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南關學校 劉文先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體驗成功,從而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課例的選擇和設計是指,教師以單元學習主題為背景,對知識內容進行單元學習主題板塊劃分,確定學習主題和目標,全面分析教學內容,形成具體的教學規劃,找準其核心知識,有計劃地設計適合深度學習的典型課例。近年來,我國在深度學習方面的研究迅速興盛,但是基于深度學習的,對小學中年級數學典型課例的選擇和設計方面的研究還不多見,本文所述的正是關于此方面的實踐研究,首先解釋了深度學習的內涵和對師生雙方的意義,其次對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做了詳細分析,最后選取教材中“除法”單元作為典型課例,按照一定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究,希望能給教育工作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深度學習是指教師對知識體系進行單元學習主題劃分,將某個單元知識集中起來,精準把握單元學習主題的整體知識結構,對單元主題內容進行深度整合,以核心知識為切入點,在課例中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活動,將難點、重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讓學生一目了然,教學過程把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成為創造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發揮創造力、提高學習效能,讓學生體驗到和同伴、教師進行充分交流與合作的愉快,讓學生在各種體驗中感悟學習,在創造和高效的氛圍中輕松掌握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
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不僅能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還能理解學習的過程,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既具有獨立性、創造性又具有合作精神、扎實學識的優秀學習者打下堅實的基礎。深度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總指揮,負責提供方向和目標。基于深度學習,對單元主題的典型課例進行教學設計,不僅能讓教師形成系統的教學規劃,打通各知識模塊之間的隔斷墻,把零碎的知識系統化、邏輯化,筑牢學生的知識體系承重墻,還能促進教師提高專業素養,持續提升教研水平,保證高質量地完成教學活動。
中年級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從小學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從完全依賴向獨立思考過渡。中年級小學生是小學承上啟下的階段,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時,要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特點,將教學設計得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消化。給該階段的小學生畫一幅心理圖,應該是這樣的。
中年級小學生是形成穩定的自我、建立自信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在意別人的評價,另一方面有了自我評價,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在受到別人夸贊時,容易提高對自身的評價,產生興奮和自豪的情緒,進而感覺“自信滿滿”,甚至“目空一切”。與此相反,有的學生由于成績、身體、家境等原因,在班級中不被同學重視,這時會大大降低他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什么也不如別人,產生自卑心理。
中年級小學生情緒不穩定,受周圍環境影響比較大。他們喜歡和小伙伴湊在一起玩游戲、學習、寫作業,玩得高興時,情緒容易高漲,但是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發生沖突,導致雙方面紅耳赤。在學校受到教師表揚時,很容易感到開心,遭到批評時,又容易緊張不安。學生年齡小,情緒變化往往都寫在臉上。
中年級的小學生慢慢進入少年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體重的增加,他們會表現出一種“我已經長大了”的獨立意識,他們希望擺脫成人的控制,性格中的獨立性越發明顯。此時,他們不再像二年級之前,每天學校發生了什么事,都要回家和父母說,現在有一部分學生再不愿意什么都和家長說了。從一、二年級時對教師完全崇拜,到現在有了自己的獨立評價。只是此時學生的自控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還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在遇到挫敗時,容易表現出失望和自制力下降的趨勢。
中年級小學生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低年級時學生還處在學前兒童那種無意想象的階段,但現在隨著學生接觸到的表象越來越多,他們開始能進行有意想象,想象的內容慢慢變得完整,精確度也明顯提高。這時候是培養學生有意想象的最佳時期。中年級的課程難度比之前提高了不少,數學方面各個知識點綜合運用的情況明顯增多,低年級靠小聰明就能取得好成績的時光不再,取得好成績要花真功夫。這個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好時候,教師要順應中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恰當的方式和關懷的態度來實施深度教學。
教師進行典型課例的選擇與設計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總體目標,梳理所有知識模塊,其次在教學設計上要以深度學習為基礎,最后在教學效能上,要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感。學生初步建立數學思維,能從數學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還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提升自信心。教師在選擇典型課例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進行實踐探索。
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包含三個方面,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要更高效地實現這幾個目標,教師始終要圍繞這幾個問題:用了什么方法,經過怎樣的過程,體驗到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價值觀,學到了什么知識。教師在充分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還要把握好過程與方法,促進學生正向的情感體驗,形成對其他目標有幫助的價值觀,最終完整地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北師大版第五冊第一單元“除法”,講的是“兩位數、整十數除以一位數”,把這個單元作為典型課例,先設定教學任務:分成兩個小目標,第一個目標讓學生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原理,熟練計算方法,能做到正確計算;第二個目標是學生理解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原理,熟練計算方法,能做到正確計算。在課堂上,教師先引入小猴分桃的故事,解決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比如,“10個桃子分給2個小猴,每個小猴能得到幾個桃子?”列式:10÷2=5(個),接著增加桃子的數量到60,還是分給2個小猴,這樣解決:60÷2=30(個),這時學生學到了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和原理。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多參與、多動口,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己來編應用題,并用剛才的數學方法解決。教師作為引領者,要帶動班級節奏,盡量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教師還要盡量讓學生創造問題、解決問題,可以配合學生舉出的適當例子巧妙地帶入新知識點,慢慢滲透第二個教學目標,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又學會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這種充滿互動的、趣味性的、由學生創造的課堂,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學生能把題目描述得清晰,問題解決得正確,能對生活有所觀察等,都是增加學生價值感的機會。這樣設計教學,既實現了知識點的學懂、學會,又促進了學習過程中的積極體驗,這才是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
