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瓊
漳浦縣盤陀中心幼兒園(福建省漳州市 363000)
通過在教育生態化的背景下相關的學者提出了生態課堂的新名詞,所謂生態課堂所呈現出來的基本特征就是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特征。生態課堂通過生態主義的觀點來構建并理解教學課堂,這種課堂氛圍是十分理想化的。有學者指出幼兒園生態課程就是能夠針對性地對幼兒的生命潛力予以激發,從而使得幼兒身心能夠得到綜合全面可持續的發展,生態課堂強調以幼兒為課堂的主體,將幼兒的發展放在課堂教學的首要地位,幫助幼兒通過課堂教學獲取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在日常的幼兒教育活動過程當中,教師和幼兒之間總是顯現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傳統僵硬化關系。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活動當中,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幼師往往會對活動教育過程進行深入把控,甚至是占據整個活動的主導權,幼兒因此也只需要聽從教師的安排即可。對于這種掌控已經成為了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最大弊端,在這種教育活動下,幼兒很難真正的解放天性。幼兒的思維以及行為也因此常常被限制在某個區域中,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掌控式幼兒教育理念對幼兒之后的發展非常不利。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在課堂上起真正主導作用的只能是幼兒自身,就算是年齡較小的幼兒也不例外。所以,應當將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和主動權歸還給幼兒們,只有這樣,幼兒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才能更好地挖掘幼兒自身深處的潛力。盡管在新課改大浪潮的推動下,我國教育事業有所成就,但是在我國教育行業的普遍現狀而言,主導權依然把控在教師的手中,這并不是一種有利現象。教師只是教育的載體,如果不對教師的“掌控權”加以修改和約束,就會導致幼兒對老師產生依賴性。長此以往,還會使幼兒的思維以及行為活動變得過于呆板和機械化,于幼兒的教育事業將會造成巨大阻礙。
作為一名幼師,要時刻觀察幼兒行為,通過觀察教師可以更快的了解幼兒的行為特點、興趣以及學習能力,也可以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表現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幼師無法保持專業的觀察能力,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幼師難以了解幼兒的情況,且無法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提供幫助。幼兒園的監管制度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對幼師已到了督促的作用,但是對幼兒教師的觀察往往只要求了量,沒有要求質量。在觀察的過程中,多數幼師都缺乏了相應的交流溝通,這也是幼師觀察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的原因。且出于觀察行為的繁瑣性,部分幼師存在應付了事的心態和作為,“解讀童心”的本質由此失去了真實的意義,教育過程中“幼兒為本”的教學目標也因此無法得到保障。
教育活動實踐的過程中,每個教師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和文化水平不同,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也多少存在著差異。個別的教師教學方式比較固化、思想觀念比較陳舊、隨機應變能力較差。存在的以下幾點弊端:理論與實踐不能很好的相結合;在課堂教育時,不能更好的兼顧幼兒情緒和行為;教學缺乏技巧,總是束手束腳等。
生態課堂教學需要合理安排幼兒需要學習的所有科目包括語數英和德智體美勞全部課程,生態課堂教學的實現需要將所有學科通過主題形式和構建和開展,構建成一個學習網圖,例如我們日常學習中所運用到的思維導圖來呈現,通過整體來體現教學,需要明確教育目標,劃分合理的課程,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如他們的健康狀況、思維認知、學習能力以及行為習慣等來確定。可以通過綜合課程教學來實現,將多種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幼兒的全方位發展,以促進幼兒的健康快樂的發展為目標。在設定合適主題的同時需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站在幼兒的立場上,從幼兒興趣點出發,將知識內容擴張到主題內里,要考慮到主題間的銜接度和連貫性,充分發揮主題的思想性。例如在幼兒的生態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合適的情境創設主題,將理論的知識生動化,如:這一期主題是春天,根據季節時間特點,安排幼兒春游,繪畫你所看見的春天,你會春天的感覺,通過語言文字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提高幼兒的學習思維能力,在幼兒所能接受完成的范圍內,培養幼兒的整體意識和全面思維發展能力。
