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亮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對我國邁向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農村返鄉大學生是城鎮化建設的主力軍。
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能實現自身價值、人生價值,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還能推動鄉村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促進農村返鄉大學生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舉措,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1]。
城鎮化內涵豐富,注重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而不只是城市規模的擴展與城市人口比例的擴大。熊彼特指出,創業與創新活動能催生新的組織形態,改變生產要素組合,引發產業經濟結構的變革[2]。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得到了快速提升。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發展的穩定,我國開始引導人才資源向農村傾斜。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要打破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間的不平衡狀態,基于城鎮化背景下促進我國未來經濟增長與城鄉發展,從而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出生于農村,對農村的經濟需要非常了解。當前農村經濟建設缺乏專業性人才,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成了實現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方面,農村大學生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并且他們的思想思維方式先進,能夠利用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夠利用項目進入城市產業擴散與轉移的價值鏈條之中,不但可以對農村現有的資源進行經濟化轉化,還可以將先進管理理念、經濟資源等帶入農村地區,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村大學生熟知農村的市場需求偏好,尤其是隨著城鎮化不斷地深入發展,縣域與農村市場存在進一步開發空間,而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正好符合了農村市場需求的偏好。并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過程中,還能傳播城市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將城市的先進文化帶到農村地區,實現“人的城鎮化”,從而推動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的發展質量。
創業環境是為了促使創業者成長,為創業企業或者企業家提供的物理和社會空間。優良的企業環境涉及創業各個方面內容,如地方政府制定支持政策、根據企業者需求提供相應的項目支持、金融支持以及創業教育培訓支持等。
當前,從整體上來說,農村創業環境較差,缺乏吸引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環境、交通條件比較落后,地方政府政策、創業教育培訓、創業文化和社會規范等方面對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具有很大阻礙,其創業所獲取的相關配套服務難以實施到位。并且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整體回報率較低,農村市場環境不完善。各級政府對農村市場的服務意識、監管意識較為淡薄,市場資金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市場交易秩序較為混亂,市場交易成本高等,使得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舉步維艱[3]。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大學生選擇創業項目時,缺乏對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的理性客觀分析,往往憑主觀意識判斷產品的市場可接受性,其創業項目存在門檻低、壁壘少、可復制性強等特點,導致創業項目生存率低,競爭壓力大等困境。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各個方面的資源和條件有限,如創業財務資源匱乏等,獲取資源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不足,其大部分創業資金都來自家庭,社會支持比較少,融資渠道單一,嚴重阻礙了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步伐。
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如創業相關的專業知識、政治、企業管理知識等。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將學習知識局限在課本里,缺乏與企業的合作,實踐平臺局限于校內,實習崗位和實踐基地較少。盡管國家設立了很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而且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擁有熱情,但部分農村大學生個人創新意識、創業能力與素質、職業規劃和引導依然欠缺,再加上個人知識能力不足、實踐能力缺乏,自身存在盲目自信、耐挫能力不高等問題,導致很多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無疾而終,無法有效克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雖然農村大學生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但實踐經驗嚴重不足,理論和實踐不匹配,無法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經常出現“高才低能”的現象,單憑頂崗實習掌握的工作或創業經驗難以滿足創業對能力的需求。同時,上學期間的大學生很少有參與到企業生產活動中的機會,導致缺乏運營企業或公司的經驗,缺乏諸如生產經驗、運營經驗以及管理經驗等實踐經驗,遇到突發事件時,難以作出及時、有效的應對。在創業初期,農村大學生以個人工作為主,缺乏管理經驗,導致資源低效或者無效使用的情況,嚴重阻礙了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可持續發展[4]。
各級政府是服務返鄉大學生創業政策的主要推動者與執行者。目前,對于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政府沒有充分考慮其創業發展趨勢,大部分扶持政策主要以解決就業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相關返鄉創業的配套優惠政策落后,制定過程中常帶有應急性。政府內部分工不明確,創業政策的連續性、可操作性無法提前得到檢驗與保證,專職責任部門或綜合協調部門尚未建立。在落實政策時,由于內部工作人員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大多都是照搬照抄,缺乏統一的責任主體,執行不到位。
當前高等院校創業教育仍然停留在自主構建、各自為營的局面,高校與高校、政府之間的交流和銜接較少,缺少關于創業信息的交流,創業教育指導和規劃力度不足,政策的制定與創業教育沒能很好地銜接起來。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模式、體系尚不完備,在構建高校創業教育體制上,政府缺乏常態化的指導與推動體制,職能發揮不足,導致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很難獲得全面、及時、系統的信息和經驗。雖然目前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積極引導青年創業創業和助力城鎮建設的優惠便利政策,但宣傳形式單一,宣傳面不夠廣,政策信息沒有深入人心,導致農村大學生對優惠政策缺乏了解,在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時政府諸多利好政策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推動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深化城鎮化建設。
