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廣州理工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書 名:“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元協同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作 者:曹都國
出版單位: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定 價:48.00元
ISBN:9787309156409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指引,就是要動員全體教職工開展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為了適應新形勢,思政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從業者隊伍,豐富教學形式,貫穿教育全程。《“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元協同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一書,從闡述“三全育人”理念的來源與內容入手,以問題為導向、以價值引領為手段,詳細講述了思政工作的多元協同理論,并從六個方面分析實踐的可行性,為新時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出建議。第一篇闡述如何促進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創新與效能提升;第二篇概述高校思政教育隊伍的發展要素;第三篇講述思政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策略;第四章介紹新時代思政工作開展方式;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別從心理因素、安全校園和實踐教學環節探索“育人”新路徑。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是對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是針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的問題,明確了開展方向和改進思路。經過多年的工作探索,得出諸多教育體制和教學機制帶動學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全面提升的結論。
首先,教育者組成結構單一,組織缺乏多元化構成。傳統教學機制中,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是專職教師和輔導員,分別負責課程教學和日常管理。諸多教育從業者片面認為,在開展思政教育此兩類專業工作上專職教師與輔導員足矣,調動其他崗位純屬人力資源浪費。殊不知思政教育內容的包容性和開展方式的多樣化,要求高校所有教職員工可以在本職崗位上結合自身工作業績,進行生動而鮮活的思政教育。高校其它專業課教師,機關后勤工作人員、職業指導教師等,均可結合各自崗位所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素材來進行教育活動。雖然他們存在思政理論基礎和專業素質的短板,但是崗位上的親身實踐和現場講解說法,均為思政理論的現實教材,更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高學習興趣。該書第二篇,在高校思政教育隊伍建設中,要從全校各崗位人員中進行挑選,不僅要專業素質好的思政教師與輔導員,也要廣泛挑選其他崗位的優秀代表加入到隊伍中,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其次,思政教育局限于其課程周期,缺乏全程監督保證的特點。思政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通常安排在大學教育初期。隨課程結業,主要的思政教育形式也結束。高校教育關系著大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單純以課程為載體的思政教育形式,不能抵御當下網絡信息媒介對于大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受到業務素質的影響,思政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針政策沒有深刻領會,對于學生思想變化和品格塑造不夠重視,對于互聯網魚龍混雜信息與各種社會思潮的侵蝕缺乏認識。思政課堂講理論,班會講大政方針,其他思政教育形式匱乏的現象,與國家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視有所差距。同時,這也與學校人才培養和考核機制有著密切關系。有些高校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學科水平提升和職業技能培訓,注重升學率和就業率,對于學生思想品格的把控和引領,欠缺相應的重視程度。該書第三篇,講述思政課程模式改革的重要意義,指出思政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不僅要發揮課堂的學科教育作用,還要開展多種多樣的課下思政教育形式,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體會到思政教育就在身邊,潤物細無聲地沉浸于學生思想中,指導學習與生活。
最后,思政教育形式單一,缺乏改革創新。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思政理論教育,已沿用多年,為初期塑造世界觀和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于課堂氣氛、學生積極性和教學成效性缺乏關注。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習慣發生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已經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首選,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長此下去,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和地位,而且不利于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和思想變化。同時,單一的教育形式不利于對思政知識的掌握與理解。高校對于資源和設備的高投入,教師扎實的理論功底、熟練的網絡多媒體應用技術、高尚的業務素質和職業品格,都對教學形式多樣化起到促進作用。教學理念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伴隨網絡技術的應用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入,需要學校和社會全方位的關注,更需要有配套的運行機制作為保證。該書第三篇,談到思政課程模式創新的方法,指出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教學內容質量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投入課堂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改善教學績效,需要進行規范運用。
隨著國家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各高校也應積極行動起來,主動轉變觀念,結合本校實際,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創新舉措,在“三全育人”方針指引下,努力提升思政教育良好氛圍和教學成效。
首先,動員教職工全員參與,打造思政教育校園主陣地。改變以專職教師和輔導員為主的人員構成現狀,樹立“每個崗位即為思政教育分支”的理念。各專業課教師、后勤管理人員、職業指導教師,各自崗位都有體現思政教育精神的環節和內容。各專業課授課過程中,對于重要學科理論的應用與發展,充分體現思政教育的實踐性與創新性;對于由我國首創或者研究的理論或技術,讓學生們體會到民族獲得感和自豪感;后勤管理人員通過崗位特點,展現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崗位間的溝通協調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思政教育理論中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職業指導教師通過自身的職業體驗和敬業的工作態度,讓學生體會職業觀培養和職業素質對于自身未來成長和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意義。全校教職員工每日的言談舉止與工作路徑,編織起完整的思政教育網絡,讓學生在思政課堂外,學習與生活的每一步,都沉浸在思政教育中,實現思政課堂內外的有機融合。該書第四篇,介紹了思政教育的開展模式創新,強調通過調動學校工作人員投身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烘托思政教育學習的濃厚氛圍,塑造理論實踐的人文環境,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其次,貫穿教育全程,展現思政教育引領作用。課堂教學作為思政教育的基礎形式,傳授理論知識,展現思政體系的強大力量。課堂外的思政教育形式,對于宣貫國家大政方針,加強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教育,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素質具有重要作用。每周主題班會作為傳統,貫穿大學始終,應該充分發揮輔導員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精煉內容,優化形式,提高思政學習效率;借助APP學習工具,開展思政學習平臺學分評比,通過強制效應和集體榮譽感約束,督促學生每天確保思政教育學習時長,強化思政教育內容的內涵印象,天天堅持積累,覆蓋大學教育全程。定期組織各類文體和志愿者活動,強化活動的時間記憶,以弘揚某一思政教育主題為主線,將學生、時間與思政主體緊密聯系起來,每一個學年舉行固定的思政教育活動,達到貫穿全程、加深印象的目的。該書第五篇,分析心理因素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影響,指出心理歸宿效應是思政教育過程中的穩定器,邀請優秀的心理教師,開展特定日期的校園活動,都可以發揮直接的心理歸宿效應,達到通過人和事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最后,豐富教育形式,促進思政教育全面開展。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思政教育教學形式的拓展提供技術支持。宏觀上,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功能強大的信息交流平臺,具有時代氣息的多媒體交互工具,創新了思政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習慣,拓寬素質提升與知識獲取渠道。同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陣地建設,繼續發揮校報、校園網、櫥窗、文化長廊等傳統宣傳工具的導向作用,重點推進校園思政教育信息平臺建設,將校園大屏幕、廣播臺,與師生手機進行資源同步,實現校園內教室中,以及寢室里的無死角全程呈現;邀請先進模范人物到校做事跡宣講,樹立校園優秀典型進行廣泛宣傳,通過志愿者幫扶活動激發感恩和回饋教育。微觀上,輔導員教師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大數據功能分析,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對于有特殊狀況的學生,及時介入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心理屏障,避免極端情況的發生。該書第六篇中,強調校園安全建設對于思政教育開展的推動作用,指出學生心理安全是校園安全的重要因素,應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對于學生心理狀況的分析和捕捉,有效筑牢校園安全的心理防線。
“三全育人”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遵循的主方針,其幫助指明了教育對象、教育周期以及教育方式的前進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增強時代責任感,不斷豐富業務素質和自身品格,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要發揮主人翁意識,積極投身思政教育的工作實踐中,為培養新時期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大學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