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穎江
(南昌廣播電視臺,江西 南昌 330038)
現階段,媒體行業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新媒體發展速度飛快,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逐漸被削弱。在新媒體發展的推動下,廣播等傳統媒體需要及時進行轉型升級,新聞媒體記者也需要盡快進行轉型。
融媒體是指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以融合的媒體方式,借助多元媒體方式的整合應用,讓其內容與價值獲得充分強化的一種運行模式。我國逐漸進入互聯網時代,對新聞傳播速度以及制作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導致受眾對于媒體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信息從固定的傳播方式,慢慢發展為多元方式協同傳播。傳統媒體模式一般只能夠利用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形式對新聞內容加以傳播,而在新媒體出現之后,信息的傳遞方式越發豐富多樣,傳播途徑也得以拓展。融媒體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加以充分結合,形成了一個擁有互聯網意識的新型媒體模式[1]。融媒體將有關聯但是不相同的媒體加以多方整合,新聞內容與數據等多種要素加以充分結合,最大化滿足資源交互、內容兼容、宣傳互融以及利益共同的需求。在融媒體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手段持續進步,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搜集途徑慢慢產生變化,新媒體已經完全根植于受眾的日常生活中,為受眾群體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與傳統媒體相比,融媒體具有更強的互動性、更豐富的內容以及片段式的信息,與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習慣十分契合。這一優勢促使融媒體可以有效推動現代人們的信息互動。另外,因為融媒體可以更好地促進受眾互動,在保證信息及時接收的同時,還能夠將信息實施二次分享,使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傳遞者。
廣播電視新聞與其他媒體內容有一定的區別,具體原因在于新聞具有嚴肅性、權威性以及政治性。但是,在融媒體時代發展背景下,新聞傳播從固定途徑逐漸發展為多元媒介交融的形式,充分打破了媒體的限制,體現出新的特點。融媒體時代下應用的新聞傳播技術不斷融合,新聞普遍以圖文、視頻和音頻等形式進行傳播,將新聞內容通過信息化方式加以保存傳播,使得新聞信息量豐富、時效性增強,持續促進新聞傳播的多元、個性化發展[2]。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媒體的充分融合不僅能夠使廣播、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實現聯合,而且還能夠將新聞信息收集、篩選、加工和傳播等多個環節進行結合,使其發展成為巨大的傳播網絡,便于新聞記者獲取信息。
在融媒體發展推動下,傳統新聞記者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傳統媒體環境中,新聞記者若想得到從業資質,需要通過專業考試取得相關的證書,再經過嚴格的考核之后才可以上崗。在具體工作中,由于需要通過專業設備進行拍攝錄制,傳統媒體記者還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但是在新媒體出現后,在其滲透下,傳統媒體開始發生改變。尤其是移動終端的發展,在社會上開始出現了自媒體[3]。傳統新聞傳媒工作需要記者具備強大的新聞采寫能力,后續還需要與專業部門配合進行新聞消息的后期加工,雖然切實保證了新聞質量,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成本。但是在融媒體背景下,受眾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獲取新聞消息,也可以在平臺中對內容實施二次傳播,這對于傳統媒體工作人員提出了挑戰。為了盡快適應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領域的發展要求,傳統新聞記者需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進行轉型升級。
在融媒體出現之前,受眾對于新聞消息的獲取只能通過單一的形式,例如傳統媒體平臺廣播、電視等,消息獲取比較被動。但是自從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受眾信息獲取渠道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的應用,為受眾信息資源獲取提供了便利,減少了受眾對于傳統媒體平臺的依賴,使受眾從之前的被動轉變為現在的主動搜集信息。并且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平臺的進入門坎較低,可以有效發揮個人主觀意識,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分享觀點與信息,可以滿足個人的分享欲和交流欲[4]。因此,傳統新聞記者需要著眼于受眾具體的信息需求,對新聞制作方式與傳播途徑實施創新調整,進行個人角色的升級。
大多數新聞記者,特別是資歷較老的記者在長期工作中形成了思維慣性,即便在融媒體時代下也始終采用傳統模式進行工作,原因在于多數記者缺乏融媒體意識,不能有效認識到轉型的重要價值。這對于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多數新媒體,諸如抖音和快手等具備超高的傳播效率,影響范圍也很大,受眾面非常廣,是廣播電視媒體不能與之抗衡的,多數人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新媒體上,由此忽視廣電傳統媒體。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基石,對于傳媒產業來說也是這樣。但當前不少廣電新聞記者仍然局限于原有的新聞采編方式,仍然未能融合新的科技、新的傳播方式,最后使得做出來的報道千篇一律,沒有創新精神,對一般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受眾沒有吸引力,漸漸地也會流失一些受眾。比如,在采訪新聞事件的時候,新聞記者需要進入現場訪問,但如果雙方相距比較遠,等到達現場時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就會流失[5]。其實,新聞記者完全可以運用網絡、大數據分析查找有關資訊,不過部分記者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由此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報道文稿若想抓住更多的讀者,還需要向讀者提供有意義的信息資料。調查數據顯示,不少新聞記者撰寫的稿子存在著以下不足:首先,稿子深度不夠。有些新聞記者為博人眼球,會成為“標題黨”,擬定幾個吸睛的題目,只是內涵比較淺顯。其次,稿子沒有亮點。不少新聞記者在撰寫稿子的過程中沒有傾注心血,敷衍了事,造成稿子比較平庸,沒有亮點內容,無法調動受眾閱讀的積極性。最后,稿子不夠新穎。不少新聞記者為節省時間與精力,不愿深入思考研究,造成編寫的稿子平庸、內容泛化,給受眾造成審美疲勞。
