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漢陰中學 孫益山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業的提高,增強學生的上進心,更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的遠大理想。在當前農村中學中存在著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問題。這與農村學生生活習慣、地區差異、思想認識等方面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本文就當前農村中學師生關系存在的具體問題及影響進行粗淺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以供參考。
一些農村學生生活在偏遠地區,尤其在一些貧困地區,生活條件艱苦,解決溫飽、維持家庭生活成為這些地區孩子優先考慮的問題之一。因此,在這些偏遠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對讀書的目標并不是十分清晰,部分學生也會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在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農村地區的學生,渴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他們學習非常刻苦勤奮,但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這些學生的學習之路比較曲折。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和心理發育都不成熟,容易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受到周圍不良信息的影響,進而引發一些心理問題。而農村中學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們只跟著老一輩生活,長期缺乏關愛和家庭的溫暖,因此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在青春期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寡言少語,不會與人溝通,脾氣暴躁,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會無視。如果此時教師不能正確對待,不了解學生的心態,不對這些表面破壞行動進行深入內在的心理分析,就會造成師生雙方關系緊張。
落后的經濟、閉塞的環境,給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多困難。由于農村學生接受的教育資源有限,所以很多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接受能力相對弱一些,慢一些,因此需要教師不厭其煩地教好每一個學生,不應有不耐煩的態度,否則學生就會有挫敗感。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全球化的演化,農村中學生也渴望和向往外面的世界,也受到一些外界的影響和沖擊,然而心智的不成熟、經濟能力與生存能力的欠缺,對無力改變現狀和未來的無奈,讓他們處于矛盾與焦灼當中。因此,相較于發達地區而言,農村中學生往往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視。
農村中學教師的生活環境相較城鎮教師更加艱苦,薪資待遇低,城鄉差異比較大。很多教師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工作,還要為維系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而付出。除了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之外,農村教師的心理壓力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在農村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下,農村中學教師也容易產生性格孤僻、內向的問題。農村中學教師都希望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但一些貧困地區落后的思想導致學生和家長不重視教育,家長的不理解,學生的不配合,都加重了農村中學教師在教學和管理方面的壓力,有時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時,這些都加重了農村中學教師的失落感,導致沮喪、焦慮。
綜上可以看出,農村中學的師生在生活和學習環境方面是十分艱苦的。而貧窮落后、信息閉塞、學生心理敏感脆弱、教師隊伍不穩定等因素,都極易讓農村中學師生關系出現問題。師生關系緊張將對學生和教師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多為課堂紀律散漫、自私叛逆,認為這是有個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學業必定受到影響,同時其言行也會對其他同學產生不良影響。
教師隊伍不穩定,也極易導致教師心態失衡。面對學生的不尊重、叛逆,一些教師缺少科學的管理手段,導致師生矛盾越發升級。而在教學方面,一些教師,缺少對農村教育事業的熱愛,課上照本宣科,課下對學生缺少關心,這些都造成師生關系冷漠,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師的情感。
此外,由于大多數農村地區信息傳遞還相對不通暢、不及時,導致教師的知識更新不及時,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學教師依舊采用老舊的教學手段,照本宣科、題海戰術,這些不科學的教學手段很難讓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明顯提升,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久而久之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要改變農村中學的師生關系,需要先從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尊師重道是美德。然而在農村中學生中,尊重師長的意識淡薄,學生對教師缺少敬畏之心。因此,要加強對農村中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加強規則意識教育,讓學生懂感恩、知情義,認識到良好師生關系對自己成長的積極作用。
要加強對學生傳統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通過古文古訓、歷史故事等進行學習。歷史上有很多好素材,比如,愛國詩人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為抗日救國而捐軀的楊靖宇,以及近現代的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這些歷史名人的家訓、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尊師長愛父母的極好材料,從而激發學生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用知識改變生活、愛國愛家、報效祖國的熱情和愿望,幫助農村學生樹立文明新風尚,讓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農村中學生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其身上具備比其他城鎮學生更多的一些優點,比如,他們更能吃苦耐勞、艱苦樸素,此外,農村中學教師要看到農村中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利用班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況進行總結,對優秀的品質、行為及時表揚,對表現不好的學生提出批評,及時糾正,引導學生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
