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商業進行著巨大的變革,新商業模式不斷出現,“新商科”應運而生。該文在對新商科和應用型人才的內涵進行重新梳理與界定的基礎上,通過當面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各類企業在“新商科”背景下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從堅持立德樹人、重新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推行線上線下“跨域”融合的教學新模式、構建跨界資源共享新方式和打造適應“新商科”發展的師資隊伍等方面提出培養應用型新商科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新商科? 應用型人才 ?培養路徑 ?數字經濟
G642??????????????
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traditional business is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new business models continue to appear, and "new business" came into be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new business and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alent demand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business" in the form of face-to-face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applied business tal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ew business;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Digital economy
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特別是數字經濟已滲透到經濟、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的商業模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以數據驅動、知識驅動和智慧驅動為引擎的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不斷推進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新商業孕育和催生新職業,新職業亟需新人才。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高等學校傳統的商科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嚴峻挑戰,轉變傳統的商科教育理念,培養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擺在高校及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
1?新商科的內涵
雖然在教育部“四新”建設項目并沒有提出“新商科”,但業內都認為“新文科”中包含著“新商科”,是“新文科”理念下開展經濟管理類教育的新概念。自“新商科”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召開了多次高峰論壇來討論“新商科”建設問題。綜合各學者的觀點,“新商科”是適應以平臺化、數據化、普惠化為特征的數字經濟時代發展需求,將傳統商科各專業課程進行交叉重組的同時,再融入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使學生跨越傳統學科藩籬,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
根據上述界定,“新商科”應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新商科”是多學科與新技術、方法的融合。傳統商科根據勞動分工的思想,將社會工作分為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等職能,認為專業化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僅學會某一領域的知識已遠遠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特別是本科層次的人才,不但要具備本專業要求的能力,還要具備其他商科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學會其他學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例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做到多學科交叉融合。(2)“新商科”應進行全方位的變革。“新商科”教育不是簡單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加入大數據等新的課程,也不僅僅是加大實踐學分比例、增加實習實訓項目,而是要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模式改革、平臺與模塊課程學分及占比設計、理論和實踐教學設計,再到第一二課堂的培養能力設計、班級組織結構設計等與人才培養相關的事項進行整體革新。(3)“新商科”應該多加入中國商業元素。傳統商科教材及教學過程中,采用西方理論和案例較多。隨著我國各方面實力的增強,在很多領域都涌現出在世界排名靠前或領先的案例,所以,“新商科”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采用中國案例,從中國現象中發掘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再用這個理論解釋中國現象,以便更好地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為畢業生能夠快速地將理論用于實踐當中去。
2?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關于應用型人才的界定,國內已有很多種觀點,影響比較大的是潘懋元先生對應用型人才的解析,他認為,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其任務是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其他學者在此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或完善,主要側重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面,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又要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夠解決一線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分類,存在著不同的版本,有學者將其分為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有的分為基礎、中級、高級三個層級,還有的分為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知識應用型人才和創造應用型人才。
從以往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應用型人才主要是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行融合方面,在工作中既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又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屬于復合型人才。從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來看,這是一個較難的課題,因此得到了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也是相當一部分高校進行改革的重要內容。
目前對應用型人才的界定,具有一般性,同時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等語言又偏向于工科的語言體系,而對是商科的應用型人才,還沒有一定非常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新商科”時代的商科應用型人才,要面向新的市場模式,比較全面地掌握商科的理論知識,了解相關的行業發展情況,具備基本的大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從事設計、規劃、管理和決策等工作,最終能夠發展成為公司的中高級管理人才。
3?“新商科”背景下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調查與分析
課題組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采取當面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新商科背景下企業用人需求進行調查。
采用當面訪談方法調查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既有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又有中小企業,既有生產性企業,又有服務性企業。訪談對象主要是各公司領導層人員和中層管理人員,其中包括筆者學院畢業的、已經做到管理崗位的學生。從訪談中了解到,企業對應用型本科的要求,最看重的是基本素質,例如,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是否誠信,是否有搞壓能力,特別重要的是發展潛力。在專業能力方面,企業希望畢業生能對本專業基本操作技能有一定的了解,要具備一定的行業分析能力,要掌握辦公軟件的操作,財會類專業的學生要對主流財務軟件有一點的了解。大部分企業希望畢業生在校期間有過班干部或學生會干部經歷,這些會代表該生具有一定的主動做事、主動思考的經歷。