1.內容更加深入
進入融媒體時代,眾多新媒體持續出現,給廣播電視領域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目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處在轉型的重要階段,新聞記者需要充分意識到轉型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對于傳統媒體形式和新媒體的有效結合,以及未來發展模式進行詳細分析[6]。新聞記者需要對新老媒體進行補充完善,將傳統媒體的不良內容進行去除,將有利部分進行保留創新,直面當前廣電新聞記者實際情況,同時對于不足加以充分彌補。在具體工作中,新聞記者需要對新聞工作中的內部價值實施挖掘,實現深度新聞創作目標。
2.形式更加多樣
在互聯網技術的持續完善之下,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可以得到技術支持,新媒體傳播形式、傳播途徑在不斷創新,顯著加快了新聞消息的傳播速度,提高了傳播質量。在此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利用APP、短視頻平臺和微信公眾平臺等對信息實施傳遞,在有效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對新聞資源內容實施擴容。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使自媒體逐漸成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新時期轉型的主要方向。對此,新聞記者需要對自媒體方面的知識技能展開詳細深入的學習,主動參與專業培訓活動,強化自身對文字信息、音視頻的加工技能。
1.強化記者的融媒體意識
由于很多新聞記者存在融媒體意識薄弱的情況,在未來工作過程中,需要主動強化自身的融媒體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廣電企業要搞好融媒模式的推廣工作。平日里要向記者宣傳媒體發展的巨大變化、融合媒介變革的需求等,使記者充分認識到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已是滿足融媒介產業發展需要的基礎。
其次,記者要具有群眾意識。在撰寫、編輯報道文稿的過程中必須站在受眾的位置上,想群眾所想,滿足群眾的需求,切實為群眾制作雅俗共賞、津津樂道的內容[7]。比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全國各地都開展了慶祝黨的百歲華誕活動。記者可以深入各個活動現場,收集有關的信息數據,通過融媒介形式創作出一系列文稿。這種新聞稿的播發推送,可以引發不少受眾特別是這些活動參加者的興趣,產生巨大的宣傳效果。
2.緊跟時代發展趨勢
身處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需要根據受眾的喜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工作。新聞記者需要將心態調整好,直面工作中的各種缺陷,及時糾正完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8]。另外,新聞記者需要對發展轉型加以關注,在提高自身職業水平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與新聞消息之間的聯系,落實優化升級措施,為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助力。
3.增強圖片信息把控能力
相關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民眾每日在互聯網新聞消息上花費的時間在77分鐘左右,這一數字代表著受眾可以獲得的信息量是非常龐大的,但是要怎樣做才可以在眾多消息中贏得受眾群體的關注呢?筆者認為,必須要制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聞資訊,以此抓住受眾的眼球,為受眾帶來高質量的新聞信息。此目標的實現需要記者具備較高的圖文信息把控能力[9]。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受眾的生活習慣、生活節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漸養成了隨時記錄、隨手拍攝的習慣,每位受眾都能夠將拍攝的內容通過網絡進行傳播。這種背景下,如何突出記者的拍攝技術和專業性就成為重點研究內容。記者要注重新聞配圖的篩選,不光要注意新聞圖片的基礎視覺要素,還需要關注新聞圖片的輔助功能,在將事實還原的前提下注意網絡交融問題,借助新穎的圖片助力新聞消息的傳播。
4.增強短視頻制作能力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媒體行業發展進程加快,現階段出現了一個以短視頻傳播為主的媒體傳播現象,受眾每天在短視頻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以短視頻形式傳播新聞消息的模式已經出現。因此,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記者需要積極學習短視頻制作技術,通過短視頻來高效傳遞新聞消息。在技術方面,短視頻制作需要作者具備多種視頻剪輯軟件的應用能力,比如抖音、微博以及快手等APP,現階段這類軟件可以通過視頻拍攝、后期剪輯的方式,在制作完成視頻之后通過平臺進行傳播。另外,在內容方面,需要遵循精品內容制作的原則[10]。傳統新聞記者出身的媒體工作者對于“講好故事”這一需求可以良好應對,雖然目前新聞信息傳播發生了明顯改變,但是新聞記者的工作實質并未發生改變,依然需要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消息,只是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消息形式發生了改變。為了實現讓新聞消息在眾多短視頻中抓住受眾眼球的目標,可以在內容上做到形式新、表達新、標題靚、切口小。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新聞消息傳播需要做出改變,而記者群體需要進行轉型升級,打破傳統工作的桎梏,主動調整工作模式,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我國傳媒領域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以廣電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發展受到沖擊,但是新媒體的發展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融媒體時代對記者群體提出了新的要求,記者在轉型期間,需要強化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優化新聞工作習慣與方法,掌握受眾不斷變化的喜好,通過互聯網高效、豐富的資源優勢探尋更具價值的消息,從而吸引受眾。在融媒體時代,廣電記者需要牢牢把握工作機遇,明確自身定位,良好應對各種挑戰與困境,主動向新媒體過渡,積極強化自身的新聞素養,增強個人定力,不斷學習行業新技術、新思想,注意質量的把控。在實現上述目標后,新聞記者必將成長為新時代的傳媒工作者,進而保證新聞創作的質量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