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娟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二小學(貴州省遵義市 563100)
閱讀是小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環節,除了通過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外,學生認識世界和學習認識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從書本中去獲取間接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閱讀教學又與寫作訓練相輔相成,因為作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綜合表現,因為寫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發掘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性認識,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寫作是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必須要具備的技能。那怎樣將小學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融合在一起來發揮育人作用呢?以下是筆者依據新課改教育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來進行的一些分析和體會,希望能夠為大家會對提供一些經驗和借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融合說到底就是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也就是教學生怎樣去學習自己閱讀過的文本中創作方法和寫作技能,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話說,就是“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學”的問題,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教學主導作用應該怎么做呢?那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理論層面上,首先要認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性質和目標,其次是要尋找閱讀與作文的同一性或統一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樹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融合教學的基本理念,在實踐層面上,要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和作文指導實施的原則和要求,掌握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教學活動的具體方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比如微課堂視頻、《經典詠流傳》節目等現代信息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間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或者代理學生制定課外閱讀計劃和定期的讀書心得分享與優美文章介紹,像這樣逐步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把閱讀生活化,習慣化,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另外,在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融合過程中,教師還要站在教育哲學的高度,認識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與教材客體的發展變化,并基于新課改中促進學生個性的完美發展等教學理念去關注如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完整的人格成長,這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創作興趣以及促進學生的語文素質養成和個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尚幼、心智發育不成熟并且人生閱歷淺薄,在整體的認知能力發展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學習寫作的時候最適合他們的方式主要就是引導模仿現有的文本材料,尤其是學生自己在短期內閱讀過的內容,而當前使用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編排中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征,所選取的每一篇文章都各具寫作特色,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就應該從多個角度去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特色差異,在這些特寫作特色上進行體會和理解,直到學生在寫作的時候 引用類似的寫作特色進行仿寫實踐,這種寫作訓練方式雖然看似機械,但其實是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創作性寫作進行原始的材料積累,否則一來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創造性的寫作訓練,是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因此不利于實現創作的目標達成。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實現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融合發展,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熟讀精思,理解文章中的寫作表達方式和創作特色,對文中的優美語段和重要信息精辟的言論或其他有價值的資料適當的進行仿寫,在不斷的練筆和思考中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例如,在進行《觀潮》這一課程內容教學時,就要引發學生去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描寫的錢塘江大潮,在描寫的過程中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文字描寫讓人想到什么樣的畫面?筆者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尋有關錢塘江大潮的圖片,讓他們一邊看圖,一邊體會課文中關于大潮的描寫。

通過系列畫面和文字結合起來閱讀體會,既深化了學生閱讀的成果,又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對錢塘江大潮的描寫方式。在探究之后并進行總結和明確,指導學生選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或句子進行轉述與擴寫或者仿寫,然后對學生的訓練結果要進行及時的評價并給出靈活直觀又不失真摯的反饋信息,在學習這樣的一堂閱讀課程后,在安排學生依據本篇文章的創作特色和表達方式去描寫其他的事物。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能力、審美水平和寫作水平都會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師也可以實現閱讀教學的科學化、藝術化與信息化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最終達到在閱讀教學中達到挖掘課文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這一閱讀目標,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長久健康的認知發展。