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風雷


一、前言
“四有體育課堂”指教學中有運動技術、有運動戰術、有競技比賽、有體適能。隨著核心素養的出臺,圍繞著中學體育教學應該如何上,要上哪些內容的問題,常常見諸報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加以協調和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體育課堂教學,構建“四有課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體現出學科價值和特性,使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就顯得很有必要。“四有體育課堂”的提出,能從不同視角去探究體育教育教學的內涵。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2020年6月,以城廂區中學為研究對象,調查在教學實踐中是否遵循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要求以及“四有”體育課堂學以致用的效果。通過文獻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等方法開展研究。
三、結果與分析
1. 城廂區中學對課標認知情況
更新知識,轉變教育觀念,要通過各級培訓和學習修得。通過對城廂區66名中學體育教師問卷調查發現,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理念和運動技能的傳授的選項較高,對課標課程結構以及所要達到的水平標準仍有9.1%的教師不清楚,通過對年齡結構進一步分析,發現選擇“不清楚”的大部分為農村中學和年齡在50歲以上教師;年輕教師由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強,且參加過的各級培訓機會較多。反映了新課程培訓應加大對農村學校和老教師的培訓力度。
2. 教學目標
城廂區中學教師的教案格式中,教學目標的設計均包括了認知目標、技能目標、體能目標和情感目標。
通過訪談,所有教師都能認識到教學目標對一節體育課的重要性。也明白合理的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實現,這是保證優質課堂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有55.5%的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制定缺乏可操作性的拓展,如技能目標的設計“通過學練,使80%學生初步掌握行進間運球投籃技術”,應該進一步對操作性目標加以描述,如“通過學練,使80%學生初步掌握行進間運球投籃技術,在練習中能做出一大二小三高跳的上籃動作”。這樣就達到了對一節課可觀測、可操作、可評價的教學效果。
3. 運動能力
(1) 運動技術
在運動技能傳授的調查中(表2)可知,城廂區中學有62.1%的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了多次重復單一技術的學習,用以鞏固已學技術,這反映了教師對技術教學的重視程度較高;能將單一技術與組合技術結合在一起練習的有12.1%,這說明了教師在教學中開始意識到學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為重要。但仍有3.0%的教師,未能按照模塊教學計劃實施教學,通過訪談,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場地、器材的制約。
(2) 戰術運用
通過對籃球教學的攻防戰術基礎配合的攻防為例,籃球進攻戰術配合有傳切、突分、掩護和策應四種。,在教學中應明確教會學生懂得如何起動跑位、切入時機、隱蔽性等。首先應建立良好的基礎配合概念,明確配合路線和方法,通過從無防守或消極防守下的配合再過渡到積極或強對抗條件下的反復練習,直到學生學會,再過渡到實戰;籃球防守戰術配合包括擠過、穿過、繞過、交換、關門、補防、夾擊和圍守中鋒等四種。在教學上應明確教會學生懂得協同配合,組成全隊整體防守戰術配合等,通過基礎進攻配合的過程中,滲透防守戰術基礎配合的教學,使攻防戰術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戰術意識和配合的質量。
通過訪談,發現城廂區中學體育課籃球教學戰術運用情況,教法和組織較為粗糙,大多教師只是簡單地講解一下戰術,就讓學生自行組隊比賽,教學效果不容樂觀。雖然學生最后大都學會了戰術配合,但所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影響了教學進度實施,教學效果不佳。
(3) 創設情境,組織競賽
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參加競賽,達到學以致用的能力,主要是通過組合技術和組織競賽的形式來呈現。表3顯示,課堂上能安排競賽時間15-11分鐘的教師有31人,占比47.0%;分配10-5分鐘的21人,占比31.8%;4-0分鐘的占比21.2%;安排競賽活動的頻數在11-18學時(以高中一個單元模塊18學時計算)的教師25人,占比37.9%;安排10-6次的26人,占比39.4%;安排5-0次的教師15人,占比22.7%;設置10種以上不同游戲和競賽開展活動的教師19人,占比28.8%;5-9種的教師28人,占比42.4%;4-0種的19人,占比28.8%;有關注運動興趣和規則意識培養的教師55人,占比83.3%;沒有的11人,占比16.7%。
據表3分析,城廂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于競賽活動的安排情況比較理想,依據課堂時間來分配競賽活動的時間也比較合理,與落實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相吻合。但是,對于學生規則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并未做到最好。
4. 體能保障
體能練習是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形成健康行為和培養體育品質的前提保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 版)》明確指出,每節課應安排10分鐘的體能練習。在被調查的城廂區中學體育教師群體中,教師在體育課的后半部分安排體能練習時,均會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本身的身體狀況,安排適合學生的體能練習,并能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是,體能練習不能僅靠課堂練習來實現,還應布置適量的課外體育作業,把體能練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才能達到應有成效。而這一點,絕大多數的教師還未懂得其重要性,并沒有布置課外體育作業的習慣,應引起重視,并強化落實和評價機制。
另外,體能練習的特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身體素質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和立竿見影,因此學生不容易產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往往會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教師應通過設計趣味性和競賽的形式,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堅持到底,克服瓶頸,攻克瓶頸。
四、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1) 核心素養來引領,教學效果好。城廂區高中體育教師對于落實體育與健康學科三大核心素養理念的掌握較到位,在教學中能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廣大體育教師均能明確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懂得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靠行為來養成,懂得未來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核心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在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能圍繞運動認知、運動技能、體能、情感等四大目標來達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四有課堂”來課堂,課堂教學有保障。城廂區高中體育教師在選定教學內容方面,基本能夠體現“四有”體育課堂的要求,回歸體育學科的本質,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上享受了樂趣、增強了體質、健全了人格和錘煉了意志。但在教師時間分配方面,一節課中對戰術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3) 多練常賽常落實,課堂教學顯效果。城廂區高中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上的競賽組織方面都能落實到位,并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在規則的前提下如何對待比賽勝負,懂得競技場上的角色定位和團結協作,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 教學方法常變換,教學評價要加強。城廂區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選用方面,整體呈現良好的勢態,懂得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學習方式的運用。但由于高中選項教學的特點,部分教師在分層教學和區別對待方面還有待于提高;在教學評價上,對即時評價和增值評價方面還較為不足,不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及時掌握自己的學習現狀。
2. 建議
(1) 圍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設置四維教學目標。應把每個教學目標具體化,并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出現“大而空”而無法前后脫節和對照,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2) 因材施教,有效選擇教學方法。以學定教,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創法。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允許在教學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備課時,要時刻以學生發展為主體開展研究,因為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才是教學的重點。
(3) 發揮評價功能,科學評價。建立每個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檔案,結合育人目標以及教學目標實現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
結語
教會、勤練、常賽,使“四有體育課堂”落地生根,切實保證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增強體質,掌握體育本領,學以致用,是廣大體育教師的職責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