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一中學 張月娥
新課改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了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這一要求同時也是高考政治試卷命題的重要原則。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認識到,理論聯系實際是人類拓展認知和學習新事物應遵循的基本規律。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教師既要分析理論知識,又要結合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件,帶領學生用實際去驗證理論,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使學生能在生活中應用理論,并能使用理論指導實際生活。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對學生的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構建政治知識體系,提升政治素養,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養成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政治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是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是國家立德樹人的主力軍,也是守正創新的開拓者。作為新時期一名優秀的政治教師,要始終堅守在為學生筑夢引航的道路上。政治教師如何挑起如此重擔,下面從專業能力和思想態度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教師應全面理解高中政治課的知識,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打通所有知識點間的聯系,根據課堂實情優化教學設計。“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腦海中裝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倒出一碗水,所以教師的專業能力需持續進步。首先教師要找到同行者,和同伴建立學習小組,相互答疑、相互促進、相互幫助。其次可以請專家教師指引,向那些更有經驗、更資深的教師,或者校外的專業導師學習、請教和借鑒。專業能力的精進更需要教師長期主動地研修課程,優化教學設計。教學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每堂課都可能遇到新問題,教師要善于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結果,對問題認真分析和研究,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更好辦法,將下一堂課上得更有成效。
政治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以科學的態度教書育人。一名優秀的政治教師,必然是熱愛教育、富有愛心、積極上進的,必須具備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善于學習、與時俱進的品質和能力。上好一堂政治課,教師僅僅具備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保持熱愛與觀察,要隨時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要時刻牢記傳授政治知識,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要幫學生闡釋每個陌生的政治名詞背后的豐富內涵。一名優秀的政治教師,講課是充滿激情和感染力的,他會讓學生愛上這門課。政治課可以幫助青少年打好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的思想基礎,高中畢業后,學生不論繼續深造還是進入社會工作,獨立分析政治事件的能力,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奉獻精神,這些都是政治課應該給予學生的能力。一名優秀的政治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以及樂觀、靈活、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專業能力和思想素質都過硬、適應力強、意志堅定、持續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優秀教師。
1.與生活體驗結合
政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框架,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現象、國家大政方針的高度概括。現實生活是學習政治課程的寶庫,教師在開展政治教學活動的時候,需將政治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要積極利用教材上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理論知識。
學習“多變的價格”這部分知識時,讓學生提前向家長了解好豬肉的價格。課堂上,教師與學生討論近幾年豬肉價格波動的現象,通過豬肉價格的漲跌,讓學生理解商品價格的變動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供大于求時,價格下跌。教師還可以繼續拓展,解釋“為什么同一種商品有時供應量大,有時供應量不足”,進而引入“市場具有調節資源分配”的基本理論,再講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到僅有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不穩定,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宏觀調控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供需矛盾,穩定物價。由此,我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便一同揭示出來。結合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去解釋理論,會事半功倍。
學習“股票、債券以及保險”的知識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制定理財方案的活動,讓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結合自身的家庭經濟情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理財方案。設計好投資方案之后,與家長探討,家中的投資是否合理,有沒有改善的空間。學生能利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定會提高學習積極性。
2.與生活現象結合
孫中山先生說:“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的定義,不同于歷史上一切政治觀。它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西方政治學家伊斯頓認為:所謂政治,就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可見,政治離我們、離生活都不遙遠,甚至可以說生活中的一切經濟現象都在政治中有所解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生活現象來闡釋政治概念。
在學習“多種所有制經濟”知識點時,如果教師只講基本概念:“多種所有制經濟由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組成。”學生聽到了,但不一定聽懂了,教師應結合具體的生活場景補充說明。比如,生活中學生看到的個體經濟有哪些,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理發店、小賣部、小餐館、水果攤、大餅鋪等,都是這種規模小、投資少,靈活經營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則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比個體經濟規模大、生產效率高的經濟形式,讓學生思考他們見過的私營企業有哪些,通過舉例說明,印象會更加深刻。
