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勝江 劉萍
1. 引言
課程的一種典型定義:“課程即教學科目”,強調課程內容依據學科邏輯進行編排。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因此課程內容圍繞學科知識展開。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完全學科化的知識體系的教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但職業教育意在培養技術性人才,完全依靠學科知識不足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需要依據實際工作流程或工作過程對課程內容以及課程本身進行重新編排與序化。
2. 工作過程以及系統化課程
“工作過程的整體系統化”所強調的是知識有序化的另一種方式。就一般性而言,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不能不解決課程內容的挑選以及課程內容如何進行排序這兩個問題。前者是由于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有才干的人對課程內容的需求不同;后者是由于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知識需要在結構化的前提下才能傳遞,但長時間以來學術界普遍認為課程的知識僅能依據學科體系的方法來進行排序。基于學習科目的知識結構體系來對知識進行排序,要學習且掌握的是知識的范圍、內容、方式、組織和理論等在歷史上的發展。但究其根源依舊是指將所需的基礎知識進行及時儲備為基礎的課程。與之相對的工作體系的關注點是工作的工具、方式、內容、方案、組織以及對象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為了達到整體化、系統化,用現代的經典案例進行更好描述,而采取的工作過程化,與過往的不同點是,這種類型的課程的切入點不再是由老師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傳授,而是將“工作”當作切入點,關注“工作”的整體性以及學生在此過程中所收獲的知識與實踐能力。以下特征是需要在這種以工作過程為基礎的課堂模式下體現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幾種情況:對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性;對內容有夠寬且廣的適應性;實施與內容點評的“整體性”。目標定向性需要貫徹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根基的思想理念,系統化地培養學生知識結構,增強學生職業能力及素養的廣泛性和綜合性;而內容應用性則要求在教學內容方面,應以滿足崗位需求、“夠用,能用”為底,以近代及現代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構建以學習情境為單位的課程結構,與評價整體性要求建立健全課程實施體系:即將過程和結果的兩次考核相結合,并且讓學生進行自評、讓學生團隊之間進行相互探討與評價教師對團隊的評價、最終再以老師對學生進行點評收尾。綜上,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指依據工作過程或工作流程,從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出發對學科知識進行重新選擇與組織。對近代經典案例的觀察以及分析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基礎,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目標定向性、內容先進性和評價科學性的特點。
3. 工作過程與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培養廣大學生對每一個青年人、對我們社會、對整個中華民族以及祖國的無限真誠和熱愛,將廣大學生自身的愛國精神融入教學情懷,將發展國家的強國之志融入貫穿到課程中去,從細微處入手,通過小處觀察大局,實現課堂教學的“潤物無聲”,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其中意義更是重大。這里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來論述一段關于課程和思政的美妙融合。
讓老師板著臉講大道理從來不會是課程思政的要求,課程思政也可以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有力度,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嚴謹態度、創新精神作為目標于課程中培養并呈現,旨在教導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品德,從而將課堂變得“溫暖”,啟迪智慧人生,培養學生良好人格,C語言程序設計分別以理論與實踐作為兩大切入點。
課前學習部分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進行學習,即學生查閱資料以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通過組成學習小組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學習,踴躍地查詢相關資料。而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詢并且觀看C語言發展及功能相關的視頻,將會認知到程序設計既是人工智能也是5G時代的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能,了解目前我國在程序設計、開發方面的現狀,了解到C語言是編寫華為鴻蒙OS的語言,讓我們不再受制于人,通過中美貿易戰中的“中國芯”等具有時代意義的案例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心,使得學生能夠具備為自身、為社會、為國家爭光的使命感與榮譽感,激勵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和愛國情懷,為投身于實現中國夢而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專注地學習,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豪感,從而讓學生在此之中、在此種環境和氛圍之下,努力鉆研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本領,將來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學生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出于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學生將會不斷地去學習相關知識,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則有助于學生發現自己思路的不足,從而開闊自身的思維,發現自身知識缺陷,并在討論中樹立自信心。
課堂學習不僅是作為教師傳授學生知識與育人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重要載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理應從溫度、深度、廣度、力度等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從而創建合理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需從以往單方面的學生被動地吸取知識的教師獨白式教學轉換為互動性更高、更強的對話式教學;另一方面,教學在其中合理引進對思想,對人格的教育,做到教書不僅育人還要育德。
