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寧,歐陽榮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佛山海關綜合技術中心,廣東 佛山 528303)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斷增高,同時在食品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消費者購買進口食品的途徑也不斷增多。眼下,我國經濟已經邁入了新常態,對進口食品監管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如何科學高效地開展進口食品監管工作,是人們必須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進口食品指非本國品牌的食品,即其他國家和地區食品。這類食品通常是通過跨境交易的方式運輸至境內市場并售賣的。從食品的范疇分析,進口食品包含了在國內完成包裝和國外完成生產的食品種類。當前,我國進口食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一般貿易”和“進料加工”兩種,其中前者能夠直接在商場中直接進行售賣。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進口產品需求不斷增大,進口的產品食品種類不斷增多,其中以餅干、糕點、酒類等為主[1]。
食品安全監管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借助一定的監管手段對食品安全實施監督管理,監管內容主要涉及進口食品標準、政策法規、監管方法、措施等。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各個企業也要承擔相應的職責,社會各方主體也應當投身其中。因此概括起來,食品安全監管是指政府主管部門嚴格遵循國家政策法規,在社會工作與企業共同參與下,借助一定的政策和技術手段對食品領域從業人員行為予以規范,從而保證食品的質量與安全[2]。
自我國加入WTO后,我國進口食品在種類和數量上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可以購買到不同類型的進口食品,同時也對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屬于食品貿易活動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做好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不僅可以保證食品的安全,還可以營造一個健康的食品貿易環境。
隨著食品貿易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內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采購全球各地的美食。如果進口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則很可能威脅其身體健康,且追溯較難。因此,有必要做好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從根本上避免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進入國內,有效保障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但同時也是食品生產與消費大國,在我國食品貿易與國民經濟中,部分食品的進口量相對較大。若進口食品發生安全問題,則會對國際食品貿易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組織開展好進口食品監管工作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社會經濟健康發展[3]。
目前我國專門針對進口食品制定的法律法規較少,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為根本大法,其他專業性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海關總署令第249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從內容上看,多處條規存在意思相同、概念籠統的問題。從分類上看,有的按照衛生和質量標準分類,有的按照地區層級分類,各個標準分類不統一。在執法過程中,各部門不同人員的執法標準也不同,執法混亂,不能有效達到政府最初的監管目的,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檢查監管。
目前,我國已經能夠利用各種先進的檢測技術檢測出進口食品中的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但是從整體上看,檢測的水平與精確度還有待提高,檢驗檢疫部門在開展入境食品檢驗環節時沒有先進的執法設施。例如在對入境大米、食用油等產品進行取樣工作時應用設備的功能相對單一,無法提高工作人員的檢驗效率。而部門使用的執法記錄儀,僅擁有單機錄像的性能,卻不能將錄像上傳云端網絡,導致錄像的安全性難以保障,也難以有效監督工作人員的相關工作。
進口食品監管這項工作對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專業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食品安全檢測專業已經在各高等院校陸續成立,但是該專業的成立時間相對較短,教學方面沒有形成良好完整的教學體系,因此多數學校中的食品安全檢測專業都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很長時間來,能夠擁有專業的食品檢測技術的高水平人員就十分稀有,因此各地的食品安全檢測人員多為各地醫院或者衛生檢查中心等地區的人員,并非專業學習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人員[4]。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口食品的監管方面采取了分級分類監管模式,該模式包含分級與分類兩個內容,二者均是在風險分析基礎上進行的。進口食品分級分類監管即按照進口食品的產地和類別對其風險展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將其劃分成低中高3個等級,然后根據不同的等級實施相應的監管措施。例如,對于低風險的進口食品可以合理降低抽檢占比,以縮短其通關時間,同時針對這類進口食品,政府相關部門可以認可第三方監管機構的檢測結果,應用快速通行的方式;而針對風險等級高的食品,則需要采用每一批均抽查的方式。我國迄今為止在進口食品的監管方面依然未實行分級分類監管。
要開展好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離不開相應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相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進口食品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①遵循全鏈干預的原則,重視與其他國家的聯盟,加強食品風險監測,結合我國食品進口現狀制定出一系列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文件,不斷完善我國進口食品法律體系,該法律體系應當包含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第三方風險評估組織海外認證、運輸機制避險能力評估等內容;結合進口食品檢測存在的主要漏洞,在口岸檢測、安全管理審查、風險控制及抽檢等環節制定相應的規則,達到全面監管進口食品的目的。②促進相關政策法規盡快更新完善,從而實現進口食品的全面監管,為進口食品監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進口食品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檢測技術,因此必須積極引用新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技術。①確保各個地區的食品檢驗檢測技術能夠維持均衡,政府部門可進一步加強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借助設置專項基金的方式為其配備更加完善的設備設施,從而縮小不同地區進口食品檢測水平之間的差異。②整合各類檢測資源。政府部門可以嘗試將實驗室分離,并對第三方機構、企業、高校、檢測實驗室等予以優化整合,建立規模更大、更加專業的區域性食品檢測實驗室,并盡量實現管檢分離,預防腐敗。③支持和發展先進的檢測項目。大部分實驗室能夠完成基本的檢測項目,但是針對一些比較前沿的檢測項目,能完成的實驗室相對較少。建議政府部門通過政策扶持的方式支持實驗室開展前沿項目檢測,通過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更多實驗室投身于食品相關的前沿研究項目,提升我國進口食品檢測水平。
①確保從事進口食品監管的隊伍數量充足,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隊伍結構進行優化配置,當人員不足時應當及時通過公招或者從其他部門調配的方式,確保人員充足。②針對監管隊伍建立相應的任務與責任分配制度,將職責落實到具體負責人頭上,避免人力資源浪費。③更加注重監管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能力的提升。應當對在崗的非專業人員,借助于組織進行專題培訓、專題講座、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其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此外,可專門成立人才培訓的隊伍,并對國內外先進的食品安全監管技術、監管標準等進行收集,詳細解讀典型案例,不斷充實培訓內容。④針對監管人員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對考核機制予以完善,具體考核范圍針對所有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把最終考核結果和薪酬福利、崗位晉升等聯系起來,激發監管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問責機制,對于個人工作失誤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需要對負責人進行追責,若嚴重時還應該交予司法機關處理。
①要深入研究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對進口食品擬定的國際標準,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內具體情況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開展實際來合理增加采標率,推進我國進口食品檢驗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特別是在有害物質殘留檢測方面,積極推進相應禁令。②主動吸取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與先進經驗,積極投身于國際上針對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標準的制定中,不斷增強我國標準制定的科學性。③針對現階段關于進口食品監管的相應標準進行全面整合研究,對于其中存在矛盾的內容進行更新完善,讓國內食品監管標準更具先進性。④盡快制定針對進口食品檢驗標準的全國性管理規定,明確規定標準的制定、審核、發布、應用等環節,同時構建動態管理機制,結合我國食品消費市場、生產工藝和檢測方法的更新情況對標準進行調整。⑤對抽樣與實驗的相關標準進行統一,結合檢測的具體需求,同時考慮監管中經濟成本等,完善現有標準體系內的抽樣標準,在滿足檢測需求的基礎上,對抽樣成本進行控制,提高監管的高效性[5]。
綜上所述,進口食品安全監管關系著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進口食品的監管,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雖然當前我國在進口食品監管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從問題的根源入手,積極應用高效的手段,我國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必將上升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