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圍繞紀宇紅行動研究英語工作室研修主題“英語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互動互補研究”,結合工作室實踐,介紹了CSR(Coding-Sharing-Reading)“碼”享“悅”讀,即利用千聊直播間、喜馬拉雅電臺、微軟聽聽等平臺和小程序,開展云端導讀與講讀活動等,破解英語閱讀時空受限、素材受限、方式受限、形式單一等難題。以“碼”課導讀、“碼”團共讀、“碼”寫“碼”演三條平行線為實施路徑,通過技術生成、提煉、設計二維碼海報、分享閱讀素材和資源等方式,讓師生共享閱讀樂趣。
關鍵詞:CSR;編碼;共享;英語閱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閱讀設定的五級目標之一為:課外閱讀量應累計到達15萬詞以上。15萬詞對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僅僅依靠課內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完全靠在課外自覺閱讀,通常困難重重。教師通過課內外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分解15萬詞閱讀量勢在必行。
CSR(Coding-Sharing-Reading)“碼”享“悅”讀是紀宇紅行動研究英語工作室(以下簡稱為工作室)圍繞研修主題“英語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互動互補研究”利用千聊直播間、喜馬拉雅電臺、微軟聽聽等平臺或小程序實現師生課內外共同享受閱讀,推進英語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互動互補,破解英語閱讀時空受限、素材受限、方式受限、形式單一等難題。
一、“碼”課導讀
1.云端導讀課
工作室選用了外研社多維閱讀、陽光英語系列分級閱讀讀物。這些繪本根據學生所在學段的總體閱讀水平確定等級,話題與教材的話題有契合點,是課堂閱讀的有效補充。例如,人教版英語教材有瀕危的sharks,我們選取了適合八年級學生閱讀的多維閱讀16級讀物Melting Ice,將北極熊的故事錄制成導讀課,再將導讀課上傳公眾號平臺以二維碼形式分享給學生。該閱讀材料的選擇和課內閱讀形成了互動互補,從保護瀕危動物出發,呼吁人類保護動物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還選擇了多維閱讀第14級Monkey City,介紹了泰國猴城,講述猴子的生存問題以及給城市帶來的麻煩。
教師導讀課40~45分鐘的時長,通常和課堂教學授課類似,學生在云端收聽時,往往在教師的問題牽引下完成繪本閱讀。在“碼”課導讀中,教師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利用閱讀策略解碼文本,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審辯思維。在“碼”課導讀過程中,學生閱讀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各種素材,也因此思考人生。
繪本分級閱讀采取在班級分組的方式,每4~6人為一組,在組內學生輪流閱讀。完成組內流動后,圖書在組際間漂流。“圖書漂流”也定期在班級與班級間、學校與學校間流動,圖書變成流動的資源,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免費閱讀的機會。
2.講好學科故事
利用公眾號平臺和彩視平臺分享學科背后的故事,既教書又育人。
人教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中的paragliding(滑翔傘)到底是怎樣的運動,有哪些滑翔勝地?需要做哪些準備?還有哪些極限運動?學生掃描教師提供的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閱讀文章,利用課下時間閱讀相關中英文素材,課上學生則用英文回答問題,做游戲“是真是假”或者由學生來做英文介紹。
英語教材中的小詞car背后有哪些大學問?學生識別二維碼進入“彩視”直播間,觀看雙語版“電梯間引發的思考”。
聚焦教材話題“節日”,識別二維碼海報,學生就可以參加有外教參與的公益“英語角”活動,了解節日背后的有趣故事。
工作室利用公眾號和彩視平臺,發布多期圖文并茂、音視頻結合,可以通過二維碼識別的故事,從茶葉的種類到經典百老匯音樂劇Gone with the Wind中的經典臺詞,再到教材涉及的其他與地點、著作、名人、藝術、勞動等相關的故事。
講好學科故事目標是通過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話題的互動互補,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實現“五育并舉”。
二、“碼”團共讀
1.教師講讀繪本系列
工作室根據不同學段的需求為學生選擇相應水平的其他繪本讀物。睡前故事系列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此時,課外閱讀主要是借用一些趣味性強的繪本故事,由教師示范讀,發表于微信公眾號平臺,再以二維碼的方式分享到班級微信群,供學生閱讀。此類教師講讀通常為5~10分鐘,幾期完成一個故事。其中The Magic Porridge Pot(神奇的粥罐)和Abe Lincoln’s Hat(林肯的帽子)等故事引人入勝,無論是童話還是歷史,都能伴隨學生進入夢鄉。起始階段,興趣是開啟閱讀之旅的基礎。