第一,在對學生的教授與培育過程中,首先,一個人性化的、有溫度的、溫馨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更加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與互動,不用懼怕答錯;其次,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互相討論與幫助的良好意識。
第二,深度教學指的是讓學生學得更深入、更透徹,從而能夠觀察到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教師應多思多想,在課程規律下,應該同時挖掘課程中的政治元素,使得思政教育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不求課課都有思政,但應在各大章節都有教導。細致地、接地氣地教學思政教育案例分析是我們的教學目標,將全盤性的灌輸理念進行轉化并使其成為一種互動式課堂教學,從而有效促進廣大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實現思想態度、感情和實際行為的互動認同。引導學生熱愛專業課程,對自身價值進行提高,為社會做出貢獻。課后教師應趁熱打鐵,布置任務時的要求是讓學生自己書寫一個我國計算機知名科學家的人生故事并且對其進行互相評批,這樣會使得在校學生更容易有好的機會直接了解到我國更多的優秀科學家,學習他們的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人生觀。通過課上及課后的小練習,在學生心中悄悄種下一顆小卻有生機的思政種子,靜待花開結成正果。
第三,選擇更加普適的教學角度,將計算機編程思想淺顯化、通俗化。使得我們設計的程序理論可以更全面地邁向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更加熟練地掌握相關知識,形成一個開放的、立體且飽滿的知識體系。例如,講授書中switch多分支結構時,每個分支后面都要一個break語句,教育學生懂得學會取舍,也有利于知曉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
第四,采用獨特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更加充滿活力,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利用學生對游戲的興趣,讓同學們自主編寫一款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有趣的問題將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以及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驅使力,在教學同時,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即教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而非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培養學生的潛在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將課程中的資源充分挖掘,通過邏輯推理、計算編程等,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良好品質。
實踐教學環節是以學科中基礎概念及原理為環節核心,由簡到難,由基礎到提高,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觀察、研究、再進行整合。基礎性實驗、開放式實驗以及探索性實驗均包含于實踐教學環節。為清楚了解學生對基礎學科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基礎性實驗是不可或缺的,讓學生驗證所學知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掌握;與基礎性實驗有所不同的是,開放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感性認識,進而對學生設計能力進行培養;而開展探索性實驗則需要學生參與到如學科競賽、教師科研項目等等,因此在難度上會相比于前兩者更難,但也同時使學生邏輯思維、科學分析等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由于學生之間進度會存在一定差異,為讓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深化和應用,達到進一步升華,教師應將合作學習模式運用于此實驗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教學,探討分享見解,從而能夠擴展思維面,并且這些行動將會促進學生的研究與創新及如何與團隊中的人進行合作的能力。
4. 基于工作過程實訓課程教學與實踐
實訓教師精選實訓內容和實訓案例,實訓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巧用類比,化難為易,讓學生實際體會自己所學的知識如何應用到項目中,讓學生掌握到所學知識在具體項目中的應用方法,化“抽象”為“直觀”,使得同學對此有更具體的概念,從而理解得更通透,既完成了任務,又使得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想象力與思維提高的同時也親身參與了項目,豐富了閱歷,實訓教師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性,實訓教師都具有多年的軟件開發經驗,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對課程重點與難點進行突破,找出相似知識的相同與不同,多將新舊知識進行合理關聯,多在重點內容上花費時間,在學生具體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揮,而不是局限于老師所講授的內容,這樣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意識,實訓教師合理利用教學工具,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并且走下講臺觀看學生操作情況,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故教師要看學生有無比較優秀的操作或自學學會的更好的方法;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因此教師要能及時地發現學生操作上的問題并向全班學生指出。在大部分學生都完成之后,教師再使用屏幕進行演示,將剛剛所做的內容展示給學生,并作講評,表揚制作優良,也指出瑕疵之處。
5. 小結
課程采用“勞動生產經過相關整體化”的理念推進相關的改革創新之后,理論上會使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增長了學生對所學科目學習的熱切關注程度。勞動生產經過相關整體化的教育培養框架是一種對職業技術與本科高等教育學校的教育需求有更大的提升的先進教育理念框架,能夠滿足目前社會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需求的一種教育培養理念框架。
*基金項目:2019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立項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以職業本科高校為例(課題編號:JXJG-19-86-6)
作者簡介:章勝江(1977——),男,安徽池州人,副教授,高級雙師型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管理;劉萍(1981——),女,江西高安人,講師,中級雙師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