教學內容是所有生態課堂教學的具體呈現形式,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緊跟主題相關,從實際出發,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學習興趣入手,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逐步展開教學內容。進而進行對幼兒科目內容的訓練,最后一步是落實到幼兒的學習技能和學習認知傷害,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讓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展開,使幼兒學有所獲。在進行" 我與圖書交朋友" 的主題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精選一些圖書,和提前準備有關的教學內容,合理規劃教學活動,一堂課的開始先是用視頻展示各種書籍,帶領同學們了解一下圖書,其中包含幼兒們最喜歡的圖書,讓同學展開討論,緊接著在介紹圖書的種類和起源,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跟著老師一起學習知識一起思考,知道一些書的用途,在一起討論自己喜歡的書籍,并和小伙伴們一起討論分享,第一節課主要帶領幼兒了解基礎知識。緊接著第二節課主要培養幼兒的技能和思維,要教育幼兒如何使用書本,如何愛護書籍,學習一些手工等,畫一本最喜歡圖書的封面,制作一些小人書,在進行分享,把自己做的送給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快樂。在安排一系列的教學內容的時候,還要考慮幼兒的已有水平,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接受情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把對幼兒的語言、科學、藝術、技能的培養融為一體,整合教學內容,根據知識內在的邏輯進行整合,設計出全面綜合的教學內容。
順應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中應該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良好的教育環境,應該與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結合,這才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在生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課程和教學環境之間的結合,設置貼近生活的情境,主動引導幼兒在生活情境中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學需要在合適的情境中展開,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意識,讓幼兒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和發現探索。例如在學習圖形的主題活動中,讓幼兒們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在生活中尋找相似的圖形,如:鬧鐘是圓形的、尺子是三角形的、書本是長方形的、硬幣也是圓形的,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加入到學習中來。自己發現探索,在實際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發現學習,讓同學自己尋找,在玩樂的同時學習,然后在讓同學們說出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圖形。一個個的分享自己的發現,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中,引導他們學習和思考。從幼兒的實際生活中設置問題,帶他們去探索生活的奧秘,從生活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教學,幼兒也能快樂地學習知識和成長。
活動設計與課程指導從本質上講,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門實踐課程,過去幼師主要注重的是幼兒、語言、健康、科學、社會等方面的活動設計,但是出于對教育改革和兒童多樣性發展的要求,幼兒教師應增強對幼兒實踐操作的培養。例如,曾經相對簡單枯燥的講故事活動,可以擴充成為有著實踐性的游戲化故事教學。例如在開展《秋天的樹葉》故事課的教學中,可以就由原來的PPT 繪本故事講解,延伸到戶外故事講解與室內樹葉粘貼畫實操的形式。課程性質的轉變,不但提升了幼兒們的積極主動性,更加鍛煉了幼兒們的思維性和創造性。
運動游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教師可以為幼兒設置跑步運動游戲項目,比如“幼兒馬拉松”,每天讓幼兒參與跑步運動,再設置一個“我是小超人”的挑戰類運動項目,定期開展一次,用這兩個運動游戲項目來促進幼兒的健康核心素養。設計幼兒馬拉松讓幼兒伴隨著動感的音樂進行跑步,根據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時長和跑道長度。教師在跑道上設置有趣的形象作為站點標志,比如卡通形象、動物形象等等。在小班的項目里設置簡單的數量較少的拐彎,在中班、大班里逐漸增加難度,可以加入小坎,還可以通過不同角度的拐彎和跑道寬窄的變化來訓練幼兒的平衡能力和持久能力,跑到終點的幼兒領取一個手環方便記錄幼兒的跑步成果。