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誼
柳州市柳南區第一幼兒園(廣西柳州市 545000)
當前幼兒教育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大致的教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和構架,在教育革新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環境得到了優化,并將更多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了一起,全面提升了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但是隨著幼兒園教育的規范化發展,一種教育攀比風隨之興起,家長為了讓幼兒贏在起跑線上,在教育資源的投入上都十分賣力,不僅給幼兒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也催生了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愈演愈烈,讓幼兒教育變了質,更多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知識內容都普遍流入幼兒園中,改變了原來的教育氛圍,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嚴重限制了幼兒的有序發展和成長,是一種教育之病。隨著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愈發嚴重,教育局和國務院都注意到這一問題,因此國務院聯合教育頒發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意在指導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有序發展,改變當下幼兒園教育中的“小學化”問題,推動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小學化”是幼兒園在教育教學中不顧幼兒發展規律和特點,一味地拔苗助長,將小學階段的教學理念、管理方法、課程內容、教育制度、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滲透于幼兒教育中,或者直接將其運用在幼兒教育中,改變了以往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推動幼兒園教育的常規化、教學化,最終形成普遍的現象,過度地在幼兒階段融入制式化的內容,并采取班級授課,讓幼兒在幼兒園階段就學習小學階段的部分內容。客觀來講,幼兒園“小學化”并不全是負面影響,通過滲透小學階段的內容,可以讓幼兒提前了解小學階段的知識,促進幼兒的知識技能的發展,幫助幼兒提前積累知識,為后期的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但是,從以往的教育情況來看,幼兒園“小學化”的負面影響十分明顯,過早讓幼兒接受和學習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會起到拔苗助長的負面影響,從短期來看,幼兒知識技能似乎得到了發展,但是從長期來看,阻礙了幼兒的有序發展,很多幼兒在學習了小學階段的內容后步入小學后學習成績反而下滑[1]。另一方面,6 歲前是幼兒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教育中過于注重知識內容的滲透,會影響幼兒后續情感、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有可能會導致幼兒發展不健全,所以鑒于幼兒園“小學化”的負面影響,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積極改變這種問題,推動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當下對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治理是推動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關鍵,對不同階段的幼兒園“小學化”治理予以分析,可為后期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幼兒園“小學化”治理工作主要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78 年之前,這一階段對幼兒園“小學化”問題認識還未完全形成,從教育政策來看,肯定幼兒園“小學化”的基本方向,指出幼兒園應該不教識字,不組織測驗,同時也有相反政策,指出可以在幼兒園階段教拼音、識字等,所以這個階段對幼兒園“小學化”處于搖擺階段;第二,認知初步形成階段,這一階段教育政策指出要加大幼兒園教育改革力度,確保學前教育的科學化發展,并在此階段提出了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指出應該避免幼兒教育的成人化和小學化,此階段在大政策的引導下,出臺了多個關于學前教育的草案,如《3 歲前小兒教養大綱》、《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等。在后期發展中,國家教育部明確指出了幼兒園“小學化”的教育問題,并指出要反對幼兒園“小學化”的正確方向;第三,重新認知階段,規范發展階段,從2010 年開始,在整個社會教育氛圍逐漸強烈的背景下,教育資源變得更加稀缺,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在此階段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其有愈演愈烈的社會化趨勢,這種認知已經被家長和幼兒園所認同,所以這一階段加大了對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規范。這一階段的首個國家教育政策《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這一意見指明要科學發展幼兒教育,做好幼兒園“小學化”的糾正工作,在后期也相繼出臺了多個文件,都要求要進一步規范幼兒園教育教育,并提出要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進行不定期的監測,明確規定幼兒園嚴禁學習小學知識內容,并設立入學考試,對幼兒的教育進行了規范;第四,全面推進階段,在2017 年到2019 年,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治理全面開展,隨著多項指南的印發,均將矛頭指向了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意在全面規范幼兒園教育,強化學前教育,做好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糾正工作,這一階段在政策的引導下,部分地區的幼兒園已經開展幼兒園“小學化“糾正的試行工作;第五,深化階段,從2019 下半年至今,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治理工作已經到了深化階段,這一階段相關政策的落實更加細化,并要求地方在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治理過程中,應該結合地區情況進行有序推進,通過有效監督保證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順利實施[2]。
幼兒教育本身應該是以教育質量為主要探索方向,但是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已經變質,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幼兒園教育變得更加功利化,應試教育以考試為核心,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水平能力的標準,在這種教育狀態的驅動下,幼兒園教育也深受其害。第一,在以考試為主流模式的教育環境下,幼兒園教育也深受影響,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愈發嚴重,同時在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很多幼兒進入小學就要應對各種考試,以考試成績作為幼升小的標準,這也就驅使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得已動用各種資源提升幼兒知識能力,而幼兒園則迎合家長需求設立大量的小學課程內容,以保證幼升小的升學率[3]。第二,家長對于孩子的期盼也成為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無形推手,不少家長本著娃娃要從小抓起的基本認知,認同幼兒園“小學化”,盡量尋找資源讓幼兒學習更多小學階段的內容,這已經超出了幼兒的認知能力。第三,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讓部分幼兒將這一現象作為辦學優勢大力宣揚,引得家長趨之若鶩,繼而形成了教育辦學的競爭,加大了幼兒園教育的功利性。