問卷調查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被調查者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以保證其對本科教育有發言權,共收回有效問卷124份。從調查結果來看,在企業對商科類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方面,溝通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與自主管理能力是企業最為關注的能力,重要和非常重要兩個層面占比達到了87%,其次是抗壓能力,占77.42%;54.84%的人認為剛畢業的學生最重要的是做事用心、細心、耐心,有恒心,35.48%的人認為要思維活躍,做事動腦,9.68%的認為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不需要公司再培訓。在企業對商科類畢業生的素質要求方面,企業最看重的是誠實守信,認為非常重要的占了64.52%,其他遵紀守法、團隊合作等方面企業也比較看重。在企業對商科類畢業生專業知識要求方面,從重要及以上程度劃分,具有扎實的本專業基礎知識、了解商科各專業基礎知識和行業與產品基本知識最為重要,93.56%人認為學生在校期間要拓展知識面非常重要,其次是學習專業知識;93.55%的人認為新商科專業人才培養要融入一些行業知識,45.16%的人認為融入一些理工科知識;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可以得出新商科背景下企業對應用型本科商科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要求與傳統商科相比大幅提高。知識層面上,由于新商科涉及的領域非常多,具有廣泛性、交叉性、融合性等特點,所以對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基礎知識和跨學科知識融合,而不是某一個專業的知識。由于基于數字經濟的新興職業不斷出現,同時一些職業也在不斷轉型或消失,所以大學培養的人才,一定要能夠做到適應未來發展變化,這就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各高校的通識基礎知識主要集中在語言、數學、哲學、信息科學技術等,這些在當前乃至未來仍然是重要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對于新商科人才來說,在語言方面,除了漢語外,至少要再掌握一門外語,會使讓交流更加順暢;數學讓會使思維更加縝密,是學習不斷變化的數字經濟相關知識的基礎;哲學能夠讓學生思辨更加深刻,把握人生方向;信息科學技術可以使學生更加適應未來大數據工具的應用。在專業知識方向,各專業都要對商科其他專業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作為學科基礎知識,而不能一味地強化專業知識而忽視其他相關專業知識,否則雖然學生可能易就業、“上手快”,但如果基礎知識不強化,則會造成畢業生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不強。能力上,對于“新商科”各專業的學生來講,由于服務面向大部分是與人相關的領域,所以溝通表達能力最為重要。溝通表達能力分為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語言的溝通表達和書面的表達,第二個維度是漢語和外語。如果學生能夠在這兩個維度上有所特長,會使其將來能夠向更廣泛領域發展,提升職業品質。面對各種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校學習的知識一定會落后于時代,這更需要學生具備很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各類工作的需要。此外,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抗壓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對于新商科各專業的學生也非常重要。素質上,隨著負面清單制度在更廣泛領域的實施,我國的法律和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對企業和個人誠信的剛性要求更加苛刻,在新商科所服務面向的領域,用人單位對商業倫理和商業價值觀會更加受到尊重,對學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等法律與道德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這些基本素質外,團隊合作、職業操守、敬業精神、人文素養等素質,用人單位也比較重視。
4?“新商科”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
4.1 堅持立德樹人,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重新定位
首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方針。商科人才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培養的人才除了符合行業企業需求外,還要貼合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需求,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塑造。其次,把握時代發展方向,重塑商科知識體系。改變傳統商科按照學科知識體系劃分專業做法,將基于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下行業發展的最新要求納入課程中來,并將傳統的專業課程、教材補充新電商、新金融等專業最近實踐成果,才能在新商科人才培養上具有前瞻性。最后,轉變傳統應用型人才定位,要突出新時代應用能力的培養,體現“社會性”和“復合性”。以往對應用能力的認識過分強調動手能力,簡單理解為動手能力強、上手快,如一些高校強調的“即插即用”。但對于商科各專業應用型本科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用心”和“動腦”,只有這兩個能力提升了,“動手”能力可以水到渠成地實現,因此要從這3個維度去培養應用能力。
4.2 大力推行線上線下“跨域”融合的教學新模式
首先,開展線上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設計,不斷完善與豐富線上教學資源。其次,將傳統的案例式、探究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既用在線上教學上,又用在線上教學上,探索BOPPPS等教學模式,做到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第三,利用線上教學手段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利用碎片化、分散化的時間來學習,打破傳統課堂上學習的界線,擴展學生知識獲取的空間和學習的時間長度。最后,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方法與手段的創新,使學生掌握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的思維工具、思維方法和思維模式。
4.3 構建跨界資源共享新方式
大部分商科專業具有“泛行業”屬于,即各專業在各行業中都可以應用,學生學到和見到的無形元素較多,而使學生感到實實在在能夠看到的相對較少。要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就要整合資源,實現校內校外共享資源。對于文科類高校,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模糊商科院校與企業的組織邊界;工科類高校,應該立足工科優勢及其行業企業資源,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建立協同發展的專業鏈,突出商科專業為工科特色專業服務。
4.4 打造適應“新商科”發展的師資隊伍
要想各項改革措施能夠順利實施,培養符合要求的師資隊伍是關鍵。根據“新商科”的特點,必須組建一支有較高教學科研水平、專業技術與社會服務能力的師資隊伍。首先,對現有師資開展培訓,或組織到企業實踐鍛煉,使師資隊伍從單一專業型向跨學科復合型轉變。其次,一方面引進一批擁有跨學科教育背景的高層次自有教師,一方面從企業聘用一批兼職產業教授,使得師資隊伍學科結構多樣化、高產端化。
[1] 陳光亭,周良奎.地方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24-130.
[2] 陳曉芳,夏文蕾,張逸石,等.新時代新商科的內涵及“多維度協同”培養體系改革[J].財會月刊,2021(5):107-113.
[3] 付八軍,沈忠華.從適切到引領: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構想[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10):38-46.
[4] 宣昌勇,晏維龍.“四跨”融合培養新商科本科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0(6):51-53.
[5] 陳增明,王娟.地方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創新路徑研究[J].福建商學院學報,2020(5):76-81.
[6] 楊保成.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創新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45-55.
[7] 張國平.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2):43-44,50.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2019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新商科’理念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實踐”(項目編號:YJG2019B40)。
:曲國明(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