開展馬拉松活動之前,教師一定要深入、準確分析哪些是幼兒能夠達到的,哪些是幼兒會出現安全事故的,對每一個流程和材料設計都要仔細,并且教師可以詢問幼兒什么音樂是她們最適合熱身的,讓幼兒參與在運動游戲項目設計之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記錄馬拉松跑步成果,讓幼兒感受到這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給的任務,而是在成就感中不斷做得更好,從而在食欲方面和睡眠方面都有了一個很好的改善,也培養了幼兒勇于挑戰的精神品質。" 我是小超人" 的運動項目可以讓幼兒用繪圖的方式制作出自己最喜歡的游戲,最后再通過投票篩選出最受歡迎的運動游戲類型。教師可以在每次項目實施后使用更加直觀的多媒體方式將幼兒的設計展現出來進行分析,并提問幼兒還有什么創新的運動游戲可以作為下次的項目。在這樣的運動游戲項目實踐中,大大培養了幼兒的綜合素質,將身體和思維得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在幼兒園的生態課堂教學中,最為主要的就是開展教學活動,幼兒通過教師組織的趣味活動來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且從中獲取一些知識,在教育活動中,幼兒能夠得到充分的舒展,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并在活動中大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綠色教育,需要教師們在平時的觀察、接觸中了解幼兒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綠色課程教育指導。例如,在幼兒進行繪畫中,進行藍天白云草原的畫卷時,幼兒常常將小草從上到下的落筆方式,教師就可以帶幼兒去觀察真實的小草,看看它的顏色、樣子和特征,觀察到小草其實是上面比較細,根莖比較粗,慢慢地從泥土里鉆出來的。從觀察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用手去示范,讓幼兒了解到小草的成長,并逐步告訴他小草的作用等等,從這樣貼近自然的方式促使幼兒自主觀察,潛移默化中養成對綠色環境的保護。不僅如此,在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教師都可以在進行幼兒教育中滲透綠色課堂文化的內容,促進幼兒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對環境保護有一定的意識,并能夠切實用行動去落實。同時,在一些環境保護日也可以進行特殊的主題課程,將綠色教育充分地進行展開教學,例如3 月12 日的植樹節,可以進行種一棵樹的活動,6 月5 日的世界環境日,可以普及環保知識競賽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不僅讓幼兒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也對綠色教育課程文化的推動有了一定的作用。
想要讓幼兒保護環境,具備環保意識,必須讓幼兒對保護環境產生出一種探索欲和好奇心,通過教學實踐,讓教師利用多種途徑讓幼兒對環境保護有一定的主動性,甚至可以將保護因素當成是游戲材料,在原有的課堂上加入保護環境的內容。比如,在對幼兒園小班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把渾濁的水和潔凈的水當成是實驗材料,讓幼兒們觀察這兩盆不同的水,由于這節課的主題是可愛的小金魚,所以也需要讓幼兒思索小金魚在哪種環境下能夠更好的成長,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對中班幼兒進行“我愛蔬菜”這個主題音樂教學工作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環保游戲,拿抓蟲子這一游戲作為具體案例,每一個顏色的蟲子代表著不同的音節,幼兒通過游戲自然會對音樂產生興趣,在游戲的過程中,既學到了一些音樂知識,同樣也會培養幼兒愛護蔬菜的例子。在對大班幼兒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自己收集一些廢舊報紙和落葉,對這些物品進行創作,當創作完成之后,既會讓幼兒產生幸福感,同時也會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樣分層教育的模式下,是對幼兒各個時期的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有針對性地落實綠色教育課程文化因素,讓幼兒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在幼兒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幼兒園可以構建課程體系結構,將綠色教育的內涵滲透于幼兒的生活學習中來,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手工課中,可以鼓勵幼兒收集廢棄的水瓶、報紙或者是撿到的樹葉等,利用畫筆、彩紙等工具展開想象,將廢品充分變成創意的工藝品,以此實現綠色教育理念。又或者在語言課堂上,可以唱環保歌曲,通過歌詞和音樂的感染力促使幼兒形成環保的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規范。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電腦幼兒服從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促使其身心得到一定的發展,在主張尊重幼兒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遵守著其健康成長的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自然資源促進幼兒課堂生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