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三中學 吳海英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還可以反饋學生的聽課情況,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對師生互動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啟發,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讓他們在課堂互動中獲得音樂能力與音樂素養的提升。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初中音樂課堂師生互動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亟待改進。為此,教師要樹立起“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音樂課堂變為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構建“互為主體”的全新師生關系模式,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受音樂能力的限制,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隱藏了起來,不愿意參與課堂互動,害怕被其他學生嘲笑,難以融入課堂互動中。還有一些學生對教師講述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不感興趣,沒有掌握正確的音樂學習技能,當教師提出互動問題后,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另外,由于初中音樂教材中所涉及的音樂曲目大多是民族的、經典的,音樂形式與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不同,學生在課堂互動中不夠積極與主動,互動意識薄弱,影響了初中生的長遠發展。
音樂是情感的表達,音樂內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去發現音樂美,感受音樂中的情感。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教師提前設計好的,學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執行,導致音樂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而且課堂互動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主,將學生的思維限定在了教師的條條框框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或向教師提問,使音樂互動流于形式。
有效的師生互動對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互動主要針對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以音樂知識為主,忽略了學生情感上的需求,至于學生想要學習什么樣的音樂知識、喜歡什么樣的互動方式教師并不了解,打擊了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還有些教師在互動時只選擇優等生,對學困生則不聞不問,導致學生的音樂水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脫節,最終影響師生互動的實效。
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音樂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營造一種輕松、開放的教學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初中生喜歡上音樂課,給師生互動做好鋪墊。音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吃力,這就要教師注重基礎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渠道,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針對學生不敢與教師交流的現象,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運用教學藝術,把握學生的興趣點,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音樂內容,使學生逐漸消除畏難情緒,在音樂課堂中活躍起來。很多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只給學生播放音樂歌曲,然后讓學生模仿著唱歌,這樣的音樂課堂是枯燥的、不完善的,嚴重束縛了學生的音樂思維。在新時期,教師要充分重視師生互動的動機和頻率,分享學習音樂的心得體會,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為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讓音樂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師生互動并不是盲目的、沒有意義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明確互動目標,做好學生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不斷積累音樂經驗,為深入學習音樂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現代美育教育理念下,音樂教學需要體現知識性、趣味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師生都要活躍在課堂上,在輕松的心境中開啟智慧、凈化心靈,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最終實現教學相長。音樂學科要體現審美教育目標,教師在互動中應該開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欣賞能力,給學生帶來具有美感的音樂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逐步形成審美觀念,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音樂學科要體現情感教育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和啟發,獲得情感共鳴,將枯燥的教材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開闊音樂文化視野。音樂學生要體現生本教育理念,教師要把課堂互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對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產生的創新點要給予表揚,并且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教師每播放完一個音樂歌曲后,就會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歌好聽嗎?”其實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效果的,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分層次的,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首音樂歌曲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師生互動要想取得實效,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做出改變,圍繞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需求進行提問,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對音樂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也是他們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經過自己的努力回答出問題后,音樂印象也會更加深刻。教師需要明確一點,師生互動是需要合作實現的,在提問后多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從不同的角度回答問題,找到音樂的本質。在每一次提問后,都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針對性的點評,不僅包括音樂專業知識,還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課堂進步程度等方面做出指導,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快速成長。
提問是一個非常好的互動方式,音樂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度,由淺入深地進行游戲提問,在每次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同時可以向學生滲透音樂學習的方法,使每一次提問都能促進師生互動,最終滿足初中生的音樂需求。音樂教師要善于選擇開放式的提問,因為藝術是沒有界線的,教師給學生提出的音樂問題,不要設置固定答案,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激發創造性思維,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教師還可以跟學生一起探討音樂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真正提高師生互動水平。音樂教師可以設置游戲式的提問,將一些音樂問題融入日常游戲活動中,引導學生一邊做游戲一邊回答問題,這樣既能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也強化了音樂理解力和感悟力。值得注意的是,當學生不能準確回答問題時,也不要過分地責備學生,而是應該幫助他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然后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初中音樂知識主要以記憶和理解為主,在每次提問以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音樂筆記,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或者自己喜歡的音樂知識記錄下來,經過日積月累就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
