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胡小愛,韓玉潔
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看似無形稀聲實則熱火朝天的“網絡”虛擬社區、空間、平臺等已然成為各類思想文化角逐交鋒的主要場域。被標榜為“網絡原住民”的00后高校大學生應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利用其絕大部分碎片化的時間棲息于網絡,無可避免地長期廣泛接觸海量良莠龐雜的信息。在“拔苗育穗”這個成長過程的關鍵時期,其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形成和塑造嚴重受到了社會轉型帶來的失范與無序等諸多消極不利因素和西方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的影響。
近年來,黨和國家愈加重視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也相繼開始瞄準“網絡發力”這個戰略定位,涉入到大學生更常駐、時間空間更廣闊、參與互動更活躍、場景內容更交互、思想文化處境更危險的網絡空間爭奪話語權,以期提升學校思政教育的整體合力。然而,在具體網絡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主觀性、臨時性、隨意性、盲目性,導致教育實效不佳且難于測定,出現教育量和質參差不齊、內容和場域重復缺位并存的不平衡現象。
從需求側看,高校大學生雖然對網絡思政教育鮮有顯在主動訴求,卻有著強烈的潛在主觀需求。具體表現為,在時間空間有限的傳統思政教育以外,學生事實上非常需要在其常駐的網絡虛擬空間獲得師生間思想交流的機會,滿足其被關注、關心、認同的心理需求;獲得除了涉及個人的結果性信息以外得到更多過程性的、比較性的、評價性的信息反饋,滿足其對自己客觀全面認識和實時準確定位的要求。然而,從供給側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籠統性有余而精細化不足,形式化明顯而實質性缺乏。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社交的普及,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廣撒網”式的工作模式收效不大,面臨的一系列新挑戰、新矛盾、新障礙亟需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化解和排除。但高校在領導重視、教育理念引導、師資培訓、經費投入等方面都相對滯后,在通過改革創新實現模式、文化、社會、管理、技術等層面的變革方面有待跟進。
個性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是近年來我國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發展要求和總體趨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均強調教育的個性化和信息化。其中,個性化事實上就是強調根據個體的特點和基礎等進行針對性定制化教育,即強調教育的精準度。信息化事實上就是強調運用更新迭代的信息技術進行高效性教育,對當下而言就是實現數智化,即強調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精準滴灌”成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提升新增長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諸多領域的“精準”工作實踐及其“精準”思想內涵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導意義。從教育現代化的國家戰略看,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精準”意識,“精準滴灌”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是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進入新時代,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自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面對新形勢、新考驗、新要求,致力“精準滴灌”思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探索和創新實踐。
數智技術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重要契機。新時代要深度融合“數字經濟”與傳統思政教育的優勢資源,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更新迭代的信息技術,充分利用數智技術,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有效配置思政教育資源,為思政教育工作組織變革、實效提升奠定基礎。通過數智技術的運用,一方面更綜合全面、精準條理地把握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動向,另一方面通過將各層級、各區域數據匯總關聯,更好地分析各項數據之間的關系,發現大學生思想政治各維度的發展演進規律,進而開展全面、實時、精準的思政教育。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機制,通過在具體的網絡思政教育場域實施精準化、科學化、智能化的思想引領實現思政教育的貼近性、實時性、持續性、互動性,從而潛移默化促成大學生形成客觀的心理認知、積極的情感態度、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等,進而間接塑造較高政治、國家、文化、群體認同度的思政行為。另外,通過數據分析,掌握內部情境因素(包括學生人口統計信息等)和外部情境因素(包括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等)對思政教育實效的影響效應,并據此開展細分群體的針對性教育或對關鍵情境因素優化改造。其中,數據來源主要包括網上網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多維度心理和行為數據。網絡思政教育場域包括宏觀思政理論課教學場域,即網絡課程、時事關注等;中觀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即信息傳播、互動評論等;微觀課程思政,即網絡資料分享指導等,見圖1。

圖1 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機制
1.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實施全過程實現“精準滴灌”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的科學思維武裝頭腦,用務實工作方法貫穿思政教育實施的全領域、各環節,即從精準的教育主體到精準的教育對象,各環節做到“十大精準”,即網絡思政教育實施全過程做到錨定精準領域、全員精準協作,在宏觀的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觀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微觀的課程思政中分別圍繞“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措施、精準評價”開展“精準數量、精準頻度、精準時機、精準終端”的教育引領,最終獲得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成效,如圖2所示。

圖2 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實施全過程
2.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