同一個班級,學生之間的個性不一樣,心智發展水平也不一樣,表現為思考的速度和思維的靈活性不同。教師在進行典型課例選擇和設計時,要關注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對教學目標留有余地,教學設計要注意分層次,讓學習好的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感,增加對學習的興趣,讓學困生有收獲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正面體驗,也難免有負面體驗,教師要循序善誘,并對學習目標的考核給予適度彈性。
仍然以“除法”這個單元為例。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師在做課程設計時,就不能一刀切地制定計劃,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過程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豎式,兩種方法都要學會,但是學生個性不同,接受力不同,會表現出差異。教師應當順勢而為,不要拘泥于一定先會哪個,而是要鼓勵每個學生按自己的能力先掌握其中一種方法,再進行引導,最終兩種方法都掌握。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情緒體驗更正向、積極,會對數學更有信心。
數學教材多取材于生活,數學知識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到數學不是枯燥的數字堆砌,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教師選做課程設計時,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和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自生活,又能用于生活。
繼續以“除法”單元為例,在豎式解決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問題后,還有個知識點是余數。余數的概念對學生是陌生的,如果直接告訴學生余數必須比除數小,學生恐怕記不住,不如把“余數”帶入生活場景。比如,讓學生把家里的20個蘋果,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和弟弟3個人,問每人最多分幾個。假設每人分5個,行不行?如果不行,每人分6個,或者7個呢?教師提供幾組彈珠教具,把學生分組,讓學生動手去分,會發現每人分5個還剩5個,5>3,余數比除數大,5還能繼續再分,余數是5肯定錯了;每個人分到6個,還剩2個,2<3,2個也不可能再完整地平分給3個人了,且余數小于除數,這次就沒問題了。生活中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比如,“38個同學去劃船,每船坐6人,需要租幾條船?”又如,“48頁的書,每天讀5頁,幾天能讀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解決這樣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受生活中的“余數”,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數學,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魅力。
獲得新的知識,學到新的技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顯性價值所在。相對的,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么情感體驗,對價值觀產生什么影響,對學習任務有什么看法,對數學和人類生活的關系有沒有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隱性價值。傳統教學重視顯性價值,忽略隱性價值。基于深度學習的要求,教師倡導隱性價值的重要性同樣不能小覷,它對小學生的身心成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注意把隱性價值納入課程。
比如,“除法”單元還有個“商”的知識點,涉及商是幾位數、商的變化規律、什么是完全商等概念。其中有一條定律:“當除數和被除數成倍變化時,商確定不變。”這條定理體現著數學的嚴謹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無疑對學生認識生活、認識世界是有幫助的。不僅如此,還能幫助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對更多定律的認識,讓學生找到學習規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邏輯思維,這正體現了深度學習對隱性價值的重視。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思想不是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辦法,而是人們在對具體的數學認識和研究的過程中,提煉出的普遍規律,是對數學理論和內容的本質認識。比如,數形結合思想讓人們發現,解決問題僅依靠圖形做不到精確,僅依靠數字,又缺乏直觀性,而數形結合能把要研究的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方程思想讓人們對不確定的事物敢于去做假設。小學階段數學知識雖然比較簡單,但也體現出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教師將其帶入深度教學的課堂,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以“除法”單元內容為例,除法表示的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求解其中的一份,其核心是平均。除法思想大量應用在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體會除法思想中平均的概念。比如,家里一個月用了90度電,讓學生算算平均每天用幾度電;又如,媽媽用36元買了3斤肉,讓學生計算每斤肉多少錢;再如,12顆糖平均分給3個小伙伴,每人能得到幾顆等。這樣,學生經過多次訓練,會對除法思想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解決平均問題的時候,就會想到使用除法。
教無定法,學無常法,但一堂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課堂應該是互動頻繁、高效活潑的。基于深度學習理念,教師要積極地去做典型課例的選擇者和設計者,要做教學活動的領路人,也要做學生學習能力的激發者和培養者。教師的觀念應該由過去的重傳授,向現在的重發展轉變。教師要能根據中年級小學生的特點,隨時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更要注重差異化教學,讓層次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中。教師也有責任讓學生把生活中的數學講出來,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鼓勵每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感受成功的體驗,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一個高效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