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強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目前保持農村農戶經營制度穩定、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支柱。發展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增加農村金融資源的總體承載力,有利于扭轉傳統農業融資中存在的抵押擔保物不足、融資效率低下的難題,有利于緩解傳統農業融資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融資成本過高難題。
總體來講,發展和支持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以及供給側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離不開財政金融服務的支持,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項目多、規模大、投資高,原有的低風險和小規模財政金融服務已無法滿足其發展要求。提高農業財政金融扶持水平,使財政金融服務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相匹配,從而促進農業主體實現經營績效最大化,是農村金融研究的重要課題。
財政金融服務對促進農村農業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早在20世紀后期,國外學者的各項研究成果已表明財政金融服務的支持對農業的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ALif F.Darrat(2012)等學者研究發現,財政金融服務對農村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起著有效的促進作用;Gova V和Feher A(2015)研究表明政府補貼、政策性基金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作用更為顯著;而Bidisha,et aL(2016)通過回歸分析發現金融信貸服務并未直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增長。
我國學者近年來也從各個角度研究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與財政金融服務之間的聯系。高云峰(2019)研究發現,資金不足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產業歷史進程中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一針見血地從財政和金融服務的角度指出,支農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有限,且目前農村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董曉林(2007)等研究表明,農業產業化的改革發展需要財政金融的扶持,但政策性財政資金如何撬動金融服務以實現更加有效地推動農業水平的發展,需要繼續深入地研究;蔣例利等(2018)研究指出,對財政金融服務農業經營主體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了績效評價,結果顯示財政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時,明顯存在服務效率不高等問題,建議加強財政金融服務創新,推廣農村抵押貸款服務,切實提高財政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績效水平。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其在擴大生產規模和拓展市場份額時,一方面需要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維持正常經營支出的資金;另一方面還需在擴大市場銷售規模上加大資金投入。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財政金融服務是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手段,對農業經營績效水平最大化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1.財政服務的影響。農業作為具有較高自然和市場風險、投資收益較低的產業,在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不具有任何優勢。農業發展不僅需要外部力量幫助,也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在農產品供求不均衡時,政府通過統一購買、統一銷售的方式,維持農產品價格、保障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直接補貼等方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業經營主體資金投入,切實提升農業經營水平。
財政服務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具有正外部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財政服務可以有效改善農業經營環境,幫助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財政資金用于投入農業灌溉、電力及能源、農貿銷售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作物種植、管理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金融服務的影響。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經營方式是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集約化的生產與銷售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也迫切需要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
一方面,財政金融服務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可以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資金保障,推動農村貨幣資金實現高效配置。金融機構作為資金中介結構,根據國家政策和農業市場需求,通過資金的再分配,將資金投放至一定規模和符合產業政策的農業經營主體,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服務制度的完善可以減少農村不正規融資現象,吸引社會資本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健全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不僅提高了農民對金融政策制度的認知,降低了高利貸水平,解決了融資難題,還吸引了社會資金在“三農”的投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穩健增長。
寧夏固原市緊緊圍繞各級示范社和星級家庭農場評選活動,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經營主體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截至2020年末,寧夏固原市共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953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2256個,成員總數達61462人,帶動非成員農戶122661戶,合作社經營土地39.39萬畝,其中流轉經營土地30.31萬畝,合作社年交易量97914萬元,利益返還16895萬元。全市家庭農場達到791個,家庭農場年銷售額10513萬元,全市有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組織71個,服務農戶12776戶,服務養殖業590000頭(只),服務種植業13.69萬畝,涉農龍頭企業128家,休閑農業160家,其它農業經營主體69家。
農業金融服務對固原市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發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而農業財政支出沒有發揮出作用。財政支農效果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財政支農支出中更多地投入到了自然災害救濟補貼、糧食資源儲備補貼上,未能轉化成農業生產力。為更好地推動轄區農業經濟發展,提出建議如下:
1.提升政策引導的科學性。(1)根據轄區實際,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引進和開發特、優、高效產品,積極打造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堅持運用市場化手段指導現代農業發展,防止短期投資行為,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2)提高財政補貼的精準度,出臺減免稅費等優惠措施,對發展較好的農業新業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補貼,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成本和金融機構信貸運用成本,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發展。(3)對各類政策性涉農資金進行整合,完善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擔保基金,以及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成立各個層次擔保機構,在增加金融機構支農資金供應的同時,實現信貸支農風險的有效轉移和合理分擔,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當地人民銀行要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如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等,切實支持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入。
2.提升自身發展的規范性。(1)積極引導經營主體明晰產權,健全規章制度,建立科學高效規范的經營管理體制,使其條件完全或基本符合金融機構信貸準入要求,推動其成為獨立、穩定、有效的企業承貸主體。如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立、變更、注銷等制度規定,明確其法律地位、認定標準、注冊登記等相關內容。(2)加強農民種植、運銷、加工等環節的管理,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3)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吸納專業人才,加強經營管理和內部治理,加快技術改造,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自身的融資能力。
3.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金融機構要根據轄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因地制宜開發適合其需求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不斷擴大抵押擔保品種范圍,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服務模式,為產業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一攬子金融服務。要針對農業生產周期、經營方式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的資金需求,著力優化貸款供給結構,充分考慮各個產業、各類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各環節所需的資金和服務差異,合理調配貸款期限、額度、利率等要素,最大限度滿足其各方面的金融需求。
4.提升農業保險的普及性。金融業在支持農業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保險機構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形成聚集聯動效應。保險機構要加大對農村保險產品的創新力度,推出適合其發展需要的多元化保險產品。要建立市場化的農業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創新推廣“信貸+保險”服務模式,為信貸資金提供風險保障。同時,建議研究出臺相關制度,對開展農業保險的機構給予資金補貼優惠,降低農業保險費率和理賠標準。
5.提升抵押服務的廣泛性。建立健全農村資產中介服務體系,如土地經營權、房產等評估、登記、抵押等,建立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通過提供抵押登記服務、發布交易信息等,盤活農業經營主體所擁有的抵押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