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需要政府進行有效干預,加大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比如,為了降低農村大學生創業成本,可以采用貼息、免稅、補貼等政策。
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在規避投資風險的同時,為返鄉創業提供最大的幫助,關照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赤誠之心。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融資途徑主要是親情融資、家庭支持。城鎮化進程中,各地政府應為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更多的財稅優惠和資金支持,提高其返鄉創業的積極性,拓寬創業融資渠道,提供多種融資模式,比如拓寬商業性融資模式等。
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家庭資本偏弱,對于返鄉創業的農村大學生來說,創業初始資金問題是關鍵。因此,各地政府需要不斷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融資、稅費減免等方面,應不斷加大優惠與扶持力度,加大創業資金投入力度。相關部門應加強協調,建立健全創業投資機制,幫助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盡快平穩走過創業初期。
城鎮化進程中,需要不斷加強政府統籌、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建立農村創業孵化基地,為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幫助更多的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項目能找到孵化平臺。不斷營造良好的農村環境,為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創業服務功能,為其返鄉創業項目提供人才資源、場地資源,增強創業體驗服務、生產經營服務、產業拓展服務、企業發展服務等,積極打造生態的農村創業環境。
同時,各地政府應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硬件環境,加大對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政策調控作用。加強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硬件環境和軟環境建設,在政策制定上進一步向具有創業基礎的農村傾斜。加強對農村經濟市場的監管與調控,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投入到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農村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為具有創業潛力與創業基礎的農村市場健康發展方向掌舵護航[5]。
城鎮化進程中,為了確保農村大學生創業項目有助于發展農村支持產業、配套產業、衍生產業等,應加強對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項目的產業引導,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大力推進農村核心產業的發展,比如支持包括休閑商貿、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等產業,創意產業、農村電子商務等衍生產品,會議會展、餐飲住宿、生態地產、生態旅游等配套產業。從宏觀角度上來說,各地政府應詳細解讀各項返鄉創業政策,大力宣傳中央以及本地政府關于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指導思想、優惠政策,通過網絡互動交流平臺與農村大學生交換觀點,了解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意向的動態情況,聽取網民的意見,指導高校做好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氛圍營造工作。加強宣傳農村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典型事例與典型代表,推選宣傳創業服務標兵、創業先進個人、積極分子等。
從微觀角度上來說,為了堅定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夢想,各地政府應通過樹立大學生創業先進模范,開展相關講座,完善高校返鄉創業教育引導機制,讓農村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與地方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努力營造政府、社會、高校支持與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濃厚宣傳文化氛圍,幫助農村大學生提升返鄉創業的意愿與創業理念[6-7]。
針對農村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高校應積極搭建“產學研”平臺項目,同企業達成合作關系,為理論轉化為實踐提供場所。企業是理論實踐的場所,高校是傳播專業理論知識的場所,通過雙方的合作為今后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奠定實踐基礎,促使農村大學生有更多機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8-10]。
為了避免在返鄉創業過程中遇到突發事件,高校應拉動企業資金,讓大學生在真正的工作過程中積累管理、運營經驗,通過舉辦創業比賽、建設“產業學研”平臺等,及時補充相關理論。了解農村大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培養理論基礎好、實踐能力強的農村返鄉創業人才,避免在生產規模擴大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和濫用等現象。
城鎮化進程中,結合當前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中存在的問題,應不斷完善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機制,豐富激勵模式,優化聘用機制,激發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熱情,提高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自我效能[11]。
一方面,為了使農村大學生安心地在農村發展、創業,各地政府應不斷豐富激勵模式,激發農村學生返鄉創業熱情。比如,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定期展開檢查活動,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酬勞應與當地公務員的最低工資水平持平等。為了使農村返鄉創業大學生在農村無后顧之憂,應積極探索與工作以及創業績效相掛鉤的薪酬激勵措施,落實社會保險制度,從報酬上激發農村大學生創業的主觀能動性,為農村返鄉創業大學生建立人身、財產方面的保障制度。為了使農村大學生安心工作,邊遠貧困地區應不斷提升農村返鄉創業大學生的生活質量,為農村大學生提供各類政策保障。應加強對返鄉創業大學生的精神鼓勵,激發返鄉創業大學生的工作動力,使其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能動作用。
另一方面,優化聘用機制,除了給予精神上、技術上的支持外,各地政府部門應為大學生提供農村創業保障,優化聘用機制,在確保返鄉創業大學生基礎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更切實的保障。比如,設置聘用機制時,應遵循公務員考核錄用流程,根據農村創業環境和相關發展設置具體的考核內容,包括筆試、面試以及實習等環節,將農村創業事業規范化、流程化。強化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信心,幫助他們構建創業事業方向,為農村大學生創業事業的發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