在學到“分配方式”知識點時,“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這個概念非常抽象,教師應該舉出一些生活現象來講解。比如,國有企業的工程師,月月領工資,年終有獎金,這是按勞分配;農民在集體土地種植蔬菜,兼營蔬菜收購和運輸,這也是按勞分配。原來按勞分配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樣學生能很快理解和吸收。外資企業的銷售人員,按照業績收入逐步增加工資;小明的叔叔在城市的開發區開了一家服裝廠,自己管理經營,這兩種情況體現了“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基于生產資料非公有制情況下的。原來外資工作人員的收入是按照勞動要素分配,小明的叔叔的收入是按照管理要素分配的。教師要善于把生活現象帶入教學,讓政治課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
有時,結合試題講課是幫助學習理解抽象概念的辦法。在學到“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章節時,學生會感到離生活太遙遠,不好理解。但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教師必須講授清晰,將每個知識點落到細處、實處。比如,在解釋我國最高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四個職權時,要重點把決定權和立法權區分開,可是簡單地說二者不同,學生在遇到似是而非的題目時是難以分辨的。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先解釋政治詞匯:立法權和決定權都是在做決定,但是根本差別在于立法權做的決定是圍繞法律制定和法律實施的,而決定權是針對某區域內的某個重大事項所做的決定。如全國人大決定設立某個特別行政區,這是使用了決定權。又如,有個考題是這樣問的:“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某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這說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使用了哪項權力?”這道題目在考查學生能否正確區分決定權和立法權,看到題目表述和法律相關,判斷使用了立法權,這恰是正確答案。通過解決考試中遇到的難題,強化對類似知識點的區別認識,能讓學生記憶更深刻,學得更有勁。
時政熱點指某段時間國內、外發生的一些為民眾所廣泛關心的大事,時事政治則是指以這些熱點事件為依托,運用政治原理,唯物辯證地看待這些事件。民眾之所以關心時政熱點,其本質是關心社會的發展,把握時代的脈搏。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信息獲取非常便捷,各種時政熱點隨時涌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誠然,政治課教材并不包含時事政治,但由于政治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所以無法否認,時事政治與政治課是緊密相連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政治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政治教師時刻做一個新聞熱點的收集者和觀察者,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時政熱點、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和解釋,讓學生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去看待當前發生的事件,加深對課本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獨立判斷能力。
1.選取有針對性的時政熱點
時事政治的特點是時效性和針對性較強,教師應當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傳遞給學生。但是同一時間段內往往有多起熱點在引發關注,教師要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熱點帶入課堂。教師還得從政治課的要求出發,對熱點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目前現狀等,進行較為系統的闡釋。對于時政話題的解讀,速度與深度,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學習“對外開放”知識點時,繞不開的議題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教師還需將當下有關中國為繼續擴大開放而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聯系起來。比如,2021年5月正式啟用的海南自由貿易港這一熱點事件,正是我國經濟繼續開放的反映。教師將時政熱點帶入課堂,會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對外開放的意義和國家推動對外開放的決心,鮮活的材料對提高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2.學習時政的方法
時政熱點的特點是人人都關心,但見解各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備充足的相關資料,了解事件全部經過,理論水平過硬,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客觀、理性、科學地去分析熱點事件。在政治課堂上,學習時政的方法也是多樣的。
教師帶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是知識輸出的主體,教師要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把時政熱點與課本知識結合。比如,學習“勞動和就業”知識點時,教師講完課本上關于“勞動的意義”和“正確的就業觀”之后,可以引入“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激增至457萬”這一熱點話題,并預設幾個問題,如“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執著于考研?”“考研是否真的緩解了就業壓力?”“就業現狀是怎樣的?”“就業與民生的關系”等。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不設標準答案,只要符合正確的價值觀,引發學生思考,就達到了教學目的。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慢慢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這樣有助于學生增加對社會的認識,提前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以及就業期待。
學生主導。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關心時政的習慣,還能充分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的演講與思辨能力。比如,設置課前時政演講活動,利用每堂課的前15分鐘,分別請三個學生到講臺上開展“我眼中的時政”報道,每人限定2分鐘。學生選擇報道的內容既可以是與國內外政治、文化、經濟以及軍事相關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一些本地的新聞事件。可以圍繞一個熱點挖掘各種事件,也可以對同時期發生的多個熱點進行報道。在三名學生全部完成報道后,請其他學生對上述報道進行點評,可以講述自己對某熱點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點評報道者的觀點與風度等,讓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激發出更多更閃亮的思想火花。比如,每年的高考都有一個全民關注的熱點,高二的學生面對高考的心情尤為復雜,大考尚未來臨,但高三考過馬上就輪到自己。關于即將來臨的高考,學生看到了哪些社會現象,社會上出現了哪些熱點新聞。教師讓學生課前去搜集、整理,然后進行“我眼中的高考”這個熱點話題的討論。生活在繼續,時政熱點就會層出不窮,教師要用好時政熱點這個良機,講好每節政治課。
綜上所述,“理論聯系實際”是高中政治教學活動的重要思路。不論與生活實際結合,與真題結合,還是與時政熱點結合,只要認真準備,教師都能將一堂平凡的政治課上出不平凡的韻味,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政治課的價值,從而愛上政治課,并在政治課上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