繪本講讀聚焦一條龍全景式四年規劃,共9個不同角度,貫穿六至八年級的繪本讀寫:包括六年級的繪本仿寫、圖書漂流和“碼讀”;七年級的jigsaw reading,批判性思維培養;八年級的繪本導讀,同時側重挖掘教材學科故事。九年級打破教材界限,側重話題寫作課外閱讀輸入,沖刺中考。
2.學生自讀繪本系列
在教師講讀繪本的基礎上,學生進入第二階段,學會做領讀者。有的學生在喜馬拉雅電臺開通了自己的專欄,將自己課外閱讀的內容通過二維碼分享給大家。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學會使用微軟聽聽文檔、希沃知識膠囊錄制個人閱讀作品。這些以二維碼分享的作品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班級構建起閱讀共同體。每逢假期,班級中都會有學生參加外研社麗聲打卡和閱讀打卡活動,也有學生堅持用百詞斬打卡。
“碼”團共讀活動使閱讀的理念深入學生內心,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不局限、不拘泥于內容,成為英語課堂閱讀素材的大量補充。此時,閱讀習慣的養成初步實現。
三、“碼”寫“碼”演
學生閱讀得來的信息要以何種形式表達出來,實現從輸入到輸出呢?此時,學生的能力從讀到寫,從眼看到演說。
“碼”寫:外研社陽光英語有配備的習題,還有寫作內容的安排。有簡單記錄學會了哪些詞匯、句子的積累內容,還有根據閱讀材料設置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個性化想法。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梳理閱讀內容。形成的寫作內容以二維碼分享給大家,大家互為讀者,相互借鑒。
“碼”演:寫是書面的表達,“演”則是綜合的表達,需要運用肢體語言和英語,通過團隊協作一起來完成一項作品。英語課本劇既可以來源于課堂閱讀,也可以來自課外閱讀。學生的作品還可以放在公眾號平臺上,分享二維碼供平臺的關注者觀看。學生根據課內外閱讀素材,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合作編寫劇本。其中學生自導自演拍攝的微電影《我們眼中的哈爾濱》,秉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將家國情懷植根心底。學生還通過趣配音,扮演配音演員,在優酷上用英文介紹自己作為廚師的體驗……
繪本《月亮上的舞者》講述的是一個小老太太堅稱自己在月亮上跳過舞,村民由一開始的不信到親眼目睹的故事。學生劇組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不但將一個小老太太改編為兩個年輕舞者,而且在語言和情節上都做了調整。 “碼”演作品,上傳微信公眾號平臺,所有關注平臺的人都可以觀看。感受閱讀與表演相結合的魅力的同時,每一部“碼”演作品,都凝聚了學生的智慧,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
“碼”演源于生活,回歸生活,集閱讀、寫作、模仿、創意為一體,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碼”課導讀、“碼”團共讀、“碼”寫“碼”演,真正解“碼”英語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互動互補的策略,使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內外落地生根。
CSR(Coding-Sharing-Reading)“碼”享“悅”讀實現了英語閱讀的“六個改進”。閱讀方式由個體閱讀變為構建閱讀共同體。個人閱讀后可以在固定的群體中交流,相互借鑒,培養審辯思維。閱讀的途徑由課堂單一的閱讀課變為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互動互補相整合。閱讀的素材不再停留于課堂上,而是課堂話題的拓展與延伸。閱讀團體行為不僅發生在課堂中,也延伸到課后的閱讀共同體。閱讀的形式由紙質性閱讀變為音視頻相結合。在閱讀紙質材料的同時,學生的“碼”讀作品以視頻、音頻或音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多元化呈現出來。閱讀的對象由教師引領或學生自主閱讀單邊的行為變為師生共讀和生生共讀。以往的通常為閱讀課堂上教師引領下的閱讀,閱讀課后多為學生自主開展的閱讀。CSR“碼”享“悅”讀是師生、生生共同策劃、開展的共讀活動,改進閱讀=閱讀,閱讀=做題,變為讀+寫、讀+演相結合。學生對閱讀的內容重新處理加工,通過團隊合作,以圖畫、思維導圖、寫作、微電影、趣配音、繪本劇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改進閱讀時空受限的狀態,變為隨時隨地自主閱讀。“碼”以技術形式,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無限回放。
未來,工作室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碼”上見效的基礎上,開展“碼”不停題的研究,最終形成可推廣借鑒的成果。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