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玲
“以賽促學”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競賽是面向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所有學生展開的競賽體系,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習目標制定競賽項目,目的在于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通過參與競賽項目獲得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
技能競賽不僅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對職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會計專業技能競賽綜合性強、業務范圍廣,這就要求教師重新整合原有的知識并不斷學習新技能,既要對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還要懂得實踐操作,并時時掌握行業發展新動態。
因此,構建“以賽促學”教學模式首先應改善現有的師資結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邀請企業優秀人才、行業精英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踐培訓,開拓教師和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可建立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制度,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的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此外,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政府制定的鼓勵校企合作辦學的支持政策,加強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溝通交流,就會計專業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理論與實踐操作的差異以及解決方式,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服務學生。政府和學校還要通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引進高學歷高技能型人才,優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技能競賽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平臺,實訓基地作為平臺的重要載體,為職業技能競賽以及日常教學提供了設施保障。打造高水平實訓基地,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技能水平,也是國家對職業院校發展的新要求。
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建設有學院特色的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訓環境?!耙再惔賹W”教學模式要求會計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根據競賽項目打造滿足不同競賽需求的實訓場所,引進競賽項目所需的設施、軟件和先進技術等,保障技能競賽的順利開展。同時,會計實訓基地建設還要兼顧日常教學的需要,模擬真實的企業環境,推行產學結合,讓學生在實訓操作的過程中明確崗位職責,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實現學習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此外,建設高質量的實訓基地還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利用企業真實的業務與數據,讓學生無限接近真實的工作場景,學生畢業后就能快速上手企業業務,為向社會輸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礎。
“以賽促學”的目的是通過競賽項目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學習自主性不強,缺乏學習目標。為達到“以賽促學”的目標,首先應根據各年級的人才培養方案篩選競賽項目并制定教學計劃。
在選擇競賽項目時,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首先,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水平和所處的年級選擇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比賽項目,或者將比賽項目的內容按照難易程度進行拆分,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競賽中來。以湖南省開展的職業院校技能競賽為例,會計專業一年級學生主要參加會計技能比賽,打好會計專業基礎,為后續的學習和參賽項目做準備。二年級學生主要參加稅務技能競賽、財稅技能競賽、財務管理技能競賽和銀行業務綜合技能等能力要求較高的相關比賽,著重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三年級學生主要參加綜合性較強的技能競賽,比如業財稅融合暨大數據管理會計應用能力和“互聯網+”企業經營管理等競賽項目。其次,競賽項目的選擇要以培養學生的專業運用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出發點,將競賽項目與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將競賽內容和要求體現在教學計劃中,達到教學內容與比賽要求相統一、技能訓練與課堂教學相統一。
以往各級技能競賽在選拔時只是競賽指導教師挑選少部分同學參加,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競賽的選拔和學習中,這并沒有達到全面“以賽促學”的目的。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鼓勵各省制定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免試“專升本”入學政策,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參與技能競賽的熱情。為了保證競賽選拔的公平公正,完善競賽選拔機制勢在必行。“以賽促學”以會計專業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競賽項目的選拔為出發點,將競賽內容與要求融入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為選拔技能突出學生參與各級(省、市、院)技能競賽做準備。
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會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技能競賽項目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應用知識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將技能競賽引入教學能很好地滿足會計專業的教學需求。
第一,開展分崗位情境化教學模式。會計專業競賽項目是團體賽項,一個賽項通常劃分不同的崗位進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相互協作意識。教師可以把技能大賽所涉及的崗位情境引入到日常教學中來,給學生分配不同的崗位角色并定期進行輪崗,讓學生在情境模擬中感受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并使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崗位形成客觀的認知。第二,將競賽項目融入教學。會計專業的競賽項目從來都不是單一知識點的考核,而是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會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授課時應將競賽項目融入到高職會計專業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到課程與課程之間以及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關聯性,建立知識體系;同時引入競賽機制,讓學生感受比賽的“競爭性”,增強其參與感和學習的緊迫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根據競賽結果促進學生學習。通過競賽結果能反映學生學習上存在的知識漏洞,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專業學習上的不足,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
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開展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所占比重并不高。而職業院校的目的是向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沒有足夠的實踐,易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進而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難以應對將來的工作需要。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根據社會需求制定相符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著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其次,變更實踐教學方式。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分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分層。教學應理論和實踐結合,學校應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使學生能一邊學習理論一邊進行專業實踐,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最后,注重課后實踐。課堂實踐教學在時間和場地方面非常有限,并且大部分高職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后布置競賽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探索知識的靈活應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對學生的考核仍然以檢測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為主,而忽略了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素養的考核。將競賽項目加入教學考核中,能豐富教學考核方式。教師在制定課程考核方式時,可以將與本門課程相關的技能競賽成績融入教學考核中,注重學生技能競賽的參與度,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將職業道德和素養納入考核體系,將崗位職責、職業素養與法制概念根植于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培養新時代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將競賽項目引入課堂教學,明確每一教學內容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以及完成的競賽內容。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組與組之間相互競爭,組內成員之間分工協作、互幫互助,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課堂參與度高漲。
技能競賽促使教師不斷學習行業新技能、新理論,教師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競賽內容、行業發展新要求融入課堂,教師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學生能及時掌握專業發展新方向,形成師生教學互動的良性循環,教學效果顯著提升,教師教學成就感得到增強。
“以賽促學”采用競賽化和職業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每個競賽都有不同的崗位分工,學生自己挑選崗位并實行定期輪崗,讓每一個學生對會計工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充分了解會計專業將來的就業方向以及會計崗位需具備的能力和要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在今后會計職業選擇及發展方面明確方向。
社會的發展對高職會計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會計專業應順利時代發展需要,培養德技雙修的高技能型人才。構建“以賽促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競賽體系,通過篩選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競賽項目,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