音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創造了師生平等交流與互動的空間,使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了學生音樂學習的合作伙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與人合作的信心。在具體實施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情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確保學生在組內可以良好溝通、互相幫助,在組間又可以公平競爭,避免學生產生不公平的心理,營造合作與競爭的學習氛圍,為有效師生互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小組劃分完成后,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合作任務,可以根據單元教學主題,設計歌舞劇、唱歌比賽、音樂游戲PK等合作型任務,讓學生把日常所學到的音樂知識應用到實戰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對外界事物具有自己的認知,并且由于生活環境、社會背景、思維能力等的不同,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音樂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話題為主線,以音樂為媒介,將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相結合,在互動交流中感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初中生經過音樂學習已經掌握了不少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但是音樂基礎仍較為薄弱,在音樂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困難。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觀察和反思,從與學生的互動中獲得有效的教學反饋,掌握學生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并在這些重難點之處設計課堂互動,和學生一起深入分析音樂作品,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多元理解。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開發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去選擇相應的內容,這樣可以展現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能提升合作的效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音樂經歷、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每個學生都有過人之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對學生多鼓勵、多引導、賦予期待,讓更多的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動”起來,與教師一起進行歌唱和舞蹈,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性是初中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學生的創造活動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示范演唱或舞蹈演示,用甜美的歌聲、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的舞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陶醉其中,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互動,將學生的學習心態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課堂教學中,在師生互動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音樂欣賞課是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情感,還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傳統的音樂欣賞課以學生“聽”為主,至于學生是否認真聽、在聽的過程中是否有情感變化等,教師很難監控,欣賞效果很不理想,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欣賞。為此,教師可以在音樂欣賞中設計律動教學,帶領學生一起跟隨音樂旋律隨性地舞蹈,用動作、表情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一些有故事情節的音樂作品,教師還可以采用即興表演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負責旁白,讓學生擔當音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走進音樂,用心去感受作品,使音樂欣賞由傳統的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授課模式轉變為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學習模式。在新歌學唱環節中,教師也可以引入師生互動環節,利用樂器為學生演奏,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演奏進行歌曲的學唱,也可以讓學生在學唱中加入自己的肢體動作,使音樂學習更深入。除了教師演奏外,還要讓有能力的學生來演奏樂器,教師跟著學生的音樂伴奏進行演唱,在其中加入師生創編的舞蹈,抒發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學生一起感悟歌曲的內涵。
網絡技術的發展,創新了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為師生互動錦上添花,提高了互動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不愿意運用網絡,他們認為會浪費時間制作課件,而且還難以把控課堂,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教師必須緊隨時代步伐,開創課堂教學新模式,給學生創造新的學習體驗,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成長。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構建智慧課堂,利用設備終端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學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發送給教師,教師利用智慧平臺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解答,實現了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要發揮班級群的作用,平時多與學生進行學習方面的溝通,還可以聽取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發揮家校合力,使音樂教學更上一層樓。
在課堂導入中,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和音樂作品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為學生講述音樂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創作者的資料、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音樂作品的現場演出等,為學生創造輕松、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積極與教師開展互動。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設計游戲環節,結合教學內容,從網絡中下載一些有趣的無聲視頻,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進行配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感受音樂要素在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情感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網絡中蘊含豐富的音樂資源,音樂教材中的很多音樂作品都被后人改編或加入了新潮的音樂元素,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這些作品,并拿到課堂上進行對比討論,讓學生感受傳統音樂的“美”和新音樂形式的“新”,培養學生兼容并蓄的音樂情懷。另外,音樂教師要控制好運用網絡的度,如果長時間讓學生觀看課件、視頻等,會影響學生的視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師生互動效果,所以要統籌兼顧,尋找網絡與音樂教學的契合點,展現音樂教學的特色。
綜上所述,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融入改變了初中音樂教學現狀,給初中生創造更寬廣的學習渠道,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音樂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造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讓學生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學習,增強音樂綜合素質。同時,還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情感和需求,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互動中,促進音樂教學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