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里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這句話中的“千劍”和“千曲”強調的是積累,而“觀”和“操”則概括了積累的方法和手段,在對學生進行的閱讀教學寫作訓練指導等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材料的熟讀精思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還要再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選擇一些文質兼美的讀物來進行閱讀,增加小學生的語文閱讀量,逐步拓寬學生的認知界限和知識視野,幫助學生累積作文寫作的素材。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光讓學生自己單純的進行閱讀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要有意識的去指導學生在閱讀時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質疑的文本進行思考和分析,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答疑和指導。例如,可以在每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鐘給學生自由分享最近的閱讀情況,對他們的閱讀進行監督和技能引導,不管學生分享的是古詩、人物和小說,還是玄幻、科技和童話,著重選取學生分析的材料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進行點評,告訴學生可以將這些內容寫在作文中去,并把這些內容用做寫作訓練的準備資料庫,這里還要注意指導其他傾聽分享的學生邊聽邊記,保持注意力集中,對同學分享的精彩的地方及時記錄,這樣也是累積素材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教師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如有發現學生閱讀不良書籍并在作文中提及相關內容,一定要對該學生進行及時的指正和正確的引導,這也是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教書育人和關愛學生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是不管進行哪方面的教學都必須遵循的原則。
為了確保課外閱讀的成效,建議老師要定時組織促進課外閱讀的活動。筆者的做法是,每個周開展一次課外閱讀分享活動,具體分享的形式較為多樣,有好詞好句推薦、好故事我來講、好詩詞我來誦等。每次活動,都要力求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一方面為鼓勵學生不斷開展課外閱讀,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督促檢查的作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筆者認為,定期開展課外閱讀促進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對課外閱讀長效堅持。所以,這應當是可以推廣的一種策略。
另外,課外閱讀最好與課堂教學具有關聯性。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圍繞課堂教學的內容來選擇相關的主題一致的課外讀物。比如讀了《四時田園雜興》后,筆者讓學生主動搜集與四季景物描寫有關的詩歌來讀背;讀了《月是故鄉明》后,筆者讓學生搜集有關月亮描寫和故鄉描寫的作品來讀。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課外閱讀能對課堂教學起到較好的補充作用,而課堂教學又能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較好的經驗指導,即課堂上學習到的閱讀方法可以較好地移植到課外閱讀活動中。這樣的方式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斷積累增加,而且具有關聯性,容易形成記憶網絡,更利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三十多個省,每個地區的教育教學因為各地方的特色具有不同的風格,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當地的地方特色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指導,比如在北方任教的老師可以選取一些描寫雪景的文章來進行閱讀教學,并以此為主題布置寫作訓練作業,在貴州的學生可以以貴州多山的地域特征和多變的氣候特色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作文訓練,這種方法就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的最佳體現,這樣能夠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技能,還能夠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流利地表達水平,這也是促進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有效融合、提升學生綜合性的語文學科素養的途徑之一。例如,以季節為主題,請學生來寫一些自己家鄉的秋天,就可以先給學生開展《山行》這一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里面對比的修辭手法和樂觀闊達內心情感及人生態度,這樣學生在進行寫作的時候,就可以借鑒里面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特色,結合對自己家鄉秋季的風景以及氣候感受來進行描寫,這種模式的協作訓練會比單純的讓學生進行季節描述這樣的主題創作出來的成果會更精彩。
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時,先引導學生反復讀,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后,進一步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祖父的園子的。整個閱讀過程,筆者不僅引導學生理解祖父園子里的各種景物事物,也體會作者文字中透出的情感。在閱讀充分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想想自己家的園子。因為面對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所以家里面都不缺園子。許多學生開始回憶自家園子的情況,一年四季的變化等等。但也有的學生一時想不出自家園子有什么,于是筆者就布置作業任務給他們,讓他們回去觀察自家的園子,或觀察鄰居家的園子,看看里面對應季節有哪些事物,這些事物可以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樂趣。觀察后,就引導學生口述分享。在充分觀察、分享討論后,筆者就讓他們嘗試著寫出來。由于有觀察積累,有課文作參考,大部分學生的習作訓練均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發。最終這樣的讀寫結合的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學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其中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是日常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塊,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最重要的學科之一。要達到培養新時代創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標,離不開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應為學生認識世界和學習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從書本中去獲取間接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閱讀教學又與寫作訓練相輔相成,因為作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綜合表現,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的重要過程,所以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融合寫作訓練,使兩者發揮獨特的教功能,讓學生在閱讀與創作中掌握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必須要具備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