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欣 趙珂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方法,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效果和影響。方法:取5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兩組,各2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護理。對比兩組生活質量、運動功能等。結果:兩組相比,觀察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評分均優(P<0.05),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P<0.05)。結論: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方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效果顯著,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評分,減少神經功能損傷,緩解不良心態,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功能性刺激;肢體訓練;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生活質量
Effect of function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imb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G Taixin, ZHAO K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and influence of functional stimulation with limb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Fifty-two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unction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hysical training nursing.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exercise function, et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excellent scores for motor function,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nd quality of life(P<0.05),while the scor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were low(P<0.05).Conclusion: Function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imb train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motor function score, reduce neurological damage, and relieve bad mentality.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Functional stimulation; Limb training; Limb motor function; Neurological deficit; Quality of life
腦梗死在臨床比較常見,具有較高死亡率、發病率、致殘率,且大部分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殘疾,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因此改善肢體運動功能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為臨床治療和護理的關鍵[1]。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藥物控制加康復訓練改善病情,但在此期間,患者負面情緒比較突出,阻礙后續診療進展,這就需要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方案,運用到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對此本文選擇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護理實施干預,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資料時間: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以5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奇偶數分表法分為兩組,各26例。對照組,男17例,女9例,年齡55歲~76歲,平均年齡(63.85±5.72)歲;觀察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52歲~74歲,平均年齡(63.59±5.73)歲;基本資料一致,無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內容為:給予患者常規藥物控制顱內壓水平。緩解腦水腫等癥狀,并做好飲食指導、運動訓練、疼痛護理等工作。密切監測患者病情發展,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1.2.2 觀察組給予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護理,內容為。
1.2.2.1 功能性刺激:選擇雅思治療儀進行電刺激療法,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力為度,感覺異常患者則根據電極平方數計算合適電流量;刺激頻率30Hz,脈寬200s,每日1次,每次20min,持續治療5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1天。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不斷詢問患者感受,觀察體征指標,若患者感到疼痛劇烈,則立即停止治療,必要情況下給予止痛藥緩解。還需控制治療室溫度,確保空氣流通,減少人員走動,不斷鼓勵患者,安撫不安情緒。
1.2.2.2 肢體訓練:a.關節訓練:包含肌力、主動和被動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外展、內旋、屈等運動重復訓練20遍左右。b.體位擺放:包含健側位、抗痙攣位、仰臥位等,并每隔2小時改變一次體位。c.平衡轉移訓練:包含上下樓梯、臥位到坐位轉移、立位平衡、平地行走等訓練,且訓練要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依次實行,每日訓練1次,每次30min,持續訓練4周可見效果。d.床上橋式運動:取患者仰臥位,雙手交叉,兩腳平放在床上,兩膝間夾枕頭,抬臀伸髖,每次訓練20遍。
1.2.2.3 飲食:了解患者飲食習慣,制定相應飲食管理方案;指導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不可使用刺激類食物,避免引起胃腸反應。控制營養攝入量,飲食需葷素搭配,保持體內營養均衡,增加免疫力和抵抗力。
1.2.2.4 心理: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掌握患者心理變化和情緒狀態,通過安撫、播放音樂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負面情緒。為患者講解治療成功案例,消除擔憂和顧慮,積極配合相關治療工作。囑咐患者家屬多加陪護,觀察患者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
1.2.2.5 并發癥預防: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和神志狀態,每日詢問機體情況,如有無疼痛、嘔吐、牙齦出血、胃出血等現象,并詳細記錄。掌握患者肌力狀態,對于病情加重者,給予足夠營養支持,避免并發癥出現。定期清潔患者口腔衛生,每日2次;保持會陰部清潔和尿管通暢,并指導患者進行膀胱功能訓練,預防感染。同時還需確保患者皮膚處于干燥狀態,定期更換床單被罩,幫助患者翻身;針對大便失禁患者,則予以肛周護理,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擦拭肛周,有效預防壓瘡。
1.3 觀察指標
(1)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量表)、運動功能(FMA量表測定上肢、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數)[2]。(2)對比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評估心理功能、生理職能、精神狀態。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
護理前兩組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P<0.05),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障礙現象,主要是由神經組織、腦細胞缺血缺氧造成。近幾年,大部分研究資料表明,針對腦梗死運動障礙情況,可給予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方法,進行改善[3]。功能性電刺激是指利用低頻電流,刺激喪失功能,糾正肢體功能異常現象。該方法還可擴張血管,改善腦血流量,發揮腦保護作用,降低血管阻力,減輕腦細胞形態與功能的損害。肢體訓練主要是刺激各個神經元,調節興奮性,穩定神經通路,促進喪失神經恢復正常功能。兩者結合應用,可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再加以飲食、心理、并發癥預防等方面的護理,可進一步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升配合依從性,保障生存質量,更好預防并發癥。
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生活質量、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護理措施,不僅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還可促進神經功能快速修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安全、有效性高。
綜上所述,功能性刺激配合肢體訓練方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效果顯著,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評分,減少神經功能損傷,緩解不良心態。
參考文獻
[1] 莫曄,楊竹君,褚振海.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2):2.
[2] 楊巧菊.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8):2.
[3] 陳淑鳳,陳田希,羅鴻波.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影響的研究[J].當代醫學,2020,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