″。東以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128 km;東北以阿布膠河為界與撫遠縣相接;北以別拉洪河為界與同江市相鄰;西北以撓力河為界與富錦市相連;西以七里沁河為界與寶清縣毗鄰;南以外七里沁河為界同虎林市接壤。縣域面積6 765 km2,轄4 個鎮、5 個鄉。
饒河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饒河農場位于北緯47.06°,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饒河縣境內的中俄邊境交界處。饒河農場地處世界僅有4 條未經工業污染河流之一的烏蘇里江流域,地理位置偏遠。
饒河縣內的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高,鉀、硒等礦物質含量豐富。當地水稻種植采用烏蘇里江江水灌溉,米粒整齊勻稱,外呈橢圓,晶瑩剔透,色澤光亮透明,米質口感油潤,稻米品質優良,米飯軟滑筋道,品質香醇。依靠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當地人民大多以種植寒地水稻為生。饒河大米地域保護范圍面積9.1 萬hm2,水稻栽培面積3.33 萬hm2,年產優質水稻1.67 萬hm2。2021 年饒河縣全縣糧食產量194 萬t,其中水稻產量136.75 萬t,產量占比約70.5%。當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2 萬hm2,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7.83 萬hm2,面積占比約57.5%。2014 年,饒河縣村民集約土地533.33 hm2,首次成立了水稻種植合作社。采用規范化、標準化經營模式,不斷開發水稻新品種,提高科技化種植水平,建立了多個“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提高水稻種植業的產量。
目前,在大米銷售過程中,饒河縣主要通過線下線上融合的模式進行銷售,通過微信商城、中國扶貧網、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將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有效對接全國消費市場。
大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推動了饒河水稻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從培育水稻品種、研發種植技術、建設水稻基地、打造特色品牌種植、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開拓銷售渠道等方面對饒河水稻產業開展扶持工作,并且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為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2.1 培育水稻品種,研發種植技術
對于水稻產業發展來說,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不可或缺。從全國許多地方水稻種植案例可以看出,水稻品種老化和種植技術落后是造成我國水稻經濟效益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基于現代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分子,開展水稻品種改良研究,加大水稻育種力度,豐富稻種資源,培育更多產量高、周期短、抗倒伏的優良品種。近年來研發的綏粳27 屬于長粒、香稻品種,市場認可度比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耐冷性和抗病能力,非常適合在饒河縣種植。通過對水稻品種的調整,產量開始提升,可達到9 000 kg/hm2,售價從以往圓粒米的最高10 元/kg 提高到最低16.6 元/kg。
水稻種植技術在水稻產業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近年來,諸多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針對饒河縣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廣做了大量努力,經過多種經驗累積,已經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高效水稻綜合栽培技術,主要包括智能化催芽技術、科學育秧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綜防病蟲害技術、機械化作業技術等。這些技術都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優質品種+科學種植”的技術模式,為饒河縣水稻優質化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通過培育水稻品種和研發種植技術,促進水稻產業的發展。
3.2.2 建設水稻基地,打造特色品牌
推進水稻種植基地的建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稻品牌,是促進水稻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創新路徑。饒河縣位于那達嶺中生板塊俯沖帶的北緣、烏蘇里江中下游,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當地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澤土為主,土壤中養分較高,有機質、氮、鉀含量極為豐富,適宜水稻生長。結合饒河縣實際地理情況,加固水稻田上游抗旱井、小型水庫等水源工程、溝渠等配套等水利設施建設,定期進行渠道及支渠的襯砌和疏浚,為水稻基地提供持續水源保障。
饒河縣境內山地丘陵面積298 320 hm2,主要位于饒河縣中南部。丘陵地帶的水稻田產量比較低,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做到水、田、林、機、路綜合治理,能夠進一步提高農田地力和產出水平。
饒河縣近年來成立了許多水稻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經營承包等形式整合了鄉村細碎化土地,降低了水稻種植成本,實現了水稻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生產模式。饒河縣自然環境獨特,生態環境優良,縣內水稻專業合作社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的施用量,為打造饒河縣高檔、綠色有機稻米品牌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3.2.3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拓銷售渠道
近年來,國家相繼推出多種政策,保障農村電子商務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和“5G”科技技術促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使鄉村的天然綠色農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外界推廣宣傳,改變了鄉村產品傳統的線下營銷模式。饒河縣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互通比較困難,饒河大米銷售渠道一直是困擾當地農民的主要問題。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積極發展饒河農場的電子商務,對每位水稻種植戶進行業務培訓,利用目前比較熱門的互聯網資源開展線上營銷渠道,例如直播帶貨、小程序推廣等,將具有特色的饒河大米直觀清晰地推介到全國每位用戶的手機上,讓大家更加真實地了解饒河大米。通過互聯網數據分析客戶的需求,嚴格檢驗、檢查水稻產品的包裝質量,具有針對性地發展訂單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經濟既能使農產品“走出去”,也能使外界的先進信息“走進來”。水稻種植戶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學習全國各地先進的水稻種植和培育技術,改良水稻產品,優化種植流程,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可以激發鄉村活力、推動鄉村發展。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實現了個人的人生價值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目前,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但同時遭遇嚴峻的挑戰。學校要推進“產”與“教”相結合,實現人才與產業協調發展,加強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加適應現代行業需求的技術型人才。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增加國家政策、有效保障各類資源,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和鄉村振興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