規范幼兒園“小學化”,推動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有序發展,因此教育部和國務院印發了多個關于學前教育的指南,意在推動幼兒教育的科學發展,形成以游戲主導,集合其他教育資源靈活幼兒教育體系,進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品德,正確的認知,進而讓幼兒實現語言、思維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但是當前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多按照教學計劃實施,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等并未進行全方位的考量,導致教學內容和幼兒的發展脫節,同時也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模式上更是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幼兒園“小學化”治理中,政策引領效果不明顯,資源缺失也成為制約這一工作展開的主要因素,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下,雖然提出了多項關于學前教育的政策,不管是從方向上,還是大的措施上都給出了建議,但是這些政策的宏觀性過于明顯,缺乏總體規劃,同時也缺少具體措施的制定。例如,教育部門明確指出禁止進入小學舉辦不同形式的考核、面試,但是實際幼升小仍舊存在著各種考試,且屢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不能將幼兒園“小學化”問題控制在有效范圍之內,從而阻礙了幼兒園“小學化”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面,在實際的幼兒園“小學化”治理工作中,由于教育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合理,影響了幼兒園教育改革工作的進行。
5.1.1 家長方面
要推動幼兒園教育改革,首先要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作為家長是幼兒的首個引領人,要正確認識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并明確學前教育的目標,合理安排幼兒的學習內容,科學滲透識字、畫畫、唱歌等內容,注重幼兒智力的開發,學習意識的培養,通過合理的游戲活動滲透生活常識,讓幼兒認識事物和世界,在幼兒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不要給幼兒施加過多的壓力。
5.1.2 社會方面
社會方面應該積極營造正確科學的幼兒教育導向,社會層面直接影響家長觀念,也直接影響幼兒園教育方向的確定,所以應該形成正確幼兒園教育氛圍,注重幼兒園教育,但是不要制造教育焦慮,引起家長的恐慌,推動幼兒園教育的惡性競爭,營造輕松愉悅的社會教育氛圍。同時要倡導對幼兒園教育的綜合評定,不僅要以幼兒知識能力為主導進行評定,更要倡導教師改變自身觀念,提升綜合素養,教師的專業素質,創建豐富的教學環境,關注幼兒個人發展。從社會層面端正對幼兒教育的認識,讓幼兒園教育更有創造性、更加自由生動。
5.1.3 幼兒園方面
幼兒園是實施教育的主要陣地,要拋去傳統教學理念,迎合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積極創辦具有特色的活動體系,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放在提升活動豐富性,以提升幼兒活動興趣,滿足幼兒成長需求,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優化和調整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法,立足長遠發展以提升幼兒園自身發展特色為根本,全面提高幼兒園的競爭力,繼而在眾多幼兒園的協作下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科學考量教學內容的設置,不將小學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理念引入幼兒園教育中[4]。例如,可以將各種資源的融合應用在園內,科學內容、音樂、美術等,創建活力、豐富、趣味的幼兒教學活動、內容,實現幼兒園教學的全面革新。
5.2.1 提升游戲活動比重
在教學改革背景下,應該加強游戲活動的比重,培養幼兒探索興趣,借助游戲打開幼兒兒思維,讓幼兒從形象化的角度認識生活和世界。貫徹游戲化教學理念,確保幼兒在各種游戲活動中認知世界,提升自身認知,在游戲中獲得交際、運動等能力,為后期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教師要重視游戲的設計,結合不同資源設計各種游戲。例如,某幼兒園教師就設計了課程化游戲教學規劃,結合幼兒需求合理安排各種游戲活動,依托教幼兒園設置的趣味游戲角,在一日活動中有計劃地開展音樂游戲、體育游戲、科學游戲、美術游戲、積木游戲等,在一次美術游戲活動中,教師先鼓勵幼兒在自然中收集各種樹葉,然后通過趣味的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幼兒在情境游戲中用樹葉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不僅收獲了快樂,也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
5.2.2 教育生活化
在幼兒教育改革背景下,創建生活化幼兒課堂活動是提升幼兒課程質量的關鍵,也是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的手段,生活化幼兒教學課程更加多元豐富,可以充實幼兒生活認識,讓幼兒從課堂回歸于生活,符合幼兒的思維和認知,尊重了幼兒個性化發展。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化課堂活動讓幼兒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在自然的活動中了解生活中的規則、制度,提升自身意識,改變自身行為習慣。例如,在學習交通規則的相關安全內容時,教師將幼兒組織在一起觀看生活化的情境表演,三個紅綠黃衣服的人站成一排,當做紅燈、綠燈、黃燈,并鼓勵參與其中,在相應的紅燈亮起,教師引導作出相正確的行為,不能穿越馬路,在綠燈亮起時,引導幼兒穿越馬路,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讓幼兒的掌握規則,提升自身的意識,提升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在學習其他內容時,也可以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幼兒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世界和事物。
5.2.3 課程設置應該滿足幼兒發展
幼兒的健康發展是社會發展、國家興旺的根本,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下,應結合幼兒發展設置課程內容,注重情感教育,加強勞動教育,同時也應該注重知識能力的教育,才能讓幼兒成為具備健康人格、動手能力的人。在教材設置上應該加大教材的優化升級,多設計繪本類型的內容,并結合兒童思維特點和經驗設置更多趣味性、豐富性的內容,可以將生活、運動、游戲、學習等內容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教材進行設計。
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家還應該相應的加強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讓幼兒園教育有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才能實現由外而內的創新。在政策引導上自不必說,前文均有涉及,例如《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財政上應該大力支持,讓幼兒在園內環境創建上更有余力,投入一定的資金不斷優化園內環境,完善園內教育教學設施,才能讓幼兒教育得到長遠發展。
綜上所述,幼兒園“小學化”不符合幼兒的成長規律,對于幼兒來說這一階段認識事物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形象認知,這也就表示在實際的幼兒園教育中,要通過各種活動、游戲滲透知識,所以加大幼兒教學改革應該從家長、社會、幼兒園、教學實際、政策引導等不同方面入手,才能讓幼兒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