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宏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畜牧獸醫水產服務中心,黑龍江七臺河 154600)
稻田養魚(蟹)技術是水稻種植與魚(蟹)養殖有機融合的生態農業技術,近些年來在北方高寒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實現了一地雙收、一水兩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魚(蟹)養殖離不開水,水質調控是稻田養魚(蟹)技術的關鍵環節,稻田養魚(蟹)的水體較淺,水體總量較小,易受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水質調控的難度較大,所以建議采取四項措施調控水質。
常規的水稻插秧采取的行距大多是30cm,隨著水稻分蘗生長,越來越茂密,逐漸封壟,田面水體接收到的陽光越來越少,同時水體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越來越弱,水體長時間處于低溶解氧狀態,影響了魚(蟹)的生長和產量,也易導致魚(蟹)發病。為改善田面水體光照條件,建議采取“大壟雙行”模式或“分箱式”模式栽插水稻。“大壟雙行”模式也稱“寬窄行”,寬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0cm,株距和常規的水稻插秧模式相同[1]。寬行光照條件好,有助于水質改善,也有利于魚、蟹活動。“分箱式”插秧模式是在吉林省推廣應用的稻漁綜合種養插秧模式,即水稻插秧時,每栽植12行空1行,株距和常規的水稻插秧模式相同,空行有利于通風透氣透光[2],也有利于田面水體水質改善,還方便魚蟹活動,也不會影響水稻產量。
加高、加固田埂和開挖魚(蟹)溝可增加蓄水量,有助于水質改善。稻田田埂一般加高到40cm~50cm,并進行夯實,這樣可避免水從田埂滲漏。魚(蟹)溝的面積占稻田田塊面積2%~10%,計劃產出的水產品的單產越高,開挖的魚(蟹)溝的面積占稻田田塊面積比例越高。魚(蟹)溝一般泡田前開挖,靠近田埂邊挖溝,溝寬50cm~100cm,溝深40cm~50cm。泡田耙地后,還應清理淤塞的溝。除挖坑外,還可田塊邊挖塘,塘深50cm~80cm,塘的面積不超過田塊面積的10%。夏季高溫季節,水質易惡化,每7d換水一次。保持田面合理的水位,既有利于水稻生長,也有利于水產養殖種類生長。前期田面水深保持3cm~5cm。分蘗末期不宜曬田,如長勢繁茂可深水淹灌。水稻孕穗期田面水深保持6cm~7cm;遇到低溫,水層加深至15cm~20cm。后期水稻抽穗灌漿成熟,田面水深保持在5cm~7cm[3,4]。
選擇生物的方法,生物可直接或間接吸收水體中氮、磷等物質,有助于稻田養殖魚(蟹)的改善水質。一是在魚(蟹)溝種植沉水植物,如伊樂藻、輪葉黑藻等,種植面積不超過魚(蟹)溝面積的30%。二是投放浮水植物,如細綠萍、紫背浮萍等,投放面積不超過稻田水面積的10%。三是投放螺類,將收集的螺類均勻分散投放到魚(蟹)溝內,螺類可攝食藻類、有機碎屑、魚(蟹)剩余飼料,提高水體透明度,有效改良水質,同時螺類也是河蟹的優質飼料。四是施微生物制劑,可選用光合細菌制劑、EM菌、芽孢桿菌制劑和乳酸菌制劑等微生物制劑,選擇晴天上午沿魚(蟹)溝將微生物制劑拌泥撒入溝底,一般6月份施一次,7月~8月,每15d施一次,具體使用量可按照使用說明施用。注意微生物制劑不能與消毒劑同時使用,否則達不到改善水質的效果。
施肥對水質影響較大,宜施用符合綠色食品要求的商品有機肥1000kg/hm2~1200kg/hm2。施化肥總量:尿素120kg/hm2~150kg/hm2,磷酸二銨50kg/hm2~70kg/hm2,硫酸鉀70kg/hm2~80kg/hm2。施用追肥時應避開魚(蟹)溝,分區輪施,避免集中施用影響魚、蟹。其中:(1)底肥:有機肥于翻地前施入。氮肥總量的40%~50%、鉀肥的50%~80%、磷肥100%。采用全層施肥翻后旱耙前施入或者泡田前將肥料撒施田面,結合旋耕,將肥料混入耕層7cm~10cm,然后泡田平整。(2)蘗肥:返青后立即追蘗肥,施肥量為氮肥總量的20%~30%。6月中、下旬秧苗脫肥地塊,追調節肥,即氮肥總量的10%。(3)穗肥:倒2葉展開一半時,追施氮肥總量的20%~30%和剩余的鉀肥,在7月10日前追完,水稻長勢過旺或遇到低溫、多雨寡照或發生病害時,只施鉀肥[5-8]。發生病害的稻田先治病再追肥。魚類飼料宜采用人工配合飼料,不宜采用粉狀飼料,以免散失到水體,不易為魚所攝食。河蟹可投喂玉米、高粱、豆粕、鮮魚和人工配合飼料,也不宜采用粉狀飼料。飼料宜定點、定時、定量投喂,不宜過量投喂飼料,不宜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以免造成水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