“大數據+思政教育”是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新增長點,在確保數據獲取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指導和改進思政教育工作已成為部分高校探索的新領域。實現思政教育“精準滴灌”需要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采集處理大學生動靜態基礎數據和網絡思政學習多源異構數據。教育對象的數據主要源自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和學生的數字化生活[1]。其中,信息化管理數據包括學籍信息管理、教務信息管理、黨團信息管理、學生基礎信息管理、獎助貸管理信息、志愿者和志愿活動管理信息、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管理信息、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管理信息、不定期學生思想動態調研信息、一卡通的消費考勤圖書借閱等產生的數據;學生數字化生活數據包括學校各類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瀏覽轉發、互動評論等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數據,思政理論課、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課程網絡學習瀏覽、互動討論、答題測試等課程思政在線學習相關數據。另一方面,分析挖掘多源異構數據以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進行高效預判,幫助教師及時反饋和精準干預。通過構建數據分析模型,從時間、空間和關聯等多維度系統分析各領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施教特征,從眾多繁雜的數據中測度網絡思政教育各路徑的影響系數大小及其顯著性水平、情境因素對各路徑存在的調節效應強度。總之,通過梳理大學生個體的網絡思政學習心理和行為特征及其影響作用機制,最終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智能性、交互性、系統性、創新性。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網絡交流學習分享等活動都能有效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思政心理,都能有效激勵其采取積極的思政行為。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需要采取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精準滴灌”,針對特定的大學生群體,鋪墊特定的情境條件,有針對性地設計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路徑、內容和方式,才能最終喚起大學生思政心理的認同,激發其采取積極的思政行為。
1.統籌系統的數智化升級改造,全員協作打牢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的基礎
高校要統籌有關部門進行系統全面的數智化升級改造。第一,通過面向全員(高校教職工、家庭成員、社會有關人士、大學生)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數據素養專項培訓,實現各思政教育主體養成數字思維、“精準滴灌”科學思維和協同育人意識,掌握數據分析能力即從各類數據中把握教育對象思想變化和行為變化的軌跡及兩者間的關聯關系,掌握運用數據分析結果指導思政教育實踐的能力。第二,通過數據信息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實現各系統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匯聚整合小規模的、零散的、靜態的數據,使其產生巨大數據價值,助于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動態分析、監測評估、預測研判、智能互動反饋。第三,通過開發使用一定數量的大數據產品,方便學生生活、促進學生交流、助于學生學習的同時獲取更多的學生行為數據。具體地講,就是打造和運營學生想得起、用得順的事務處理平臺,會常聚、樂群聚的人際交流平臺,獲得感強、實用性強的網絡學習平臺。
2.規劃科學的數智化階段設計,全過程規范抓實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的關鍵
思政教育責任主體和領導小組要做好規劃科學的數智化階段設計。第一,把大學階段的網絡思政教育設計放到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大視角做科學的規劃[2],根據學生的不同思政教育基礎分層次差異化設計教育方案。學生思政教育基礎主要因升學類別(以高職為例分為統一高考招生、高職提前招生、單獨考試招生、中職免試生招生、四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試點專業招生、五年制職業教育招生、擴招招生等)、中小學辦學性質(公辦、民辦)而異。第二,把大學階段的網絡思政教育設計常規分成不同年級段,根據學生不同年段的認知特點、成長規律和思政學習需求等有側重差異化設計教育方案。分年級設定網絡思政教育分目標、重點發力的思政場域、核心主題的融入(大學適應和生涯設計、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學歷提升和就業實習等)。第三,把大學階段的網絡思政教育進一步細分成具體的時間段,根據學生的作息規律(工作日和雙休日或其他法定節假日、學期中和寒暑假等)、承擔的各類任務(學習任務、校園活動任務、工作任務等)選擇不同教育方式差異化設計教育方案。在不同時間段,不同網絡思政教育場域采取嚴謹灌輸的、輕松啟發的、娛樂創新的、項目驅動的等不同網絡思政教育方式。
3.落實高效的數智化具體實施,全方位推進用好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的載體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運用各種教育載體落實高校的數智化具體實施。第一,梳理現有數智平臺,推進平臺的基本功能完善,務實用好各類平臺。其中,信息化管理平臺要充分完善和發揮除了辦事基本事務以外的信息提醒、評估比較、分析結果反饋等功能。如獎助貸管理平臺、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管理平臺、一卡通的消費考勤圖書借閱管理平臺等,提供數智化的數據畫像,讓學生形象地了解自身的行為趨向、行為水平;數智化生活平臺要大力讓一線思政教育工作者入駐并利用數智化手段高效地發揮引導教育功能。如微信公眾平臺、課程網絡學習平臺等通過拋出話題引發討論、點贊認同引導輿論、幫助分析答疑解惑、答題測試批改評價等,為收集和挖掘大數據、捕捉學生思想動態打好基礎。第二,針對特定平臺,實施定制的個性化思政教育,提高思政工作效率。在構建大數據分析模型的基礎上,按照思政心理和行為特征、情境因素差異對大學生進行群體細分。通過自動推送信息等數智化手段,對各類細分群體進行定制化教育,進而實現對于每個個體(即帶有多個細分群體標簽的個體)的個性化教育。第三,利用平臺組合、內容組合、手段組合等,達成特定的思政教育目標,創新數智教育模式。對于特定的思政教育目標,依據網絡思政教育對思政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效應情況,設計涉及多場域多路徑的最優教育安排,即多平臺、多內容、多手段(主輔結合)組合運用。
綜上所述,要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精準錨定科學合理的網絡思政教育目標,精準確定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精準制定和實施個性化網絡思政教育方案,精準開展網絡思政教育評價反饋,教師必須確立數智化的全新教育理念,掌握數智化的基本應用技能。做到全員協作不斷夯實基于系統的數智化升級改造的“精準滴灌”基礎,全過程愈加規范抓住基于科學的數智化階段設計的“精準滴灌”關鍵,全方位持續推進用好基于高校的數智化具體實施的“精準滴灌”載體,進而精準掌握大學生思政行為特征,精準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精準了解各思政教育路徑的影響效應和情境變量對其的調節效應,進而在宏觀思政理論課網絡教學、中觀校園文化網絡活動、微觀課程思政網絡教學等各場域的網絡思政教育中精準施策,力求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貼近性、實時性、持續性、互動性,最終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精準滴灌”的實效。