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梅 王小亮 奚海燕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32億,而2020年12月這一數字是9.89億,互聯網普及率較上一年度提升了2.6個百分點。[1]我國互聯網發展速度迅猛,虛擬與現實相融合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生活形態?;ヂ摼W發展應造福于人民,為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服務,因此深植于現實社會的網絡空間需要規制?!毒W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規定》)的出臺與施行表明,我國對于互聯網的治理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對網絡空間的認識及治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兑幎ā分兄赋觯W絡空間治理聚焦于網絡信息內容,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本,弘揚正能量,懲治違法和不良的信息內容,以網絡生態系統視角劃定政府、互聯網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對網絡信息內容的治理以達到營造清朗網絡空間、良好網絡生態的目標。[2]由此可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聚焦于網絡信息內容的全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過程的協同治理模式。
在數字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內容表現為網絡媒體的各種數字化形態,概括而言它是存在于網絡空間的信息、產品或者服務,信息內容生產者也可以是傳播者借助網絡載體進行傳播或者買賣等活動。[3]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是人們的普遍價值,而網絡信息內容更加代表著一種核心競爭實力。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以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由此可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著重于網絡信息內容的生態治理。
針對網絡信息內容進行治理,首先應該清晰地界定網絡信息中可以鼓勵的正向內容和應予以抵制的負向內容?!兑幎ā分忻鞔_規定了七類可以鼓勵的網絡信息內容,這類信息屬于正向內容,具有弘揚正能量的作用;十一類違法的網絡信息內容和九類不良的網絡信息內容,屬于負向內容,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應予以處置。[4]這種規定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為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實踐提供了有法可依的內容清單。
依據網絡生態學觀點,網絡生態系統由主體信息人(政府、企業和網民等)和客體信息(數字化信息內容)、信息環境(內外環境)有機地組合為一體,[5]信息環境包括網絡內部環境和網絡外在環境。網絡內部環境主要是政府、企業和網民等行為主體,網絡運行的基礎設施以及數字化信息內容資源等,而網絡外部環境是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環境要素。協同治理模式適應于復雜網絡生態環境治理,協同治理是多元化的利益各方以達成共識為基礎,針對共同議題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6]其中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主體包括政府、互聯網企業、行業組織和網民等。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媒介平臺的更新演進,使得各類行為主體能夠有機會平等地參與網絡社會之中,因此兼顧各方主體的利益成為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基礎,網絡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之一即是全主體參與。全主體參與是指網絡生態系統中政府、互聯網企業、行業組織和網民等網絡行為主體都負有營造和諧、有序的網絡環境之責任和義務,進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利益主體協同治理的局面。為保障全主體參與的有序協同,需要完善制度設計構建共識性目標并明確各方責任,由政府層面統籌協調,引導企業、行業組織和民眾有序地參與到網絡生態治理中來。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首先需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引導網絡行為者在制造、生產、傳播和使用網絡信息內容時傳播和弘揚正能量,以國家網絡安全為重,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網絡信息生態系統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接的虛擬社會,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和諧與穩定,對于現實社會安全具有保障性意義。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國需要建設成為網絡強國,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全、國家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大事。[7]當前網絡空間治理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一目。同時,網絡生態系統各方主體應該針對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的治理目標達成共識,即通過倡導可鼓勵的網絡信息內容和處置違法的和不良的網絡信息內容來優化網絡生態,以建立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體系。
網絡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和網民等網絡行為主體。首先,參與治理的各主體應明確自身角色,壓實責任。政府相關部門包括網信部門、公安部門、宣傳部門等,其中網信部門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其余各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與之配合。政府是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的主要推動力量,負有制定法律法規、政策工具、制度安排、監督評估、執行推進等職責?;ヂ摼W企業是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的主要力量,負有依據國家網絡生態治理規范,完善企業管理機制,教育和監督企業內部從業人員遵守規范,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環境,為網絡生態治理提供軟硬件技術支持。行業組織是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的重要監督力量,負有對行業內各企業的監督職責。民眾即網民則是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的主要參與者,網民應該明確網絡行為規范,網絡沖浪時自覺地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營造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積極參與到網絡生態治理之中。其次,多元主體需要形成合力,在橫向和縱向上構建立體聯動機制。橫向是從廣度上實現協同治理要求,強調全主體、全平臺、全過程的治理要求;縱向是從深度上挖掘各主體參與治理的潛力和能力,構建橫縱聯合立體結構以保障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的成效。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需要完善的齊全的配套治理政策,構建政策工具體系,針對各類網絡生態問題都有據可依,以保障網絡生態治理的執行和效果。政策工具建設應注重全面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是指政策工具能涵蓋網絡生態系統全部要素,無論是行動層面還是問題層面。適應性是指政策工具既有具體指向又能夠根據變化動態調整以適應復雜網絡生態環境。可操作性是指政策工具需立足于執行層面的具體問題并有效地指導治理活動。除此之外,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需要互聯網相關的軟硬件技術支撐,例如大數據監控和人工智能識別技術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內容監督。因此要不斷地完善硬件設備,提升網絡空間技術水平,適應不斷發展的網絡生態環境的要求,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保駕護航。
為應對因互聯網發展而帶來的社會變化,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和適時性。網絡生態治理應摒棄傳統管理模式,尊重網絡生態系統中各主體的價值和權利,發揮多元主體功能,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式。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發揮網絡為人民造福的正向功能;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完善網絡信息內容治理的配套政策,引導網絡生態系統的各行為主體樹立參與意識和深化參與程度。當然,當前我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上還存在著治理目標需要細化、治理對象缺乏深入研究、協同治理機制有待加強、治理手段和工具應進一步完善等問題[8],這些方面需要在未來的治理實踐中探索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