作為農村中學教師,更需要有引領學生走出貧困、開拓自我的責任和勇氣,不應故步自封。農村中學因為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教師的學科知識更新會落后于其他城鎮,再加上農村中學教師長期在農村教學,缺少與外界的教研交流,容易降低對自我的教學要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很難吸引到學生,也會讓農村中學生缺少與外面同屆學生共同競爭的能力。因此,農村中學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克服職業倦怠,提高教學水平,才能幫助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改變思想觀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新觀念,要與學生交朋友,認清并接受每個學生的差異性,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農村中學的學生,他們受客觀環境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在個體差異方面可能會更突出的顯現,而他們個人所長極可能會被外部條件限制所湮沒,因此,這需要農村中學教師更加細心、耐心地去挖掘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理解、信任學生,站在同學的立場,學會傾聽,重視溝通。要避免硬性、強制的態度,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達到加強農村中學行為規范的要求。
此外,農村中學教師相較其他城鎮教師,需要有更多的愛心和更大的耐心。因為農村中學很多學生是農村留守兒童,從小缺少家庭關愛和正確的引導,因此,作為這些學生的教師,往往受到“教師+父母”的雙重身份和影響,這就更要求農村中學教師要有為人師表、以德育人的素養,用自己優秀的品質教育、要求和影響學生。要構建農村中學良好的師生關系,農村中學教師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同時,當地相關的教育管理部門也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對農村中學教師的評價體系,真實客觀地反映農村中學教師的工作情況和生活情況,重視和關注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真正減輕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壓力,并切實幫助農村中學教師多渠道拓展學習途徑,通過教師培訓和相關課題講座等方式,幫助農村中學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及時獲取信息,更新知識結構,提高農村中學教師整體的綜合素養。
教師家訪是教師了解學生家庭情況、與家長互動溝通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方式。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網絡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有些教師將家訪簡單化操作,或是通過網絡家訪,或是實地家訪時只是走訪一趟,就算家訪了,如此家訪淪落為一種形式。事實上,家訪是家校共建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農村地區中學教師更有必要深入開展家訪,不僅在家訪頻率上需要增加,在家訪過程中更要重視從生活方面關心和關愛學生。
在很多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農村中學生家長很多出于生計的需要,長年在外打工,回家次數少,孩子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而老一輩年齡大,無法干重體力勞動,因此不少農村中學生需要承擔很多家庭事務。生活負擔重,又缺少人關愛,讓這部分農村中學生比較沉默寡言、不善表達。農村中學教師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來對待這些孩子,使他們從心底里打消與教師、學校以及其他周圍人的心理隔閡。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幫助這些學生解決生活困難問題,符合政策條件的可以幫助學生申請助學金。同時通過一些案例、故事,鼓勵學生不拋棄、不放棄,努力奮進,增強自信,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情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通過家訪加強家校共建是改善農村中學師生關系的重要手段,除了情感溝通,農村中學教師還需要更多地與家長保持良好的交流。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農村中學生有的是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地,缺少家庭教育,有的則是家長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視教育,或過度溺愛,這些不當的家庭教育和思想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言行,比如,對教師出言不遜等,這些都會給農村中學師生關系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農村中學教師要采用多種途徑,盡可能多地與家長保持溝通和交流,通過加強家園共建,通過網絡視頻、談心、家訪、問候等方式,多與家長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向家長及時匯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成績,增強家長和學生的信心。家長與教師關系融洽,也會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的師生關系。
農村中學生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敏感、脆弱,需要農村中學教師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贊美。在任何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評價都是舉足輕重的,獲得教師的信任、贊美,就是獲得了支持與認可,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學生也從中建立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自愛、自強。
贊美和表揚,不僅讓學生獲得自信,更緩解和改善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就會投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教師;而教師積極的情感、健康心理會促發學生積極的情感,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這些都將對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針對青春期學生容易出現的一些身體、心理問題,定期開展心理講座,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學會如何在自己產生心理問題時,通過一些科學的手段避免這些思想的不良影響,通過自我調節和心理教師輔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農村中學教師更多地關心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會傾聽,真正地去了解學生。而在與學生溝通交流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在營造出適合溝通的環境后,更多地鼓勵學生多說,讓學生敢于打開心鎖,更加信任教師。而在學生犯了錯誤時,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發生的起因,用良性的溝通增進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重視,通過改變考核評價機制,給教師以相對寬松的心理環境,再加上教師適時調整心態,降低期望值,讓教師能安心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熱愛自己的這份事業。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是通過學習來掌握可以生存的技能,此后的成長和生活中,“學習”可以說貫穿一生。因此,師生關系,是除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之外,對一個人的人生影響最大、地位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對于農村中學的教師和學生來說,學習環境比較艱苦,學習條件有限,更需要師生雙方攜手共進,創建新型的、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農村中學師生關系的改善,需要農村中學教師作出更多的努力,幫助農村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社會各界也都應該為改善農村中學生存和教育環境提供幫助,使農村中學的師生關系得到更好的改進,促進農村中學教育事業發展和師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